高校会计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1-02-09 09:16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李靠队孔玉生朱乃平
财会通讯 2011年25期
关键词:会计师会计专业国际化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李靠队 孔玉生 朱乃平

全球金融危机的联动效应显现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彼此影响,也使会计和会计人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G20峰会史无前例地数次提到会计问题,并敦促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改进会计准则、推进会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已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也提出要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趋同为大背景,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出去。在会计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会计人才是其主要的执行力量,会计国际化也是会计人才国际化的直接动因。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加入WTO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会计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会计国际化的表现和要求,促使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其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会计人才国际化的逻辑

二、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与能力框架

(一)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 国际化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从会计是国际化的商业语言角度来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运用国际会计语言的能力;其次从参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要得到国际认可。总括来说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是会计人才自身要能够在国际上走出去,如加盟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就职国际和跨国公司;二是要能为中国的资本走向国际服务;三是要能为国际资本引入中国服务;四是要能为国际间资本流动服务。国际化强调国际市场参与,复合型则强调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但这两者又是互为条件和因果,国际化必定要求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方能进入国际市场。

(二)国际化与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国际化与复合型互为包容,复合型是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复合型的表现。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可表示为如图2:

图2 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是通才加精英,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综合性的,包括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职业素质可以分为软技能,如沟通能力,经商的敏锐能力,还有协调能力、管理领导能力。技能方面包括专业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如ACCA的资历,还有语言能力,对本专业的业务知识的掌握能力。

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工作不仅仅需要能够记账,也需要做好沟通,还需要锻炼领导能力。会计师不仅需要好的体魄,还需要好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压力、缓解压力,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用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型、实务型的转化,还包括理论实务的转化。

三、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国际认证: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 双语教学并不代表真正的国际化,只有在掌握流利外语的同时,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国际化。部分高校开设的诸如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班和C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班,学生接受的是国际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纯学历教育。学生们可以先人一步进行职业经验积累,可以迅速更新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以后的竞争力。目前,中国有将近40%的高校办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ACCA&CGA培训考试中心,举办ACCA班、CGA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等,目前已有20多所院校办有ACCA或者CGA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会计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要办好会计专业,就一定要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国际化的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中。

(二)联合培养:国内+国外 2006年11月,中国内地与香港启动了一项合作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工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十年内合作培养1500名取得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的内地注册会计师。2007年1月1日起,中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对通晓国际财务准则和实务的会计师需求迫切是达成此项协议的原因之一。目前,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已经获得北美、英国、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方的会计师组织认可。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并全科合格的人员,在报读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时,可以豁免“财务管理”及“核数及资讯管理”两个科目的考试。

(三)研修:实务+理论 许多高校在本科常规教学之外,举办多种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大多面向在职人员,但同时也针对全日制学生,研修班一般都以培养高层次、具有管理能力能够走向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并注重实践能力,一般向学员颁发相关培训证书,其权威性和培养的系统性虽不如国际认证和联合培养,但却是帮助会计人才国际化的快捷方式。这方面实践很多,以上海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国际财务总监CFO高级研修班”颁发英国资深财务会计师资格证书(FFA)、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高级研修班颁发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等。此类培训旨在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去审视财务与会计问题;领悟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大量接触国内外前沿性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深入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并借鉴国际企业的相关经验,促进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

四、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与培养质量差距明显 目前大学会计教育呈现两种模式: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会计本科生招得非常少,如复旦一年招一个班,二十几个人,过去隔一年招一次,而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比重非常大,最高达到15%,所以这类院校基本上还是精英教育;另一类是像东北财大这样每年计划招300人,实际上要达到400人的普通院校,最明显的现状就是学生分数差距很大。

(二)学校教育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 重知识轻能力,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者是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比较沉闷。会计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学校成绩出色的学生,可是当举行社团活动或是演讲时,他们往往是最“沉静”的。不少新的毕业生包括名校的高材生一开始连支票都不会开,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会计工作当中使用的知识实际上有15%是大学学习来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实践和自学的。不善于交流和实践能力差,几乎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通病,而这些学生往往考试成绩却是异常优秀的。

(三)高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不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课程体系方面,我国会计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狭窄、陈旧,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课程未能及时适应会计行业变化的需求,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教与学的方法方面,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遵循教师“念经(会计准则)”学生“背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学习。

五、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目标:国际化+复合型 教育程度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未来的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水准的具有理论研究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所使用的教材都要体现这一目标的要求。目前各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那就是着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使培养对象成为“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基础+国际 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办法一是增加国际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课程,二是整合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高校的会计教育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新知识、新理念适时的引入到教学中,并使之与我国会计准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长期重大课题。

(三)实施分层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 一是名牌院校的精英教育与普通院校的大众教育区分,综合性名牌院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厦大等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一流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二是普通院校包括专业财经类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分为面向国内会计界培养方向和国际市场培养方向。

(四)革新教学方式: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 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要不断充实会计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完善教学方式,加强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教育,使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更高层次的通才技能,全面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五)加强师资队伍: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实际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1)扩展教师的选聘标准;可以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会计教学工作。同时,高等院校应适时选派教师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优化教师的考核标准。(3)加强企业与高校教师开发涉及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如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内部控制的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的设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会计类或管理类知识,而且还涉及各种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这些横向课题是培养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的最好方式。

国际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教学改革不能促成真正的国际化,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师资与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国际化,要坚持为我所用,以我为主,要将中国的实际融入国际化过程中,从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这五个方面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文系2007年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国际化复合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NO.110(编号:3-2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守华:《把握改革发展脉络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2]刘瑾:《试论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本科会计教育》,《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0期。

[3]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4期。

[4]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5期。

[5]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施建军:《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

[7]左永刚:《国际化会计人才须“内外兼修”》,《财会信报》2007年3月5日。

[8]李吉吉:《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扰》,《财会信报》2010年1月11日。

猜你喜欢
会计师会计专业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行为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