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儒春
(1.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平衡机是测量旋转物体(转子)不平衡量大小和位置的机器。平衡机主轴是平衡机最主要的部件,主轴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平衡机性能的好坏,因此对平衡机主轴进行计算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基于应力分析的强度理论,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CB1200型平衡机主轴进行了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拉应力是引起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不论是多轴应力状态,还是单轴应力状态,引起断裂的因素是相同的,均为最大拉应力σ1,只要最大拉伸应力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σb,就会引起断裂[1-2]
按该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是
该理论认为最大伸长应变ε1是引起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不论何种应力状态,引起断裂的因素是相同的,均为最大拉伸应变ε1,只要最大拉伸应变达到材料的应变极限εb就会引起断裂。
按照该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是
该理论认为最大剪应力是引起流动破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不论何种应力状态,最大剪应力τmax是引起流动破坏的因素。在单轴拉伸应力作用下,当横截面上的拉伸应力达到屈服极限σs时,与轴线成45°的斜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为
按照这一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是
这一理论较为满意地解释了塑性材料出现塑性变形现象,且形式简单,概念明确,所以在机械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该理论中,由于忽略了中间应力σ2的影响,使得在二轴应力状态下,按该理论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偏于安全。
该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流动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论材料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只要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拉伸屈服时的形状改变比能,材料就发生流动破坏[3]。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当界面上的拉伸应力达到屈服极限σs时,材料就发生流动破坏。
按该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是
如果已知方向应力,其强度条件为
综合上述四个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可以写成同样的形式:
σcr≤[σ]
式中,σcr为当量应力或等效应力,由三个主应力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而成。
按照从第一强度理论到第四强度理论的顺序,等效应力分别为
在有限元计算中,按照第四强度理论给出的等效应力通常称为von_Mises应力。
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中,第一和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如铸铁、混凝土、玻璃等,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材料以断裂的形式破坏;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适用于塑性材料,如碳钢、铜、铝等,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材料以流动形式破坏。
通过对动平衡机主轴测绘,得到主轴尺寸数据参数,应用PRO/E软件建立主轴三维模型。材料属性为:弹性模量输入2.06×1011g/mm·s2,泊松比输入0.3;密度输入7.8×10-3g/mm3。将建好的三维模型导入ANSYS软件划分等效节点和单元,本文网格的划分采用Solid45实体单元,Solid45实体单元是8节点六面体单元。任意直边8节点六面体单元的每条边界坐标线性变化,满足单元的完备性要求。
划分网格的结果,共采用了62212个Solid45实体单元,节点总数为15282个,如图1所示。
平衡机静态时对主轴施加的载荷有固定在托盘上的轮胎重力,两个主轴承的支撑力和带轮所受皮带的预紧力。由于托盘及带轮的质量远小于轮胎的质量,所以忽略托盘及带轮自身的重力。
计算式采用最大极限计算方法,根据平衡机厂家提供数据,最大可进行平衡轮胎重量为65 kg,所以托盘所受的轮胎自身重力作用为637N。
图1 主轴网格划分图
根据平衡机厂家提供数据,皮带预紧力最小值不能小于150N,所以皮带预紧力选用150N,由于皮带是以一定的角度包裹在皮带轮上,并且两边为对称布置,所以力在施加的时候只选择皮带轮上端最高点作为力的施加点[4]。
根据主轴实际运行状态进行载荷施加状态的简化,载荷施加及约束如图2所示。
图2 载荷施加示意图
加载后进行仿真计算,可以得到主轴各部分的应力情况,整体等效应力分布云图、主轴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处分布云图,分别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主轴整体应力分布云图
图4 主轴最大拉应力处分布云图
图5 主轴最大压应力处分布云图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出现在轴承安装位置,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及等效应力公式可知等效应力为:0.81MPa。
经过计算主轴在加载轮胎重力和带轮预紧力的作用下,由图4主轴最大拉应力处分布云图可以得出主轴最大拉应力为1.51MPa;由图5主轴最大压应力处分布云图可以得出最大压应力为1.74MPa;45钢最大许用应力为[σ]=600MPa,经过对比可以看出,主轴在静载荷作用下,最大拉压应力都远小于许用应力。因而平衡机主轴在正常工作时应力满足强度要求。
[1] 高德平.机械工程中的有限元法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 徐涛.数值计算方法[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张汝清,詹先义.非线性有限元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 许焕然,倪行达,王裴.工程中的有限元方法[M].长春: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