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鸥 凌 云
河南南阳南石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 南阳 473065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很高的一类疾病。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脑动脉支架成型术其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1]。本组对2009-03~2010-03住院的106例脑动脉狭窄病例中的31例经DSA证实有颈部动脉狭窄(≥60%)患者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1例,男17例,女 14;年龄47~65岁。
1.2 适应证 (1)临床检查(超声、TCD、MRA、DSA)证实有脑部动脉狭窄(≥60%)。(2)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病变呈逐渐加重趋势。(3)治疗前6个月出现症状。(4)无严重全身性疾病。(5)患者及家属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卒中后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2)慢性完全闭塞。(3)狭窄段极度成角或狭窄。
1.4 手术方法 在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血管鞘,造影确认动脉狭窄,选择与狭窄动脉内径相当的球囊扩张支架,长度以超过狭窄长度两端各5mm为准。在示踪图下将支架顺微导丝缓慢通过狭窄处,确认位置合适后,用压力泵逐渐加压,使球囊及支架扩张起来,反复加压2~3次后,造影显示狭窄的血管内径接近正常或正常,手术即告结束。
2.1 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禁食6h,卧床24h,保持安静,每半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详细记录。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心理护理,对病人24h卧床、穿刺侧的制动等造成的不适,表示理解与同情,讲解坐起、乱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取得病人的合作。术后6h内需有专人护理。如出现腰酸背痛,给予心理护理及按摩。
2.2 血压的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经支架置入术后的血管血运重建,以扩张血压,应控制在病人基础血压的90%左右24h,以防止术后动脉灌注后血管突然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2.3 穿刺部位的观察 严格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脓肿。由于穿刺点比较大,全身肝素化,拔鞘后以弹性胶布包扎伤口,并用沙袋加压,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出血可见局部瘀肿,应加强巡视,认真观察局部穿刺情况。本文有4例穿刺部位有少量出血,报告医生重新加压包扎后3例未再出血,1例血肿较大(8cm),经上述处理后观察无增大。
2.4 留置鞘管及拔鞘的护理 全身肝素化,术后不中和肝素,故术后置股动脉鞘管24h左右。注意防止鞘管折断、滑脱。嘱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必要时用约束带或夹板固定。拔除留置管时由于按压不当,疼痛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导致患者心动过缓或休克。特别是原有心脏病的病人有导致死亡的报告。拔管后局部按压20min,按压力度既能使穿刺点不出血,又能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拔管前做通病人的思想工作,必要时穿刺点利多卡因局麻后再拔鞘。嘱患者深呼吸,放松自己,分散注意力。本组出现3例拔鞘后出现大汗淋漓、心动过缓、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应给予吸氧,加快输液速度,静推阿托品0.45mg后症状缓解。
2.5 制动 因支架置入术患者手术过程长,术后患侧肢体制动,平卧24h,患者常感觉到腰酸背疼,难以入睡。方法是在拔除鞘管沙袋加压的情况下给予平卧,向患侧翻身60度,并按摩患者的背部和腰部,并做好心理护理。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2.6 并发症观察
2.6.1 股动脉血栓形成观察:术后患肢制动,使患者血流缓慢,导致股动脉血栓形成,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感觉等。
2.6.2 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时操作不当可导致血管痉挛,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压等变化,注意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必要时检查肌力。
2.6.3 再出血危险:支架置入后脑组织处于过度灌注状态时,脑血管仍处于松弛状态,收缩能力丧失,持续一段时间后则可导致脑水肿和严重的脑出血[2],或者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导致患者再出血。术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短期内保持相对较低的血压并给予适当的扩容治疗,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本组有2例出现再出血,给予治疗后一侧出现偏瘫。
2.7 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需继续服药者严格遵守医嘱,告知患者半年后来院复查。
脑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在临床上逐渐广泛开展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技术要求难度大,并发症小的特点,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客观认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要求护理工作者充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患者术后的护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支架置入成功的关键。
[1]何玉清.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115.
[2]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高灌注综合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