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2011-02-09 17:16卢文洁毛永雷罗志明张发利黄应昆
中国糖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植保甘蔗专业化

徐 宏,卢文洁,毛永雷,罗志明,张发利,黄应昆

(1.广西凯米克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南宁500007;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 661600)

甘蔗是采用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多年生作物,多年来我国甘蔗产区轮作区域少,长期连作种植,导致了甘蔗病虫害日趋积累而加重;加之我国蔗区春、夏、秋、冬四季均有种植,给很多病虫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我国的甘蔗病害生理小种复杂,虫害世代重迭,为害十分严重。据调查,我国主产蔗区黑穗病和花叶病发病率达20%以上,甘蔗螟虫为害节率高达30%。地下害虫为害使大片蔗田无法宿根。病虫为害,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品质和宿根年限,种植成本增加,已成为制约我国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蔗糖优势产业发挥的重大问题;再加上多年来,大多蔗区防治甘蔗害虫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特丁磷、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剧)毒广谱性农药,大量地杀伤了自然界中害虫的天敌,导致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种群不断减少,减轻了克制害虫的自然因素的作用,使害虫防治工作更加被动。而且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推进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控,确保甘蔗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是当今植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本文提出专业化防治的理念,着重介绍了“凯米克”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模式的基本原则、组织形式、目标、工作机制。“凯米克”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模式的推行,将为科学采用高效中低毒农药替代高毒农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虫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切实发挥现代科技、技术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1 植保专业化防治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1.1 当前我国植保的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由短缺转向阶段性过剩,农业资源由计划调配向市场调配转化,人们由追求产量、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安全食品方面转化,农业生产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济作物并存的方向发展,品种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病虫的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新病虫的出现和农药品种更新换代的加快、农民更加迫切要求植保技术服务质量提高,植保系统如何来发挥整体效能、建立配合默契、运转高效、信息灵活的植保联动机制,更好适应当前形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重要课题。

1.2 专业化防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植保体系在指导农民生产以及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植保防治体系模式发生了变化,但两者之间发展不平衡,在植保策略、监管、投入以及农药使用上依然存在矛盾。

1.2.1 土地经营过于分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有完善的植保系统,各级政府设有植保站或农技站,土地属于公有,由各生产大队统一安排种植与管理,上级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很快传达下去;特别是在病虫害发生时期,能够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用药,防治工作很快得到实施,对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作用。1982年,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摆脱了旧体制束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了一家一户的狭小分散自主经营格局。植保体系的基层单元由原来的生产大队变成了单个农民,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原来的集体行为变成了个体行为。基层单元变得小而庞大,直接导致植保部门发布的诸多信息和指导性意见不能很快地传达下去,常常引起信息滞后,错过防治最佳时期,不利于植保工作的开展。

1.2.2 农民用药行为得不到约束,不利于植保部门对用药行为的监管 现有的植保制度没有赋予植保部门对农民用药的强制监管权力,不利于植保部门对农民用药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植保部门需要向农民发布各种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建议,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植保站,会根据各地方的情况制定出一套详细的防治策略,推荐农民用药,但不具有强制性。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优点之一就是让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不仅种植种类、时间可以由自己决定,防治药剂也可以自己选择,但缺少了科学管理,农民的用药行为得不到约束,他们不科学的甚至错误的用药行为造成农村常见的乱用药(主要表现为胡乱选择农药种类)和滥用药(主要表现为多次重复用药)局面,由此也引发了农药中毒、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1.2.3 植保部门职能被弱化,植保方针被偏移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各级植保站是行政性的非营利性单位,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方针,科学合理地指导农业生产,如强调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体,配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水稻根结线虫和棉花黄枯萎病属于土传病虫害,数年连作会导致病虫害加重,采用稻麦、稻油、棉油轮作制度时,根结线虫或者病原菌的存活率和数量会急剧减少,可有效减轻次年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黑光灯诱杀、黄板引诱等物理防治措施效果也很显著,对当时害虫防治工作起到很好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于各级植保部门不能强制要求农户采用哪种措施防治有害生物,他们的指导作用不断弱化,分散自主的经营模式使原来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被逐渐忽视;农药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农药企业完全放弃了没有利润的农业和物理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企业营销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面对面地和农民交流,成为目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导的主体力量,并逐渐形成以销售自身产品为宗旨的技术服务体系,偏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目前,企业为扩大利益,不太重视农药残留及环境保护问题。农户在选择农药时,渴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倾向使用高毒化学农药。同样,农药企业及各级销售商也希望农户使用成本低但利润大的农药品种,导致农户滥用乱用高毒农药,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1.2.4 植保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 植物保护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相关从业人员的准入考核应该严格控制,但目前,出现了很多私营个体通过挂靠当地植保站、农技站来销售农药从事植保服务的现象,使得一部分不具备资格的人员从事了植保行业,整个行业的准入制度不严格,致使植保技术服务整体水平不高。

1.2.5 植保体系忽略了信用体系的建设 近几年,农药残留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且影响巨大。问题主要是忽略了农民、经销商、企业的诚信体系的建设。受利益的驱使,部分人或企业冒险行事,心存侥幸,农药市场以假乱真,销售禁用农药、伪劣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果给他们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建设,则可有效减少违法销售行为,能更好地规范农药市场。农民生产的诚信体系建立也不容忽视。以问题蔬菜的产生为例,我国蔬菜生产高度分散,每家每次供给量可能只有几十或上百斤,农户采收后,经收购人员收购后送往大型批发商或中间商。由于基层农户数量众多,规模小而分散,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做到农产品与农户一一对应登记。如果农产品出现农药残留或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很难追踪到农业生产的源头—菜农,只能根据中间商供货途径,大致判断出蔬菜产地。由于追查不出问题蔬菜的生产者,只能限制某地蔬菜的流通,菜农的经济损失较小,风险性太小,有限的惩罚不足以对其构成威慑,问题蔬菜依旧产生。因此,菜农提供了问题产品,他是责任人,可是现有体系下找不到责任人;中间商和采购人等没有能力检测分析出残留农药,他们只是负责运输和营销,不是责任人;大型市场和政府部门,有责任检测并阻止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但面对巨大的蔬菜市场,其检测工作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生产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2.6 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脱节 每年都会有部分害虫及病害成为主要病虫害,甚至发生暴发现象,有害生物的监测及预报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我国的有害生物监测与预报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问题是预测到了某一些病虫害的严重危害,但是没有在防治上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例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这些重要的迁飞害虫,在刚刚登陆我国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时,根据害虫危害情况就可以推断出内地各省的危害情况及发生时间,这些地区就应该提前进行打药预防。各级植保部门虽然在害虫到来之前也发布了预防信息,但农民“不见虫子不打药”致使防治较晚,平均防治效果大大降低。监测预报了病虫害的发生,但防治措施没有跟上,两者脱节,监测的意义大打折扣,只起到了提醒各处经销商囤积商品抢占市场的作用。

1.2.7 农民用药水平普遍较低,阻碍植保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农民的用药水平直接决定着植保体系的发展方向,除了大规模产业化的农场或种植示范区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用药水平普遍较低,一直是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底部,即使有部分农民也使用价格较高的进口农药,但我们不能仅凭价格水平来评价用药水平。无论农药产品价格的高低,农民在打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用药量不够或随意加大有效成分用量等不规范的用药技术,造成用药浪费,即提高了价格水平,却没有提高用药水平。农民习惯了固有的用药方式,在有害生物防治上的投入增加幅度不明显,对于效果很好但价格稍高的高品质生物农药产品,农民不愿使用这类农药,以致增加自己的生活负担。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没有激起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而习惯了原有的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尝试效果好的新产品,用药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我国有害生物防治水平不能发展,进一步阻碍着我国的植保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1.2.8 资金投入少,高水平专业人员不足 有害生物防治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每年投入为0.2元/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国病虫测报网也没有列入国家预算的运转经费,各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问题,实际的工作经费更少。由于投入少,从事公益工作的人员待遇低,直接造成了植保队伍不稳定,人员越来越少。虽然国家对农林院校的招生予以照顾,但毕业生的工作环境没有改善,许多人走出校门后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也加剧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据统计,全国植保技术推广从业人员达5万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为1/5。而这1/5中主要集中在农药企业的营销队伍中,他们不重视公益责任,只讲求公司效益与自身业绩。

2 开展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的意义

2.1 是促进甘蔗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病虫害是甘蔗生产的重要灾害,减轻病虫害损失,是提高食糖产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作物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导致常发性病虫害频繁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成灾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蔗螟、蛀茎象虫、蔗龟、蔗根锯天牛、蔗头象虫、白蚁、绵蚜、蓟马、粘虫、梢腐病、黑穗病、褐条病、锈病等多种病虫害,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的特点,对防治时效性和防治技术要求非常高。通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施统防统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控制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糖”,是实现防灾减灾、提高食糖产量的重要途径。

2.2 是发展现代甘蔗产业的客观要求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通过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和女性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甘蔗病虫害。推进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采用先进、高效的植保机械,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3 是保证食糖产品质量、蔗区生态环境和甘蔗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甘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高,多数蔗农缺乏相关的植保知识,导致盲目、过量用药,不仅破坏蔗田生态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和施药者安全事故。推行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可以实现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有利于建立无公害食糖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保障食糖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保护蔗田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施药人员中毒率,保护施药者人身安全。

3 “凯米克”模式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

3.1 构建专业化防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通过政策引导、部门组织、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等途径,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公司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简称“四化”),同时积极与各种社会化防治组织合作,建立起新型的专业化防治体系。

3.2 新型专业化防治体系的组织形式

以蔗糖产业作为切入点,寻求多方经营模式,以政府政策法规为依据,由科研单位为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农药企业为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提供优质产品,专业化防治公司将先进技术、优质产品通过专业化服务模式提供给蔗农,并承担对蔗农进行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针对种植大户,制定专业的防治方案,确保甘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甘蔗生产取得高产高糖,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3 专业化防治体系的目标——协作、服务、共赢,共创和谐社会

实施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是有利于企业、有利于蔗农、有利于政府、有利于社会的大事,构建专业化防治体系能实现蔗农、糖厂、政府和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和谐共赢。一是有利蔗农。专业化防治由农药企业提供优质产品,由专业人员进行施药防治,这样,可以杜绝蔗农因购买假货带来的风险,同时减少供应环节,降低成本,强化安全、科学用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甘蔗稳产高产,增加经济收入,最终达到强农惠农的目的。二是由糖厂统一提供农药,降低蔗农用药的成本,糖厂也因专业化防治,提高了甘蔗的产量、糖

分和品质,从而提高利润和效益,达到增效目的。三是为政府减压分忧。首先,通过专业化防治,确保不再发生因使用农药所造成的人畜中毒事故,减轻了政府工作压力;其次,由于制糖企业增加了效益,也为政府增加了制糖方面税收;再次,由于蔗区的安全用药,保护了整个蔗区的良好环境,增加蔗农收入的同时,大大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最终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和谐良好的农村社会大环境。

3.4 专业化防治体系的工作机制

3.4.1 建立专业施药队伍 专业施药队伍的建立是提高专业化服务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搞好自身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各蔗区基层的专业施药骨干,从而形成一支庞大的专业化防治的施药队伍,通过培训、考核,进一步强化队伍的能力建设,强化长效的防治机制,提高防治的专业水平。具体做法是:①专业施药队员现场培训:对施药人员进行农药选购、各种农药使用方法、施药时间选择、施药前后及施药过程的注意事项、农药废弃包装的处理及农药贮存运输方面的系统培训;②专业施药队员的应急演练及考核:对施药队员的农药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急救处理等方面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进行施药操作。通过培训、考核,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活化防治机制,提高防效和专业水平,为广大蔗农提供便捷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3.4.2 实行农药选择标准的试验与检测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研发防治甘蔗病虫害的新型高效、低毒、环保农药。我们通过产品选型后对不同蔗区、不同品种进行药效试验,以及田间药效调查和农药残留检测,验证是否符合国家残留限量标准,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4 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4.1 施药作业对施药者的要求

(1)施药人员须经施药技术培训,熟悉农机具、农药等相关知识。严格按照规程作业。(2)老、弱、病、童、皮肤损伤未愈者、对农药敏感者及妇女哺乳期、孕期、经期不得进行施药操作。(3)施药前后8h内严禁饮酒。

4.2 施药作业对时间的要求

(1)夏季高温天气施药时,应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进行施药作业。(2)每次施药作业不能超过4h,每天不能超过6h。特别是在后期绵蚜虫的防治时期,一定要注意。

4.3 施药过程中突发情况处理

在施药过程中,如发现头晕、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状况时,应迅速离开施药现场,立即洗净被污染的部位,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出示曾使用的农药标签。

4.4 施药作业注意事项

(1)施药时应佩戴口罩,穿长袖衣服,戴橡胶手套。严禁不佩戴安全防护装备进行施药作业。(2)施药过程中禁止吸烟、饮水、进食,不能用粘药液的手擦嘴、脸和眼睛,以免中毒。(3)严禁顶风、冒雨、高温、酒后进行施药作业。(4)施药作业行走路线应为隔行侧施,这样可以避免农药粘附在身体上而引起中毒事故。(5)施过农药的地块要树立警示标志,并在一定时间内禁止进入田间进行农事操作、放牧、割草、挖野菜等。(6)用后的农药包装物应远离水源深埋或焚烧,不得盛装其他物品或其他农药,不得随意丢弃,也不可以用装饮料或其他食物的包装装药品,避免误用、误饮、误食。(7)施药结束后,剩余农药应于原包装内密封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远离水源、食品、种子和饲料等,严防儿童接触。(8)施药结束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澡,并清洗施药时穿戴的衣裤鞋帽。

猜你喜欢
植保甘蔗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与实践
甘蔗的问题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