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荣,陈 梁
(陕西省种子管理站,西安 710021)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农业高新科技的重要载体。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 “三农”问题大讨论之际,重新审视我省种子产业,把握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陕西种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产业发展的基本估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做大做强我省种子产业略述浅见,供大家商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实施后,我省农业和种子部门通过实施种子工程,落实良种补贴政策,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推动了种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省种子管理从计划管理走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种子品种选育和推广成效显著,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种子产业化规模雏型等特征已显现出来,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连续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种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从“四自一辅”到“四化一供”,再到“种子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种子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行政性的种子工作站到 “行政、事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再到种子管理站、种子公司分设三个阶段的改革。总的来讲,不同阶段的种子管理体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促进了我省种子产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市场为导向,下发了《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健全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种子管理机构。目前,全省10个设区市和104个涉农县共建立种子管理站113个,种子检验机构45个,拥有各类种子专业管理人员2680人,其中持证执法人员976人,持证检验人员266人。新时期的种子管理框架已基本建成,为我省种子产业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科研教学单位对新品种可以进行有偿转让,种子企业自主研发新品种的格局初步形成。据调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有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32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或认定。通过新品种的加速推广,品种更新换代由过去的9~10年缩短到4~5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由过去的36%提高到40%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尤其是通过连续6年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改变了群众过去像小麦等常规种以自留种为主的传统观念,现在年年购买新种,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单产稳定提高。
《种子法》实施10年来,我省种子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主体完成了由国有种子公司向民营股份制公司的转变,种子科研逐步完成了由国家科研育种单位向种子企业或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的转变。新的种子市场格局基本建立,为种子产业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最近调查统计,全省现有农业部办证种子企业2家,省级办证种子企业199家,市县办证企业312家,注册总资本约9亿元,注册资本上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此外,还有不需领取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经营门店和代销点9000多家;全省从事种子及种子相关产业的人员约11万人。从种子企业注册性质看,90%以上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国有种子企业已基本退出了我省种子市场。经营范围和规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企业从过去从事经营多种作物向专营某一作物或品种方向发展,有的企业从过去的经营性公司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营业额上千万元的公司逐年增多。总之,我省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已呈多元化格局,种子产业化的雏型已基本形成,基本担负起保证我省农业生产用种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重任。
近几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南油北制,建立小麦、玉米繁育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由“十五”的1亿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亿多公斤,我省生产的杂交油菜种子占到全国市场33%的份额。种子包衣从小到大,应用面积达到现在的3000多万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精选、包衣、包装和标牌销售。
通过《种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实施,我省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尤其是近几年,全省开展了种子市场质量抽查活动,种子质量明显提高。据2009年调查统计,杂交玉米和小麦种子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97%和96%。因此,种子质量案件大为减少,供种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
近年来,我省农业部门,特别是种子管理部门,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推进陕西种子产业化进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该看到,目前陕西种子产业化水平和全国一样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我省种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2.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振兴民族种业;温总理几次讲话中强调,农业创新的重点投入是种子培育;回良玉副总理也指出,要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这对于种子产业发展是春天,是历史机遇。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省种子产业的升级更是历史机遇。
2.1.2 我省拥有被称为农业“硅谷”的杨凌。它拥有大批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育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如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西北农大王辉教授育成的西农979小麦、郭秦龙专家选育的秦农14号玉米、李殿荣研究员育成的秦油7号油菜等品种,在黄淮、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1.3 企业自主研发品种或通过技术转让品种的氛围形成。据调查,我省现有12家种子企业拥有自己研发的品种。如陕西绿色秦龙种业有限公司、九丰农业科技公司、杨凌农业高科公司等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品种,而且通过了审定。此外,还有10余家种子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形式获得品种权10多项。如杨凌伟隆种业公司、新西北种业公司、陕西三北华农种业公司和陕西大地种业公司等获得了品种独家开发权。这些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为转变我省种子产业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1 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弱。全省注册资本和营业额“双千万”的企业仅6家,占企业总数的1%左右;拥有品种开发权的企业16家,占企业总数3%左右;大多数仍为经营性的“打工”企业。
2.2.2 市场竞争压力逐步加大。近年来,国外一大批粮食、油料和棉花种子公司相继进入我国,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这些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优良的品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成熟的市场营销模式,正在抢占陕西种子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我省种子市场的竞争。
2.2.3 种子管理部门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监管不到位、技术支撑体系不适应、种子信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配套规章不完善等,难以适应新时期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2.2.4 我省农业科研力量分散,不利于集中攻关。上世纪末,我省农科院撤销后,在全省缺少一个农业科研育种领头单位。尤其是在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领域研究和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高尖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致使我省农业科研育种水平徘徊不前,除杂交油菜育种在全国有重要位次外,其他农作物育种成果在全国排较后位次。
随着种子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种子企业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实施,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种业规则的全面改写,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省种业市场潜力巨大,民营种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如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种子产业,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种子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投入,培育龙头企业,突出品种创新,逐步构建起品种研发有劲、供种保障有力、市场竞争有序的现代种业体系。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1 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我省颁布 《种子法实施办法》已运行了8年,与新时期种子事业发展要求不很适应,应积极争取省人大修改和完善。
3.1.2 完善配套规章。种子管理部门应根据陕西种子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种子法》中宏观的、粗线条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制定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和办法,以促进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制定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办法》,严格了办证条件,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制定了过时品种的淘汰办法,先后淘汰了192个品种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3.1.3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新时期种子产业发展实际,谋划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配套相应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1.4 优化“种子环境”。各级政府应努力改善种子投资创业环境,有优势和条件的地区应建立种子创业园或种子一条街,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种子产业。
3.2.1 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推进种子市场体制改革,将产业管理权集中于农业行政部门,建立种子产业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种子法》基础上,细化种子生产、经销、推广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促进种子市场有序发展,防止假劣种子坑农害农。
3.2.2 创新产业调控机制。本着“政府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原则,建立产业调控体系。一是应尽快成立我省农业科学院,设立省级转基因技术和分子定向育种中心,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二是重点完善种子认证体系和种子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统一认证标准,争取财政专项经费,促进认证体系规范运行。三是建立种子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外部监管和内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安全用种长效机制。四是严格种子市场准入机制。通过严把准入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实施价格干预,管理部门要将管制的重点向针对垄断管制调整,确保种子供应价格平稳。
3.2.3 促进产业联合。当前,国际种业同上游产业呈一体化模式发展。我国最大的种子企业中种集团与中化联姻的成功案例,也为我省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种子管理部门应以管理为媒介,大力促进种子产业与新兴咨询服务业在种子推广方面的合作,打破地区间产业经营壁垒,促进不同地区产业主体的多形式合作。重点应促进种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合与合作,制定措施鼓励农化、农机、生物技术等相关产业进入种子产业,增加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同时,应帮助龙头企业,整合行业内部资源,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农业部办证企业集团6~8个,填补我省在全国种业没有骨干企业的空白。
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种子企业的扶持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武装企业的硬件设施,扶持引导种子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要重点支持四个环节:
3.3.1 品种选育环节。充分发挥杂交油菜育种的优势,继续支持高新育种技术的应用。在玉米育种中引入商品化育种的概念,以企业为主培育耐密、高抗、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和育种单位联合开展的育种课题,重点支持采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航天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开展的品种选育工作。大力支持马铃薯、豆类和谷子等杂粮以及瓜菜作物育种,为我省设施蔬菜的发展选育出更多的新、奇、特优良品种。
3.3.2 繁种基地建设环节。我省种子生产主要集中在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四大作物上,要通过制定我省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力争列入农业部规划子项,争取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支持。由种子龙头企业承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加大种子繁育基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路渠改造力度,在全省形成优质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杂粮等3个种子生产优势区,即关中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区,关中陕南油菜良种繁育区,陕北榆林玉米、马铃薯、杂粮良种繁育区。
3.3.3 龙头企业发展环节。制定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改善其科研育种、加工仓储、质量控制设施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向兼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贷款甚至贴息补贴等。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实力,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时期市场格局,促进种子企业向科研、育种、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把“龙”头做大做强。
3.3.4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环节。在已建的10个市级种子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加快种子检验体系建设,完成30个重点县检验机构建设,并建设二三个转基因种子检验中心。在2个国家级区域试验站的基础上,加快区域试验体系建设,按功能和生态区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区域试验站和30个农作物生态试验站。在主要种子集贸市场建设信息采集点,加快种子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化。
行业协会在我省发展较早,也较全,但近几年徘徊不前。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原有的省级种子协会和种子商会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当好参谋,促进我省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3.4.1 结合行业的改革发展,坚持为产业服务。主要应为产业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提供服务,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优化管理等多种途径,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服务,为企业了解市场和拓展市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4.2 接受政府部门的职能委托和转移,参与行业管理和服务。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并在其指导和监督下具体实施行业的诚信评价工作,职能技术教育工作,开展行业改革发展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建议。
3.4.3 积极发展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引导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采用单独举办或联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创建品种转让、生产管理、加工包装、市场流通、检验认证等各环节服务的专业性组织,为我省种子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种子产业更快更好地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