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瑛 (浙江磐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22300)
我国结核病患病率较高,抗结核药物的使用也较多,抗结核药引发肝损害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为此笔者对所在中心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抗结核药物引发肝损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1.1 一般资料 此期间我中心确诊为结核病343例,除去原有肝功能损害或表面抗原阳性9例,共334例。其中男性219例,女性115例;15~55岁187例(56.0%),>55岁147例(44.0%)。
1.2 方法 334例均在抗结核药物使用前行肝功能及表面抗原检查,无异常者按照抗结核短程疗法进行治疗,体重>55kg者用2H3R3Z3E3/4H3R3方案,体重≤55kg者用2HRZE/4HR方案,并于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保肝药物(护肝片或肌苷片),患者无异常感觉者每月查肝功能一次,有异常者(乏力、恶心、纳差、黄疸等)随时查。
1.3 结果 治疗过程中共出现肝损害51例(15.3%)。其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15~55岁23例(45.1%),>55岁28例(54.9%)。治疗2个月内发生肝损害42例(82.4%),2个月后发生9例(17.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有升高:3倍以下升高34例(66.7%),3~6倍升高13例(25.5%),>6倍并伴有明显黄疸4例(7.8%)。
1.4 处理 我们对于ALT 3倍以下升高且无自觉症状者,继用原抗结核方案,加用护肝药物叶绿酸铜钠和联苯双酯片,其中32例能够按原方案完成治疗,2例ALT继续升高,经停药保肝治疗后逐渐增加抗结核药物,最后也完成疗程。对于ALT 3~6倍升高有症状者立即停药,并予以保肝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逐渐加用抗结核药物,对于自我感觉不明显者则停用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并加用联苯双酯片和叶绿酸酮钠,并每日了解患者症状变化情况,每周检查肝功能,待肝功能正常后再进行药物调整,最后也全部完成治疗。对肝功能异常升高达6倍以上的4例,患者均自我感觉明显不适,并伴有黄疸,都行住院治疗,但只有1例完成疗程。
本组资料从年龄结构分析,老年人是化疗期间肝受损的高发年龄。笔者考虑,这与老年人年龄大,脏器功能衰退有关。但肝损害严重的4例中有3例年龄在55岁以下,只有1例>55岁,笔者考虑可能与个体对抗结核药的高敏性有关。从性别来看,本组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受损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本组51例中,80%以上的肝损害发生在开始治疗2个月内。这表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多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初期出现(2个月内),说明早期应用保肝药物及早期检测肝功能可预防或减轻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上,一旦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就立即停药。但对于结核病患者,全程规则的治疗对于疾病的痊愈非常重要,且又没有很好的替代药物,所以对于结核病患者的药物性肝损害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笔者认为,化疗期间及时检查肝功能,如果出现异常,首先应该做的不是马上停药,而是积极客观地评估。对于ALT升高<3倍且无临床症状者可继续使用原治疗药物,并加用护肝药物,密切检测肝功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或ALT升高3倍以上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或停用抗结核药物,并积极解毒保肝治疗,加大对肝功能检测的力度,最好每日跟踪;如肝损害较重,则需立即住院治疗,以免发生肝坏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