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生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上秦中心卫生院 734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情缠绵不已,常因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而反复发作。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味内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陈某,男,48岁,农民,因反复胃脘痛3年余,加重3天,于2006年1月9日初诊。患者胃脘痛时轻时重,常因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慎而发病,在上级医院做胃镜检查时,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来,因生意纠纷,上腹部疼痛加重,且感胀满、不思饮食、乏力、泛酸、胸胁满闷,喜叹气。症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肝胃气滞,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味。处方:柴胡12g,枳壳10g,赤芍10g,陈皮6g,香附10g,木香6g,川芎10g,元胡10g,川朴10g,砂仁10g,海螵蛸1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剂煎2次,早晚各1次。连服10剂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泛酸胸胁满闷减轻,饮食有所增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继原方加川楝子10g,服10剂。此后,患者精神转佳,心情好转,胃痛微作,症状基本消失,在上方基础上稍作调整,继服10剂。1年后随访,再无复发。建议胃镜复查,患者害怕,不愿去做。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病因较多,病机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病因病机有:①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引起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出现肝胃不和之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火灼胃阴,可出现胃脘隐隐灼痛,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可致胃络瘀血,可出现血瘀胃痛。如《临证指南·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②饮食不节。脾胃因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液精微之功。故饮食不当,节制失度,极易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壅塞呆滞脾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败伤中阳,气血凝滞;或怒食肥甘厚味,烈酒浊乳,湿热中阻,均可使胃纳化升降失常,从而引发胃脘痛。《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证治汇补》云:“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食辛辣炙者;酒面热物者;有壮实者恣饮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以后,继之不调者。”均说明了多种原因饮食所致的伤胃。③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饥饱不匀;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节;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脘隐痛、纳差、乏力诸证。④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犯脾胃;损伤功能而引发本病,尤以寒、湿、燥三邪为甚。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可致胃脘痛。《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湿邪黏腻,呆滞脾胃,壅塞气机可致胃脘痞满之证。
本例患者多为忧思恼怒导致肝气失调,横逆犯胃,脾胃受损;或饮食不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血失畅所致。肝气郁,脾胃虚,气血不畅为其病机,病变涉及肝、脾、胃三个脏器,在其病理过程中,既有气分之郁滞,也兼血分之气不畅,然肝气易实,脾气易虚,虚实夹杂。因此,临床治疗时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
本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能增强胃的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增强幽门的闭合,调节十二指肠顺向功能。香附、元胡、川芎理气活血止痛,增强胃黏膜血运,促进胃黏膜的再生和修复。陈皮、砂仁、川朴理气燥湿健脾,抑制炎症,减轻渗出。海螵蛸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的刺激。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健脾、理气止痛之效。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可收良效,同时还要根据发病原因进行心理开导。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禁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保持良好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