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清 (浙江三门县中医院 31710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院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房颤快速心室率40例,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房颤患者40例,均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室率100~170次/min,平均136次/min。排除标准: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②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③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④肝肾功能不全;⑤心房内有血栓;⑥既往有栓塞病史;⑦血压低于85/60mmHg;⑧有出血倾向。
1.2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82岁,平均62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37.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例(30.0%),高血压并冠心病10例(25.0%),肺源性心脏病6例(15.0%),扩张型心肌病2例(5.0%),糖尿病5例(12.5%)。临床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级4例(10.0%),Ⅱ级15例(37.5%),Ⅲ级16例(40.0%),Ⅳ级5例(12.5%)。
除原发病治疗外,在持续心电、血压、心功能监护下,所有患者先给予胺碘酮针剂负荷量150mg(5%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静脉推注,继以1mg/min静脉输液泵滴注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输液泵维持24~48h,转为窦性心律后停止静脉给药。若出现心室率<100次/min,血压<90/60mmHg,则停止静脉给药。用药期间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室率及Q-T间期,观察用药后24、48、72h内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1 疗效 用药后24h内转复窦性心律25例(62.5%),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平均时间为5.5h。心室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所用时间:2h内30例(75.0%),12h内4例(10.0%),24h内6例(15.0%)。转复为窦性心律所用的药物剂量为150~750mg,平均380mg;心室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的药物剂量为300~750mg,平均450mg。
3.2 不良反应 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10.0%)。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停药后2h内心率增至60次/min以上;低血压1例,经停药、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后,1h内血压恢复至正常;静脉炎1例,经局部处理后好转。未见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病例。
心房颤动使心房不能有效收缩,影响心室的正常充盈,并使心室收缩变为不规则,由此而使心室排血量减少达25%~40%[1],而心室率快的房颤心室舒张期减少,使心排血量更加减少,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心功能恶化,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所以,对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者应尽快控制过快的心室率并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对预后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药物仍是多数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常用的控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普罗帕酮、胺碘酮、洋地黄类等。普罗帕酮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副作用较大,尤其对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易促使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加重,还可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故对这些患者禁忌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毛花苷C(西地兰),虽然在合并心衰时为首选药物,但对于宽QRS波的快速性房颤在不能确定是否由预激所导致时不能应用。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多种离子通道均有抑制作用,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明显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Q-T间期和QRS波,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不依赖于心率的快慢,无使用依赖性。此外,它尚有非竞争性拮抗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和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2],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快速性房颤的复律治疗,至少可达到控制房颤时心室率的作用。
[1]夏宏器,邓开伯.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与决策[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14.
[2]杨世杰,杨宝峰,王怀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