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杰
(中州大学 就业办公室,郑州450044)
资源,顾名思义,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世界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因此,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资源的一种,从内涵上看,它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如何运用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高校毕业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全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大学生,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供求总量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同时,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做出专题部署,出台了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国家推出新政,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并要求取消大学生就业落户限制。
可以说,中央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出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负责毕业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有信心、有义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打开就业之门。
首先,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更好地为毕业生创造机会和提供信息服务。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拥有的信息最全面、最准确、最及时,谁就能抓住时代的脉搏,赢得胜利。因此,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辅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之对毕业生的流向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使毕业生在不对社会产生就业压力的同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人才就业计划在各地区均衡实施。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了解到,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11个省市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8.5%,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0.2%,到西部12个省市就业的比例为21.2%,由此可见,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根据这个统计信息,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号:国家势必会调整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我们如果能够根据这个信号,及时调整工作,肯定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和提供更好的岗位。另外,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全面掌握信息,根据需要,举行诸如大型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等,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其次,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需要,培养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的政策,2009年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仅教育部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就招募毕业生12.4万人,同时,扩大特岗教师招募规模,落实近20万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教。就像工厂的产品必须适销对路一样,我们通过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在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建注重实效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培训中心,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因人而异地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人生职业规划,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师。例如,在特岗教师的培训上,我们可以针对教师岗位的工作描述,按照特岗教师的职业要求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并进行相关的职业德育教育培训。最终,使每一个有志投身于特岗教师工作的学生能够符合特岗教师的岗位要求。诸如此类,手语翻译、特殊岗位、实用人才等的培训,都需要针对岗位设置的要求,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来统筹安排,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完善高校毕业生服务机制。根据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人才市场资源配置的需要,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建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采取多种形式来构建这个系统。例如,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涵盖学生院系、所学专业、特长等所有信息,而且还应有当前学习进度、程度等描述信息。与之对应的还有就业相关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收集各行各业的有用信息,紧扣时代脚步,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及时作出结构性调整和部署,为学生的就业寻找机会和提供帮助。比如,通过这个管理系统,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可以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我们及时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相关培训,协调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织的考试,最后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被吸纳,从事科研工作。另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联盟,或者接受优秀企业的委培生、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进修,或者选派优秀毕业生到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另外,建立科学的高校职业指导系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就业职业指导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的职业指导活动仅限于毕业时的择业指导,这种指导模式是以指导者为中心,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动机、认识、职业信念,限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职业指导在高校还是新生事物,大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也就是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指导经验阶段。缺乏一支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是在大学生中长期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的制约因素。
目前,在多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由政工队伍承担的,这支队伍的高流动性不利于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和建设。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可以利用讲座和课程等方式。职业指导进课堂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师资力量,使指导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二,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式,效果好;第三,课堂讲授受众多,影响大。建立职业指导系统要注意:在职业指导信息上,要职业信息和就业信息兼顾;在系统建设上,除了学校教师,还要吸收一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
为了建立健全职业指导工作,还要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理论研究。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科学的实践。2.加强职业指导制度的建设。当前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尽快制定出本地区学校推广职业指导工作的细则,就职业指导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此外,还应尽快健全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社会、家庭、学校在职业指导中的职责分工制度;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度;学校职业指导经费来源及使用制度;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度等,使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制度上保障此项工作得以切实有效地实施。3.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进一步明确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责、权、利,要对他们的基本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4.丰富指导形式与深化指导内容。总之,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程,但是通过该工作,学校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的要求,这些信息又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去适应就业的要求,做好这一点,将使毕业生在求职之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最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回访、反馈制度,能让毕业生得到最快、最新的就业信息。凡是到学校招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我们都要坚持回访,听取企业的宝贵意见。对我们的教学、招生及时进行计划调整,并且要建立回访管理档案,使之制度化。通过回访增进双方的友谊,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凡是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满一年的,我们要定期到企业去看望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甄别筛选后建立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同时,要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压力,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维护毕业生的正当合法权益,为学生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如果有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们也要帮助其拿起法律武器,依照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1]潘前进.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2]肖行定.大学生职业生活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