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祥
(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郑州45000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趋势性发展必将持久地影响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走向,影响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河南省高校应该主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站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中部地区第一经济总量大省,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人口、经济实力所处的地位还不相称,办学规模和质量、层次还不协调[1]。要促进河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中原崛起战略中的积极作用,走国际化之路是一条可行的捷径。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就要求河南省高校必须走出国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材和教学体系,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河南省高校对国际学术前沿的了解,使本校的科学研究融入到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中,从而大大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和服务性产业,必须去面对一个更为开放的、全球性的竞争领域。河南省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并谋求更大的发展,势必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来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
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简·奈特(Jane 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根本上说,是“将国际、跨文化、全球的维度融入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职能中的过程”[2]。具体来说,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以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科研水平等内外条件的制约,河南省高校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越来越开放,大批境外教育机构纷纷前来投资办学,通过举办教育展等各种途径吸引中国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地方高校难免要受到冲击。总体而言,河南省高校由于办学实力较弱,缺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对话存在着较多的“话语”与“语境”障碍,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少,从而导致国际化视野不开阔,对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
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投入有限的情况下,“985”高校、部属高校等重点大学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相比之下,河南省43所本科院校中只有一所地方“211”高校,大多数高校起点低,办学条件差,经费短缺,严重阻碍了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河南省高校处于被冷落的地位,缺乏推进国际化的经费支持,缺乏畅通的对外交流渠道,缺乏开展科研合作的国外伙伴,从而对国际化“心有余而力不足”,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河南省部分高校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总体来讲对外交流的能力、规模、效益还比较落后,层次较低,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较简单,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人员互访,缺乏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也是被动的。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现实,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表现在关注、学习和引进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与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开展以引进为主的交流与合作。河南省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学校,办学模式较为单一,办学特色不显著,难以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对外交流不平衡现象更为突出。以留学生教育为例,多以输出学生为主,而吸收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少得可怜。我国从1950年起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主要几所高校才招收少数留学生学习中文、中医[3]。这种国际交流的不平衡性违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平等互利的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高等院校逐渐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在这样的发展机遇期,河南省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挖掘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完善国际交流的管理机制,将国际化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个办学过程之中。
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是一项具有先决性的措施,因为只有观念先行,才会有自觉的行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受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而产生、发展,属新生事物,许多人对此还不能完全理解,对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来发展自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外事政策和国际化理念的广泛宣传,使各院系和科研机构、各职能部门都能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把此项工作主动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外事格局。
长期以来,河南省高校外事部门主要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国外来宾接待、师生公派出国手续办理、外籍专家聘请与管理、对外联络等日常事务之中。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涉外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你来我往的较低层次,而是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层面,发展到学历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协作等纵深领域。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因素和新命题,高校外事部门要积极探索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协助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全方位、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如果消极被动,就会错失发展机遇。河南省地方高校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策略,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扩大交往国别,填补对外交流的空白,全力为本校师生搭建高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如主动邀请国外知名大学与相关院系开展合作与交流,有目的地组团出访,策划大型外事活动和交流项目,积极开展海外校友工作,组团参加国际教育展览会、学术会议等。
学校的国际化建立在院系国际化基础之上,推进院系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整个学校国际化的前提,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绩和效益体现在各个院系的对外交流工作中。在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有选择性地重点扶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和专业,扶持几个国际交流意识强、积极主动、工作务实的院系,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争取每个院系都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自觉地把对外交流工作提到本单位重要日程上来。各院系的国际交流工作越有成效,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国际化步伐就越快。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高校办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应有意识地寻求突破口,以求以点带面,最终促成全校性的对外合作局面。比如在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国际化方面,要坚持以本校相对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作为突破口,争取更多的国际科研合作机会,吸引具有国际水准的知名学者来校工作;或者以留学生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专业或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优势学科(如汉语、中医药等),不断推出对外有吸引力的学科专业品牌,扩大外国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
著名教育理论家伯顿·克拉克曾指出:“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4]。每个高校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学科优势,如果不能做到全面出击,完全可以另辟蹊径,立足区域优势,整合本校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与未来需求,力求异军突起,在国际化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国际化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把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处理好借鉴、吸收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在现阶段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中赢得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高校应当主动适应国际化潮流的需要,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一流大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1]于向英.和谐中原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Knight Jane.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1):5-31.
[3]梁芳.河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平原大学学报,2005(6).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