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Ⅶ)——油菜(2)

2011-02-09 12:13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病指半冬性冬油菜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6期第53页)

6.8 中农油6号

6.8.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8。

6.8.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8.3 品种来源:1055A×R2。

6.8.4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5)。

6.8.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12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6 g。菌核病发病率9.47%,病指5.80;病毒病发病率1.35%,病指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6 μmoL/g,含油量43.12%。

6.8.6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61.5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增产1.2%;平均亩产油69.7 kg,比对照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0 kg,比对照增产3.4%。

6.8.7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根据雨水墒情,每亩用种0.2~0.4 kg。(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植0.8万 ~0.9万株;直播亩留苗1.8万 ~2.2万株。(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70 kg左右,硼砂1.5 kg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追施苗肥,在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薹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4)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8.8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9 天禾油10号

6.9.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9。

6.9.2 选育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3 品种来源:5C650×R161。

6.9.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6 cm,一次有效分枝数1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4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3.37 g。菌核病发病率7.52%,病指3.37;病毒病发病率2.10%,病指0.6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2.55 μmoL/g,含油量39.18%。

6.9.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0.2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1%;平均亩产油70.4 kg,比对照减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2 kg,比对照增产4.5%。

6.9.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上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上旬播种,苗龄30~35天。(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植0.8万 ~0.9万株,直播亩留苗1.2万 ~1.5万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早施腊肥、春肥,巧施花肥,肥料的70%在年前施用。(4)生长期注意虫害,及时防治蚜虫,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

6.9.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0 华湘油11号

6.10.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0。

6.10.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6.10.3 品种来源:S017A×W56。

6.10.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核不育杂交种。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9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2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41 g。菌核病发病率21.73%,病指9.56;病毒病发病率7.01%,病指2.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19.67 μmoL/g,含油量45.21%。

6.10.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3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5 kg,比对照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76.9 kg,比对照增产9.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7 kg,比对照增产9.2%。

6.10.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直播,每亩播种0.3 kg。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亩留苗1.5万 ~2.0万株。四五叶期每亩用15%多效唑50 g兑水50 kg喷施,培育矮壮苗。(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 kg,尿素 10 kg,过磷酸钙 40 kg,氯化钾 10 kg,硼砂1 kg。(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定苗后早追发棵肥,12月下旬稳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及时中耕除草。春后清沟排水,花期用菌核净防治菌核病。80%的角果由青变黄时收割,及时脱粒晒干。

6.10.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和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1 中油589

6.1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1。

6.1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11.3 品种来源:(中双9号/中双2号)//1008。

6.1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5 cm,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0 g。菌核病发病率11.05%,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1.36%,病指1.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 19.98 μmoL/g,含油量 43.58%。

6.11.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58.7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减产0.6%;平均亩产油69.3 kg,比对照增产5.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2 kg,比对照增产2.2%。

6.11.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月初播种。(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植1.0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亩植0.9万~1.0万株;直播亩留苗1.9万 ~2.6万株。(3)重施底肥,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亩施尿素15 kg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10 kg。如果底肥中没有硼肥,应在薹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4)油菜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6.1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2 中油杂898

6.12.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2。

6.12.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6.12.3 品种来源:A4×Y16。

6.12.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47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86 g。菌核病发病率23.10%,病指9.88;病毒病发病率9.95%,病指3.51。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5.09 μmoL/g,含油量43.21%。

6.1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7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6%;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7 kg,比对照增产3.3%;两年平均亩产168.7 kg,比对照增产7.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 kg,比对照增产8.1%。

6.1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 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亩植0.5万~0.6万株;直播亩留苗1.5万~2.5万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35 kg左右,普钙50 kg左右,氯化钾15 kg左右,硼砂1.5 kg左右;早施追肥,在12月底根据苗势亩施尿素5 kg;在蕾薹期可再喷施一次速效硼肥。(4)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12.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3 新宇油7号

6.1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3。

6.13.2 选育单位:绵阳新宇种业有限公司。

6.13.3 品种来源:037AB×17C。

6.13.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204 cm,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43 g。菌核病发病率8.59%,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0.72。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0.87 μmoL/g,含油量 41.57%。

6.13.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2 kg,比对照增产6.1%;两年平均亩产173.1 kg,比对照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9 kg,比对照品种增产1.9%。

6.13.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上游地区宜在9月1-20日播种育苗,每亩移栽0.7万 ~0.8万株;直播宜在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亩留苗1.0万 ~1.2万株。(2)亩施总肥量纯 N 10 kg,P2O58 kg,K2O 8 kg,硼砂2 kg,底肥占70%,追肥占30%。(3)稻后油菜田间积水应注意开沟排湿,沙土过旱应注意灌水;苗期、花薹期、清荚期应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应注意防治菌核病,抽薹现蕾至成熟均应防鸟害。

6.1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4 丰油10号

6.14.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4。

6.14.2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6.14.3 品种来源:22A×P287。

6.14.4 以往审定情况: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7)。

6.14.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3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4个,每角粒数16.4个,千粒重3.88 g。菌核病发病率8.71%,病指3.97;病毒病发病率1.42%,病指0.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37.05 μmoL/g,含油量40.52%。

6.14.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3 kg,比对照增产8.5%;两年平均亩产179.7 kg,比对照增产7.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4 kg,比对照增产8.3%。

6.14.7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地区适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苗龄35~40天移栽较为适宜;直播适宜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移栽亩植1.0万株左右,直播亩留苗1.5万株左右,旱薄地或晚播田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3)应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苗肥,20%作蕾薹肥。追肥方式以尿素对清粪水浇施最好。缺硼田块每亩底施硼肥500 g,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可于蕾薹期每亩喷施0.2%的硼砂溶液50~60 kg。(4)冬前主要是防治蚜虫和菜青虫,选用扑虱灵、吡虫啉、乐果、乐斯本等防治;春后主要是防治菌核病,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药剂防治可选用菌核净、多菌灵等。

6.14.8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542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注意防治菌核病、病毒病及防冻抗寒。

6.15 双油杂1号

6.15.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5。

6.15.2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6.15.3 品种来源:496AB×T386。

6.15.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4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9个,每角粒数22.4个,千粒重3.43 g。菌核病发病率9.56%,病指7.2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34.66 μmoL/g,含油量43.72%。

6.15.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85.7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3%;平均亩产油81.2 kg,比对照增产7.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4.6 kg,比对照增产4.8%。

6.15.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10月上旬。中肥田块亩植1.5万株。(2)科学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每亩施1 kg硼砂作底肥,并在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防止花而不实,提倡多施有机肥。(3)田间管理。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12月浇越冬水,比较寒冷的地区用土或土杂粪壅根,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4)防治病虫。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治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6.15.7 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6 德新油59号

6.16.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6。

6.16.2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6.16.3 品种来源:354A×836。

6.1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77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1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3.82 g。菌核病发病率5.60%,病指3.10;病毒病发病率0.68%,病指0.46。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3.97 μmoL/g,含油量42.61%。

6.16.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3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9.8 kg,比对照增产8.2%;两年平均亩产172.6 kg,比对照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 kg,比对照增产10.8%。

6.16.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中下旬播种,亩用种100 g,6片叶移栽。直播宜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用种250 g。(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底肥要施足氮、磷、钾肥,要重视硼肥的施用。直播条件下每亩种植1.2万株左右;肥力条件好的移栽条件下,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移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30天左右追肥,12月中旬左右看苗施肥;同时要及时排灌。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和菜青虫,薹后期至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1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7 南油12号

6.17.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7。

6.17.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17.3 品种来源:南A7×96R。

6.17.4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3)。

6.17.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46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个,每角粒数24.1粒,千粒重3.36 g。菌核病发病率29.68%,病指13.28;病毒病发病率13.85%,病指5.2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 16.75 μmoL/g,含油量 42.87%。

6.17.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4 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 kg,比对照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75.5 kg,比对照增产10.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4 kg,比对照增产8.3%。

6.17.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25~30天移栽;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2)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1~13 kg,P2O510 kg,K2O 8kg,硼砂500~1000 g。 (3)合理密植。育苗移栽亩植0.6万 ~0.8万株,直播亩植1.0万 ~1.2万株。(4)防治病虫。苗期防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菌核病。

6.17.8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8 龙庭1号

6.18.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8。

6.18.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6.18.3 品种来源:南A7×6R。

6.18.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8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4个,每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21 g。菌核病发病率13.20%,病指5.93;病毒病发病率2.43%,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9.16 μmoL/g,含油量 39.06%。

6.18.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76.0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6%;平均亩产油68.8 kg,比对照减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9 kg,比对照增产9.6%。

6.18.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苗床与大田比例1:5;直播宜在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合理密植。移栽亩植0.6万 ~0.8万株,直播亩植1.0万 ~1.2万株。(3)合理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硼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11~13 kg、P2O510 kg、K2O 8 kg、硼砂 500 ~ 1000 g。 (4)防治病虫。苗期防治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6.18.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19 农华油101

6.19.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9。

6.19.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6.19.3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6.19.4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4)

6.19.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2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4.02 g。菌核病发病率9.22%,病指5.68;病毒病发病率0.57%,病指0.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 19.23 μmoL/g,含油量 43.24%。

6.19.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9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平均亩产油68.6 kg,比对照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8 kg,比对照增产5.9%;平均亩产油76.1 kg,比对照增产11.3%。两年平均亩产167.3 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3.5%;平均亩产油72.3 kg,比对照增产8.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6 kg,比对照增产4.9%。

6.19.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宜在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合理密植。移栽亩植0.6万~0.8万株,直播亩植1.0万 ~1.2万株。(3)科学施肥。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薹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底肥施硼肥并且薹期也应喷施硼肥。

6.19.8 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0 黔油22号

6.20.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0。

6.20.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6.20.3 品种来源:黔油3A×SU1。

6.20.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98.8 cm,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1.8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59 g。菌核病发病率13.9%,病指8.17;病毒病发病率2.26%,病指1.1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0.26 μmoL/g,含油量41.89%。

6.20.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2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2.2 kg,比对照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74.7 kg,比对照增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 kg,比对照增产8.2%。

6.20.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2)种植密度。直播亩留苗0.8万株左右,育苗移栽亩植0.6万株左右。(3)田间管理。在田间管理上立足于一个 “早”字,做到早匀苗、早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病虫防治。(4)合理施肥。注重氮、磷、

钾肥平衡施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培育壮苗。注意硼肥的施用,亩用硼砂0.5~1.0 kg作基肥或兑水作追肥施用,也可用0.3%的硼砂水溶液在苗期、蕾薹期、花期进行根外喷施。

6.20.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6.21 黔油28号

6.21.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1。

6.21.2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6.21.3 品种来源:NAB-2×DH-13。

6.2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花黄色,花瓣侧叠。种子褐黑,局部褐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8.7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3.2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63 g。菌核病发病率27.26%,病指12.35;病毒病发病率13.31%,病指5.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 24.73 μmoL/g,含油量 47.89%。

6.21.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3%;平均亩产油84.2 kg,比对照增产16.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2 kg,比对照增产2.8%;平均亩产油77.9 kg,比对照增产7.3%。两年平均亩产169.1 kg,比对照增产6.0%;平均亩产油81.0 kg,比对照增产12.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7.1 kg,比对照增产4.0%。

6.2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10日播种育苗。育苗移栽在9月上中旬播种,五叶一心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苗床用种0.5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或 1∶6,苗龄 30~35天。 (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000 kg,尿素10 kg,过磷酸钙 40 kg,氯化钾10 kg,硼砂 1 kg,每亩种植 0.5万 ~1.5万株。育苗移栽宽行窄种植,上等肥力田地每亩0.5万株左右,中等肥力田地每亩0.7万株左右;直播的上等肥力田地每亩0.8万株左右,中等肥力田地每亩1.0万株左右,中下等肥力田地每亩1.5万株左右。(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移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移栽后20天第一次追肥;直播在出苗后15天第一次匀苗,在出苗后30天第二次匀苗,在出苗后40~50天即四叶一心定苗;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6.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病指半冬性冬油菜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冬油菜返青后这样管
重庆拟增种冬油菜40万亩
机械直播同步深施肥对冬油菜茎秆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硼肥和包衣剂对冬油菜性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