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主题—情境—任务”模式探索

2011-02-09 09:22周忠浩陆松岩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情境高职语言

周忠浩,陆松岩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以下简称《要求》)对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1],并强调“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要求》的贯彻还不够,改革还有待深入。研究表明,课程内容的编排、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为贯彻《要求》,顺应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笔者依照二语习得综合模式,基于高职实际学情和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果,将课程的内容设计、情境输入与任务驱动教学结合起来,尝试构建“主题—情境—任务”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背景与依据

对照《要求》,围绕着“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的要求,学者们主要运用情境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的交际法、任务驱动法等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试图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及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知识、能力,连同语言的发展都是发生于情境活动之中的。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学习的方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地创设、利用情境,将语言学习过程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情境教学法能够缩短学生与语言之间的距离,减少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过滤,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多用于英语口语教学。

与情境教学法强调语言输入的过程不同,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语言输出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法的新发展。该模式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3]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做中学”、“学做合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都是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探索,但二者都不能全面指导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没有做相关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二者没能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有效结合起来。根据二语习得的综合模式,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统觉输入、被理解输入、吸收、综合、输出5个阶段。根据Gass和Selinker[4]的论述,此5个阶段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输入与输出形成循环且相互影响,知识的吸收、综合机制贯穿始终。吸收和综合更多地涉及无法掌控的心理过程和语言学现象,相对来说,由统觉输入到被理解输入,以及语言输出阶段则显得容易掌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通过对输入和输出过程的引导和控制,使输入和输出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基于此,笔者尝试将高职英语课程的内容设计、情境学习和任务驱动教学结合起来,提出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情境—任务”模式。

二、“主题—情境—任务”模式的含义及原则

1.含义

“主题—情境—任务”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采取情境学习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减少语言的输入过滤,同时又重视语言输出,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主题”是该模式的统筹因素,它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合。主题选择应保证知识的“必需、够用”;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包容性,能够整合音频、视频、图片、游戏、现实生活等各种学习资源,应该与时俱进,生动风趣,能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主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足量的、丰富的、实用的输入;另外,它对于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情境”是指真实的或者逼真的语言环境,旨在使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最小化,对输入的有效吸收达到最多,并能够产生语言输出的欲望。如果说主题是戏剧的脉络,那么情境便是戏剧中的场景。情境可以是生活、学习本身,也可以是创设的语言环境,亦可以是学生能够深入的电影片段。情境应尽可能的真实,而语言的输入则必须在情境中完成。在情境中,语言不再是书本上的字符,而是获得了其本质的交流的意义。新知识的输入可以放到情境中进行。比如在欣赏一段电影或视频的过程中记住一个单词,再比如在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讲解一个单词。

最后,“任务”是促使学生通过语言进行“思”和“行”的活动,即“说”和“写”两种输出方式的整合。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可以用来做事。语言是活的、充满着力量的行为。因此,在输出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并自觉地运用语言实现他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用英语讲笑话,并不是要求他们将英语说得多么优雅、流畅、正确,而是让他们将重点放到能不能使听者发笑上。而通过书面写作任务的布置,则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英语思维渐趋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思”和“行”的输出训练模式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监督。

在该模式中,主题、情境、任务可以看做是承续的过程。教师首先根据学情特点整合主题及所需的学习材料,然后根据主题创设一系列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吸收、消化,最后通过口语输出和书面表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并将之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主题是输入的主要内容,情境是输入的主要手段,而思、行则是有效输出的促成手段。

2.原则

(1)实用性趣味性原则。实用性趣味性原则是对“必需、够用”原则的引申,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高职能力培养目标的需要,二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说来,在设定主题之前,教师应该完成对企业需求、典型工作环境以及学生兴趣的调研,以保证学习的主题以及所涵盖的语言知识较实用且易于接受;而所设计的情境应足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任务的布置也应与教学内容、情境相结合,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情境真实性原则。该原则主要针对情境设计阶段。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同外语、工作环境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到鲜活的语言。这样,能够将学生从规则记忆的传统学习方式中解救出来,从而轻松、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使课堂回归生活。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的创设、利用第二课堂,甚至将课堂教学放到教室之外进行。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中心,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因此,无论是主题选定,情境创设,还是最后的任务布置,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学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充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4)言语能力本位原则。言语能力本位原则指英语课程应通过开展语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应以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就要求坚持言语能力本位原则,根据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开始就灌输专业词汇、讲授专业文本。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渐让他们习得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合理的语言学习习惯,而后才能在专业英语方面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主题—情境—任务”模式的应用

“主题—情境—任务”模式注重输入和输出的相互促进,兼顾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实用技能的培养,改变了“情境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只强调口语的局面,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英语教学的主题,进而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主题—情境—任务”模式指导下的课堂设计可以分为3个步骤:

第一,主题选择。教师选择主题,确定所选主题下涵盖的知识。主题应贴近生活、工作,同时又能够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相关,且能够整合图片、视频、广告、实物等多种展现形式。

第二,情境创设与知识输入。知识输入过程可以通过多个具体的、真实的情境进行。比如在课堂开始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轻松随意的交流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然后通过实物演示、视频放映等手段完成最初的输入过程。另外,学生的展示、提问、交流、辩论,以及一些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过程都是情境,都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记忆,深化所学知识,并产生输出的欲望。要使情境更加真实,气氛更加融洽,就需要尽量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且充分利用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觉手段。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同学生交流;学生也无需正襟危坐,可以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下自由交流。上课过程中要保证全英文环境,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学生与英语、与工作环境之间的距离。

第三,任务驱动与语言输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重的、有针对性的任务,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课前向每个小组布置主题展示的任务,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再比如在课堂上,给某同学布置描述某工作过程的任务;课堂交流中的问答也可以看做是语言输出练习。讨论、交流、辩论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输出欲望。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作文、书面报告等,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写作的技巧。

主题、情境、任务是前后承续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三者又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主题应时时体现在情境和任务中,任务和情境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情境学习中应适当地加入任务的布置,履行任务的过程中也应适时利用情境进行学习。

“主题—情境—任务”模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教学的新模式;在主题选择、情境设计、任务设置诸环节中应处处紧扣《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当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精于设计。除具有过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功底外,还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最后,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任务教学环节,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并认真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

“主题—情境—任务”模式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主题,举一反三,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在情境学习阶段,应善于利用情境,充分理解,及时消化;在任务履行阶段,应勇于动口、勤于动手,积极参与,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主题—情境—任务”教学模式是将课程内容整合、情境学习和任务驱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将英语学习中的输入和输出合理化,并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及情感输出,它以培养学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该模式对改革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德培.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7-48.

[3] 黄朝晖.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18): 93-95.

[4] Gass S M,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3rd edition.New York:Routledge,2008:479.

猜你喜欢
情境高职语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语言是刀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