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语读者策略:《京华烟云》中“宗教专有项”的翻译赏析

2011-02-09 07:42哲,姚娟,王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朱 哲,姚 娟,王 慧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基于目的语读者策略:《京华烟云》中“宗教专有项”的翻译赏析

朱 哲,姚 娟,王 慧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宗教哲学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思想、概念、教义和表达。如何处理“宗教专有项”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对译著《京华烟云》中的“宗教专有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指出在翻译负载这一独特文化信息的语言单位时,译者应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深厚的双语功底,力求追根溯源,在目的语中寻求与源语对应的“宗教专有项”,而不应以补偿法或阐释法译出,基于原文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这一事实,故“基于目的语读者策略”是翻译“宗教专有项”的可行性选择。

宗教专有项;目的语读者;《京华烟云》;宗教敏感性

一、引言

“……《京华烟云》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起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完全可能成为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背景的经典小说’。”[1]整部小说时间跨度之大,历史维度之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现实情况,“从道家的顺其天意到革命者的舍身为国”[2],包括“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3]。对《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可谓精彩纷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如从文化传输策略、文化还原、如何保持文化特色、等值理论、跨文化敏感度与二语文化负载词汇习得以及翻译正常化和陌生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其中既有宏观视角也微观剖析。然而,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从“宗教专有项”方面进行的微观研究还未见诸报端。本文试对“宗教专有项”的英译汉进行赏析研究,指出基于目的语读者策略是翻译这一独特语言现象的可行性选择。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主线——道教的人生哲学

细察观微,我们可以发现,在《京华烟云》这幅万花筒般的生活画卷里,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明晰的文化主线——道教的哲学思想。“小说的生活场景转移和社会风云动荡均‘以道家精神贯串,以庄周哲学为笼络’,这也正是林氏要向西方人传达的中国人的文化道德理想。”[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道教与道家思想不尽相同。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有宗教的重要特点。为使行文方便起见,笔者把道家思想置于宗教范畴中予以讨论。除此之外,小说的字里行间还不时地闪现出儒家和佛教思想的火花,跳动着富有哲理和智慧的音符,譬如“红尘世界”、“出家”、“佛教高僧”等语词都是很好的佐证。“所以,林语堂的道家思想与传统的道家思想有所区别,汲取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于人生积极有效的内容,形成了以道家为体,儒家为用的思想体系。”[5]小说原著第一卷TheDaughters ofaTaoist(《道家的女儿》)开篇就引用了《庄子·大宗师》(TheMasterbyZhuangzi)中的话:ToTao,the zenith is not high,nor the nadir low;….(夫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第二卷《庭园悲剧》(TragedyintheGarden)开篇又引用《庄子·齐物论》(RelativitybyZhuangzi)的话:Those who dream of the banquet wake to lamentation and sorrow.…(梦饮酒者,旦而哭泣;……)第三卷《秋之歌》(TheSongofAutumn)开篇又引用了《庄子·知北游》中的话: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What we love is the mystery of life.….(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6][7]比对小说内容,这三段话分别是每一卷的引子和主旨,它们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整部小说的主线。“书中所引庄子语录,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但其基本含义为:道之无时无所不在;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一定之规,善恶、美丑、荣辱、贵贱、死生、祸福,如朝去夕来、梦醉旦醒,皆为轮回转换,不可强求,亦难以回避。……道家的宿命论思想无疑是林语堂体认人生世事的一个出发点。”[8]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话语来昭示作者本人的思想信仰,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但其身处西方却依然固守民族文化阵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林如斯所言,“……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显然,这里所说的“哲学”涵盖了中国式的宗教信仰,包括儒、道、佛等中国传统宗教哲学思想,也包括了西方基督教思想。“虽然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非常繁杂,但总体来说有两个基本构成:一是西方基督教文化思想,一是混合了儒家文化成分的道教文化思想”[8]。《京华烟云》的文学性和哲学性相得益彰,其哲学性主要体现在宗教思想中,宗教思想又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跃然纸上。既然宗教从广义上讲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文化特定语”(cultural specifics),那么中国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诸如儒、道、佛中自然会存在很多“宗教专有项”(religious specifics)。如何定义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专有项”,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翻译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译者认真思考的。

三、关于“宗教专有项”

“宗教问题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正在逐步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的共识。”[9]众所周知,我国的一些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是从国外传入的,而儒家和道家等宗教思想则是在本土生根发芽而茁壮成长起来的。但无论是本土产物抑或舶来品,宗教都有其特殊的语言表述。宗教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其特殊性显而易见。“日常语言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色彩,而宗教语言偏离日常语言,因而也偏离日常生活世界,它是用以描述天上的世界或超自然的世界的。但这个世界并没有提供天上的语言或超自然的语言,因而,人们只能用人可以想象的、可以理解的语言去描述。”[10]

因此,“宗教专有项”再怎么深奥和玄妙,也是发端和孕育于特定文化中的。如果可以把“文化特定语”解释为“某一种文化中所独有的文化元素”的话,那么也可以把“宗教专有项”理解为“某一宗教中所独有的宗教元素”。比如说,基督教中有“上帝”、“耶酥”、“三位一体”、“教会”、“礼拜”、“弥撒”、“诺亚方舟”等独特的宗教元素;伊斯兰教中有“真主”、“阿拉”、“清真寺”、“哈里发”、“毛拉”、“阿訇”、“开斋”等标志性的宗教元素;佛教中标志性元素有“达摩”、“出家”、“修行”、“禅宗”、“阿弥陀佛”、“佛陀”、“圆寂”等;道教中独特的宗教元素有“道士”、“太上老君”、“方术”、“得道成仙”、“羽化”、“宫观”等。道家思想中也有一些“准宗教”元素,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化蝶坐忘”等。那么,在文学作品的语际翻译实践中,对于偏离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能够反映某种宗教哲学特质的语词,译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四、《京华烟云》中“宗教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2]“既为双语作家,他的作品的相当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备的中英文双套文本,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便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带有甚至就属于翻译性质,也就是属于后出的。”[11]也就是说,《京华烟云》原著中有些内容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这可以从每卷开篇所引述的《庄子》中的经典语句翻译得到印证。在阅读原著时,我们不觉得身处异域,而是置身脚下这块土地。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背景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所熟知或熟悉的,甚至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这就使《京华烟云》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和源语所描述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相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因此,要翻译好这部作品,译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非来自译入语本身,而是来自译入语文化和对文本的理解,即如何使译文读起来就像是原著一样。这种特殊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以及高度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尤其在翻译“宗教专有项”时更要如此。这里的“文化敏感性”指的是一个人对本民族文化元素反应的敏锐程度,如果可以套用interlingual/intralingual这组词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创造intracultural(文化内的)这个词以区别于intercultural(文化间的),是否可以用intracultural sensitivity(文化内敏感性)来标识《京华烟云》中的文化意识呢?因为“Momentin Peking中所讲述的中国文化内容和其所用的语言形式(英语)之间总有一种不相契合之感。而该作品的汉译则是语言形态的回归,汉语言加上汉哲学文化内涵,语言形态和文本内容完美统一,符合母语文学中一个自在文本的特点。”[4]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翻译Momentin Peking中的“宗教专有项”时,译者应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敏感性”和“宗教敏感性(religious sensitivity)”,力求追根溯源,在目的语中寻求与源语文本对应的“宗教专有项”,而不应以阐释或补偿等手段译出,因为原文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译文的主要对象又是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故笔者认为以“基于目的语读者策略”来指导“宗教专有项”翻译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五、《京华烟云》中“宗教专有项”的翻译赏析

在原著中,“宗教专有项”犹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小说所展示给读者的生活画卷中,它们时而明示,时而隐藏;时而跃动,时而静憩;时而闪烁于思想碰撞的火花中,时而休止于心灵沉思的小溪边。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上去,铺展开来,凝神视之,仔细品之,就能体察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思想的光芒,歆享到哲理的启迪。

下面以张振玉先生的译本《京华烟云》为蓝本,从中举出数例,以供分析、研究和欣赏其“宗教专有项”的翻译方法和经验,并拟在适当的地方提出笔者的些许观点。

例1.

原文:But his mind turned tothisworldagain with a curious lack of conviction.This man who might have“leftthefamily”and turnedmonkbegan to enjoy life with a fervor as if he wasridingthroughthinair.He was intheworld andyetoutofit.Through his readings andmeditations,he had reached a point where he had lost his sense of theego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self”and“non-self”——the goal ofBuddhistsainthood.(MomentinPeking:P328.注:斜体为笔者所加,下同)

译文:不过他(姚思安)虽然对这个红尘世界又回心转意,不可解的是有点儿缺乏信心。这位原先存心出家的人,现在又开始以满腔热情来享受人生,简直像是腾云驾雾恣情遨游一般。可以说他是半在尘世半为仙。由于他的研读道家典籍和静坐修炼,他已经达到道家的物我两忘之境。(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分析:原文中的this world等斜体字部分带有明显的宗教哲学色彩。译文对这一色彩关注有加,宗教气息扑面而来。比如说,把this world译成“红尘世界”、把left the family译成“出家”、把riding through thin air译成“腾云驾雾”要比分别译成“今世”或“花花世界”、“离家出走”、“在稀薄的空气中穿行”更能体现宗教色彩。一句话,原文中的“宗教专有项”在译文中基本上都得到了善待。但是,译文中有几处值得商榷:首先,把in the world and yet out of it译成“半在尘世半为仙”,把the goal of Buddhist sainthood译为“道家的物我两忘之境”是否符合作者的初衷呢?其次,译者对于原文所表现的宗教思想是否进行了某种切割呢?我们知道,“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既矛盾又统一。他崇信的‘偶像’是冥冥天地的‘主宰’。这一‘主宰’融合了基督教、儒教、道家等东西宗教文化思想,以多元整合的思维方式互为取长补短,具有和谐的美学思想。”[12]原文中有几处比较醒目的标志,即monk(和尚)、meditations(打坐、坐禅或静坐修炼)、self(自我)、non-self(无我)和Buddhist sainthood(佛教高僧)等词明显是指向佛教的,尽管道教里也有类似佛教的meditations,但一般译为“存思。”[13]另外,小说反映了姚思安的寻道历程,他毕其生寻找真道,思想上总是有起伏的,这反映出他在寻道过程中思想的矛盾性;再次,原文出自小说第二卷《庭院悲剧》。在这卷里,主人公仍然走在寻道的路上,其哲学思想并未最后定型。另外,林语堂本人“非常赞赏禅所推崇的直觉,认为禅发展出的是一种革命的教义。……禅的这种精神,这种特殊方法及特殊措辞都是庄子的,可见他更偏爱庄子的率性所至。”[14]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把He was in the world and yet out of it和He had reached a point…the goal of Buddhist sainthood这两句话分别译成:“可以说他既是入世又是出世”和“他已经达到了失去自我的境界,我与无我界限已消弭,这正是佛教高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例2.

原文:“What is that?Am I going through an examination?”protested Lifu.“Of course there could be no such crazy person.”

“Omitabhabepraised!”said Mulan.(MomentinPeking:P342)

译文:立夫抗议说:“怎么回事儿?我不是接受你们考试的。当然没有那样的疯子。”

木兰说:“阿弥陀佛!”

分析:原文中的Omitabha be praised!实为英语God be praised!(愿上帝受到赞美!)的模仿(parody)。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中没有“上帝”,因而在表示“惊讶、赞叹”等情感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谢天谢地”和“阿弥陀佛”了,这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和语言定势,因为“天道观认为,一切皆由天定,……,在佛教里,体现为‘老天保佑’的‘天’,在道教里,体现为‘道’。”[15]由于《京华烟云》旨在向西方着力推介中华文化,为倡导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小说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文化翻译的痕迹。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者对于其中一些具体细节的处理明显地带有“异化”色彩(相对于原文读者而言),这一点被译著敏锐地捕捉到了,因而在大多数带有中国特质的地方,译者都忠实地进行了“归化”处理(相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本例中,就原作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异化”和“归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原文句式中含有中国宗教元素,在西方读者的心里,犹如一扇开启的小窗户,可以欣赏到点滴异域风情;就译作而言,则纯粹“归化”了,这种译法既符合原文精神,又符合译文目的:关照读者,以读者反应为指归,尽管有很多“宗教专有项”,但无须进行补偿。

例3.

原文:She had absorbed the imperial glamour of the Forbidden City and ancient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the religious glamour ofBuddhist,Taoist,Tibetan,andMohammedantemplesand their rites and ceremonies and theConfucian TempleofHeavenandAltarofHeaven.(MomentinPeking,P144)

译文: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学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礼,孔庙、天坛,……这些地方的光怪陆离之气,雄壮典丽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

分析:原文涉及众多“宗教专有项”。按照“文化系统符号”的分类原则,这类带有宗教色彩的专有名词应属于“民族地域化符号”[16]。本例中,译者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可谓做到了“源语最贴近的自然对应”,与源语相比几近“同构(isomorphism)”。目前,国内翻译领域在专有名词英译汉时大多遵循“意译优先、结合音译”的原则,但该原则有一个默认前提: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去不远甚而属于同一文化,那么在翻译专有名词时就要灵活把握了。如在翻译Tibetan时,译者增译“喇嘛”一词,顿使译文“中国特色”凸显;在翻译Mohammedan时,译者没有选择音译词“穆罕默德的”,也没有选择同样具有异域色彩的意译词“伊斯兰的”,而是选择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回教的”这个词,足见译者中国文化功底之深厚,宗教意识之敏锐!另外,原文中theConfucianTempleofHeaven和Altarof Heaven现在一般译为the Confucian Temple和The Temple of Heaven,原著作者之所以缀以Heaven,想必是为了强调中国宗教中的“天”的概念吧。

还有一些“宗教专有项”在小说中不是特别明显,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有敏锐的文化觉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如She had in her own time seen the splendors of the court,but now that her son was so successful as an official,shewasthankfulfor her lot and had turned into a devout Buddhist,believing indoinggooddeedstoaccumulatemerit forherfuturelifeand“shadow”orbring blessingsuponherprogeny.(她当年也见过皇家的富贵荣华,现在儿子飞黄腾达,自己命好,感天谢地,于是笃信佛教,深信行善积福,不但为自己的来世,也是下荫子孙。)

六、结语

总之,小说原著自始至终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宗教专有项”蔚为壮观,目不暇接。笔者仅撷取三例以彰显“宗教专有项”在原文和译文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对应译文总体上“貌似神合,惟妙惟肖”[17],虽然有些译文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通过对译著《京华烟云》中宗教哲学思想的介绍,笔者对其中的“宗教专有项”翻译进行了尝试性赏析,指出对于此类特殊文本中的特殊词汇翻译,译者应采取“基于目的语读者”的策略,力争使译文更流畅自然。鉴于目前针对《京华烟云》中“宗教专有项”翻译研究暂付阙如,文章难免有分析不到甚或错误之处,笔者愿抛砖引玉,为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翻译研究添砖加瓦。

[1] 林太乙.前言[M]//林语堂.京华烟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吴玲玲,李丹.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39.

[3] 林东宣.试谈《京华烟云》与道家文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6.

[4] 葛校琴,季正明.是译著还是原著——剖析《京华烟云》之文本错觉[J].译林,2008(5):215.

[5] 高永飞.道家精神与《京华烟云》[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3.

[6] 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 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8] 刘勇,杨志.论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4):125.

[9] 张志刚.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3.

[10] 王志成.宗教哲学中的三类语言观[J].浙江社会科学,1999(6):49.

[11] 高健.近年来林语堂作品重刊本中的编选、文本及其他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3.

[12] 王兆胜.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8(4):61-67.

[13] 蒋艳萍.论道教“存思”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14] 杜玲.林语堂宗教观述略[J].北方论丛,2004(6):80-82.

[15] 赵迎春.《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79-82.

[16]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38.

[17] 舒启全.瑖不掩瑜,美中不足——评张振玉教授译《京华烟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12.

Toward Target Readers: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Specifics in Moments in Peking

ZHU Zhe,YAO Juan,WA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Religion,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culture,has its own particular set of thoughts,conceptions,doctrines and expressions.How to handle religious specifics exert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Based on this viewpoint,the authors make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specific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by Zhang Zhenyu.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translator,when s/he renders the linguistic units loaded with this specific cultural message,is supposed to assume an acute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a profound bilingual competence,to trace to its source and try to locate the corresponding religious specifics in the source language;s/he is not expected to deal with them in a hermeneutical or compensatory way on grounds that the original work is rooted in the Chinese soil and the great majority of target readers are those who have Chinese as their native language.The author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ader-orientated strategy is a practical way of translating religious specifics.

religious specifics;target readers;Moments in Peking;religious sensitivity

H315.9

A

1009-105X(2011)04-0140-05

2011-09-30

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OW091204)

朱 哲(1972-),男,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

姚 娟(1988-),女,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

王 慧(1988-),女,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