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谨,唐棣宣
(1.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吉林 132013;2.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
邹 谨1,唐棣宣2
(1.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吉林 132013;2.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在汲取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推动下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规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895年恩格斯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秉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种科学态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积极倡导实事求是,并于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建国以后他又多次强调: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不可能在那时把所有的问题都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总的来说,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还富有远见地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3]。但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未能成功实现“第二次结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未竟事业。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21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要不断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143江泽民提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也一再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正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认识来源。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波澜壮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全面展开;我国的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格局。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第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1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亟待解决的四大课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正是在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发展。而且,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提出了种种疑问,比如包产到户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创办经济特区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等等。这也需要我们加以创造性解答,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6]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也要在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在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检验,从而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自己得到扬弃。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正是因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借鉴国际经验,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更好的发展。邓小平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比如,由于认识到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由于认识到“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4]364,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美国也有计划,他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由于认识到“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外国人还不是学去用了,并且发展了”[7],他提出我们也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凡是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都要拿过来。由于认识到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注意科技和教育,花了很大力量,他提出我们也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由于认识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退休制度”[5]387,他提出我们也要建立退休制度。
江泽民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如,由于认识到美国今天的发达与它当年推行“西进运动”开发西部有关,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由于认识到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调整经济结构,他提出要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于认识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问题”[8],他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认识到苏东巨变主要是因为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他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胡锦涛在借鉴其他国家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最新成果。
任何理论要发展,必须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没有继承,理论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创新,理论的发展就失去了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得以发展的。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比如在马列主义方面,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等。在毛泽东思想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矛盾的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比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等。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比如“一国两制”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比如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要求,“走出去”战略,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比如“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两个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比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创造,而是在充分汲取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它们都凝结了党的集体智慧。邓小平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1987年邓小平就明确表示:“党的十三大报告是集体创作,集中了几千人的智慧,有许多内容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我的看法和意见,但大部分是集体的意见。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我是出了力的,但不只是我一个人。所以,不能把九年来的成绩都写到我个人的帐上,可以写我是集体的一分子。过分夸大一个人的作用并不有利。”[4]258陈云、叶剑英等人就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集中全党智慧对其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朱镕基等人也对之作出了重要贡献。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重要会议对其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9]465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科学内涵、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阐述。温家宝也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比如2003年8月他在吉林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9]415,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年3月他提出“要坚持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远近兼顾、上下结合、松紧适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9]251,为“五个统筹”的提出作了准备。他还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五个统筹”的实质是统筹兼顾。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注重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作风。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10]。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热情洋溢地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江泽民认为好的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性活动。胡锦涛也强调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养分。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致经历了如下演进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进,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确定了主题。大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在20世纪最后20年分两步走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为党后来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等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了必要准备。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大会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提出了十二个创新性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11]大会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同时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范畴,并认为二者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大会对其基本内容从九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概括,认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并决定将其写进党章。大会还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范畴,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12]大会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大会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邓小平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范畴,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8]536,并决定将其写进党章。大会还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思想,从而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3]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范畴的提出,既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高度整合,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十六大以来,党除了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外,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要理论。怎样处理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成为党和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则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决定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使科学发展观从狭义形态演进为广义形态,使它成为十六大以来党提出的所有重大战略思想的总称。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十个结合”宝贵经验、改善民生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发展之。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同样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3] 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4.
[8]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出版社,2005.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43.
[12]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1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D0-0
A
1009-105X(2011)04-0013-05
2011-09-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CDJ001)
1.邹谨(1980-),男,硕士,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2.唐棣宣(1978-),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