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体会

2011-02-09 05:14程锦葵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阳上亢葛根供血

程锦葵

武穴市石佛寺中心卫生院内科,湖北武穴 4354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本科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50例,与单用西药血管扩张剂治疗的50例患者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100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5.0~76.0岁,平均(58.1±6.5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0~79.0岁,平均(57.7±5.7)岁。100例患者中,伴猝倒发作9例,构音障碍5例,视物模糊7例,一过性肢体麻木5例,头痛11例,吞咽困难1例,伴原发性高血压病者16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22例,颈椎病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前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①发作性眩晕伴有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或眩晕呈持续性;②45岁以上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③经TCD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排除引起眩晕的其他病因,如美尼尔氏综合征、中耳炎、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出血性疾病及椎-基底动脉性偏头痛;⑤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氟桂利嗪10m g,每日1次,睡前口服,65岁以上者口服剂量为5 mg。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者分别给予降血压、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以及降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眩晕方加减,药方组成:葛根15 g,天麻10 g,川芎15 g,钩藤15 g(后下),丹参20 g,枸杞15 g,女贞子10 g,白术15 g,白蒺藜10 g,赤芍15 g。随证加减:症见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丹皮、石决明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等;痰湿者加制夏、泽泻、茯苓;痰热者加胆南星、竹茹、黄芩;肾虚者加杜仲、怀牛膝、续断。水煎服,浓缩至200 ml,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 d。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TCD复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有效:症状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影响,TCD复查椎-基底动脉供血稍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TCD复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50例中,痊愈4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中,痊愈26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中阻为常见。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做眩”;“无虚不做眩”。其中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为最常见。针对主要病机,本人自拟以补肝肾、熄风、活血、平阳为主的眩晕汤,方中枸杞、女贞子补肝肾;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熄风;川芎、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取其血行风自灭;葛根生津解痉,载药上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葛根中含有葛根素及葛根黄酮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配合西药血管扩张剂的治疗,症状改善较快,并进一步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性西药治疗。

[1] 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阳上亢葛根供血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辣语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