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2011-02-08 01:32侯小杏张茂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传者受者师生

侯小杏张茂伟

(1.广东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微博是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微博在教学应用中涉及哪些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一、微博含义及其特点

微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1]微博可以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由用户指定群组阅读。微博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从信息的传播角度来讲,微博具有以下特点:

(一)使用群体的大众化。微博信息产生简单,微博客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化等特点,是让更多人的原意加入到微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微博的转发功能,让不愿意去写作和表达的人也可以成为微博内容的创作者(分享)。

(二)内容碎片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可以通过回复讨论来加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微博客只言片语式的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在信息泛滥的数字化时代,浮躁的社会和忙碌的生活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停下脚步,而微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利用时间碎片的绝佳的平台。

(三)信息发布方式多样化。微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更新自己的微博,包括短信、实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等。这种信息跨媒体的传播方式,也是微博得以引起诸多关注的原因之一。

(四)信息传递效果的裂变式。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信息,其信息发布的速度非常快,微博采用广播式的信息传播,以群广播的模式来表达自我意见的做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降低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使用者可以有一定数量的跟随者,以此类推形成了分众广播模式;传播速度与转发功能呈现“核裂变”式的集合级数效应。

(五)实时互动,反馈及时。创新的交互方式(不对称的背对脸的跟随)使得微博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想,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作者)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除此,微博添加了关注功能,这使用户能够简单轻松地了解自己关注对象的状态。

二、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博的简单易用,互动性强,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将微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微博可以作为补充课程教学的一个补充平台,围绕课堂教学,组建一个跨越教室内外的课堂社区,[2]可以开展异步在线讨论,全面地收集意见、管理资源、组织讨论等;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教师加以引导,适时作出点评和提出要求,可以让课堂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合作。微博的传播优势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拥有庞大数量用户基础,每个用户需拥有一个或几个朋友社交圈子。[3]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进行讨论和交流,共享资源,组建更大的学习社区网络,比如课程校际联盟。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不同学校的环境和资源,在交流与合作中共享,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理解课程内容,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三)师生交流的工具和有效渠道。微博可以作为新型的师生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4]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学生对教师微博的关注和对信息内容的讨论,开放、协作、对话、反思,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改革,于自己也能更多一份体会。

(四)班级管理平台和学校信息发布平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通知;学校也可以把与学校息息相关的教务、学工等方面的信息发布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上。学生只需要关注班级或学校微博,就可以及时获取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者课程学习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而且不用每次打开学校的网站去浏览有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并且不会担心漏掉重要信息。

三、微博在教学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分析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它支持跨平台交流并可以与移动设备无缝连接。手机上网的流行,无疑为微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网页、手机短信等)登录微博,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发布任何内容。微博在教学中可以用于实现头脑风暴、知识管理等。

(一)微博在教学中应用的传播模式图

微博在教学中应用的传播模式图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教师发布课程或学习方面对学生有帮助的信息,接收信息的学生可以通过分享等功能,让其他学生间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学生对教师的微博信息进行回复,也就是对信息内容作出反馈。

(3)教师可以获得来自学生发布的信息,或者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输信息。

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1)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可以是课程中的,也可以是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对课程中的知识点,或者时事社会热点话题。

(3)学生从同学处获取知识和信息,也可以从班团体外,比如课程联盟学校,或者校外的团体和个人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或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生在通过微博与教师、同学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可以是被动的获取信息,也可以是主动发表观点,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反馈或认可的转发等方式。

(二)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要素及其关系分析。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反馈和干扰因素成为传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认为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要素包括:传者和受者、媒介、内容、效果、反馈、干扰等各要素。

1.传者和受者。在微博的传播中,传者与受者是交叉的,[5]每一个微博使用者同时兼顾传者和受者双重身份,传者与受者的交融,追随者与被追随者融合,受众亦是传播者。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2.媒介。微博作为传播中的媒介形式,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得以实现,手机网络是微博信息传输的重要渠道。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更新自己的微博:手机短信、桌面客户端、即时通信软件等。微博信息的多渠道发布,以及其与大众媒体深度对接,使得微博这种媒介形式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3.内容。微博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并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微博的低门槛特点,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不受限制,只言片语,灵光一现都可以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师生可以利用时间碎片来完成对事物和某一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微博上的内容可以是个体的总结、反思或闲言碎语,也可以是三五人或一群人对某个话题的交流讨论。

4.效果。微博的信息传递是裂变式传播,具有放大效应,传播速度与转发功能呈现“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6]教师以群广播的方式发布课程要求和学习指导,信息可以传播至每一名学生,班干部或对课程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对信息的转发和分享,又可以形成分众的广播模式,加速信息的传播。

5.反馈。微博可以让师生实时双向互动、交流,反馈及时。学生可以对教师共享的资源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关注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可以就课程要求,课程内容,以及学习反思等方面的进行交流。在互相了解,增进感情的基础上,能让教学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6.干扰。微博功能较好的实现,离不开手机上网这种信息发布信息,所以要求学生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学习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微博的低门槛特性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深度不够,或者脱离交流的主题。为了能真正发挥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加以引导。

四、结语

微博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是一种话语平台和沟通渠道,是手机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为师生的高效交流提供了契机和技术平台。通过微博各种功能的使用,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中增长智慧,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并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对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益处。微博的实时、互动、碎片化等特点都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微博的关注、回复、转发等功能,更是能解决教学反馈中所遇到的难题。微博将更多的分众群体(尤指围绕同一知识和话题的群体)聚合在一起,灵活、便捷、立体化的交互传播,能够使知识和信息在传播、分享、交互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好地克服了web2.0时代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不够灵活和快捷、不易实时实地移动交互、难以实时控制传播内容和效果的不足之处。微博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然革新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也正在悄然改变着现代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模式,甚至是丰富了知识和信息创造模式,微博必将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方式的有益补充。

[1]微博客.[EB/OL][2011-6-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5%8D%9A.

[2]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3]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2011(1):68-70.

[4]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91-94.

[5]谢岚.微博客的分级化传播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0(12):101-102.

[6]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a):89-90.

猜你喜欢
传者受者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麻辣师生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美国活体肝移植受者的终末期肾病风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肾移植术后患者新发DSA的预测因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