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4)
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资源开发调查与分析
王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来进行调查与研究,从长沙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体育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出发,对长沙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全民健身运动过程中体育资源利用的情况,结合实际,提出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体育资源开发的对策,希望能为建立符合长沙市实际情况需要的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模式寻求理论与实证的依据。
全民健身;体育资源;开发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于1995年6月正式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1]现如今,全民健身在中国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政府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体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
长沙市(开福区、雨花区、天心区、芙蓉区、岳麓区)居民。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体育咨询网等网站进行检索,收集整理资料共计100余篇,同时借阅了有关体育健身资源方面的相关专著,为本论文的专家访问提纲、调查问卷及论文撰写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2.专家访谈法
拟定提纲,对全民健身、体育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市体育局相关部门领导等进行咨询和访问。
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对长沙市五个城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500。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0份,回收率98.0%;有效问卷460份,有效问卷率93.9%。
4.数理统计法
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相关真实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office excel2003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对长沙市小区居民460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大众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依次为球类运动、健身器械、跑步、体育舞蹈、武术等。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我市居民的体育活动侧重个人的、自发的、简便易行的活动,活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比校分散,不注重活动的强度,不强调运动的竞技性。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偏重于那些强度较小的,诸如散步与跑步。当然,在健身方式的选择上与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有关,年轻人用球类项目健身者居多,而年老者以选择健身路径与体育舞蹈、武术居多。
长沙市居民健身方式的选择量小而单一,分析与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不难发现,在选择散步慢跑的人中大部分人都是老年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再被问到为何选择散步时,大部分人表示无其他适合老年人运动与健身的活动和器械。所以运动项目和体育器材的缺失是根本原因。
表1 参加体育锻炼项目(%)(N=460)
调查得知,在健身群体中,每次运动一个小时以上的占体育活动总人口的78%,坚持每天运动或每周运动两次以上者,占健身群体绝大部分,但仍有少数人是偶尔来到健身场所。在有良好运动习惯的人群中,中老年人占绝对优势,26-45岁群体大多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被问及运动动机时,大多中老年人承认,运动是因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不但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并且在健身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些固定的志趣相投的小群体,使老年人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中青年人到健身场所,大多只是偶尔与家人出来转转或是交友的需要,只为休闲散心,并没有深刻的运动动机。在460份有效问卷中,有257份回答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占55.8%。长沙市市民各个年龄阶段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或3次以上的情况见表2。
表2 长沙市市民各年龄阶段每周体育锻炼(3次或3次以上)情况(N=257)
明显可以看出,长沙市群众体育活动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体育活动在学生和老人中间开展的较好。长沙市市民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男女均在15-24岁年龄段比率较高,参加锻炼最少的年龄段,男女均为45-60岁,反映长沙市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可能是他们家庭生活中正处于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时期,工作、生活、学习是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受到较大限制的原因。他们普遍过着一种预支健康的生活。
在对健身者的问卷调查中,对健身场地的选择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长沙市政府在全民健身路径上的投入增多,特别是大部分新小区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使居民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上更加广泛,“就近原则”成为居民健身场所选择的关键因素。
表3 参加体育锻炼场地(%)
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健身活动动机的选择见表4。可以看出,为了锻炼身体的和不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几乎各占一半。
表4 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动机(%)
从访谈中知道,中老年人认为健身是必要的,有助于身心健康,而且能调节生活。健身活动大都为自发行为,活动方式为舞剑、扇子舞、秧歌、太极以及交谊舞等,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健身群体。中青年人有余暇时间也大多用于朋友聚会、打麻将或到一些大的休闲娱乐场所选择一些像保龄球、沙壶球等休闲项目,运动场所、运动项目、运动时间不固定,随意性很强。也有少数中青年人在固定场馆定期运动,但相对来说人际交往的目的要强一些,有些为工作需要。大部分中青年人认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快,认为运动要消耗很大的精力,而余暇时间应以休息为主,他们大多选择在家里休息、看电视等。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市民认为体育资源紧张是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经费的来源途径较少,缺少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别的收入群体,缺少多样化的健身服务场馆和经费保障制度,导致很多低收入家庭只能作为体育健身场所的局外人。近年来长沙市市政府加大了全民健身体育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体育健身器材的投放力度,据长沙市体育局群体处2006年资料表明,2006年长沙市己利用国家、省、市、区、小区五级资金423万元投入全民健身工程108个,全市拥有健身器材的场地达32处,分布在一市五区,极大的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和活动空间。
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但相对于长沙的经济发展和长沙市每年投入几百个亿搞基础设施建设,长沙市政府对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就显得非常有限。2001-2006年,市政府为全民健身投入专项经费为每年60万人民币,每人年平均仅仅0.1元。2005年,长沙市体育局提出每人争取到年平均0.2元。长沙市社会体育资金主要来源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7%。2006年,长沙市体育彩票的销售额为2亿人民币,那么按7%的比例算,2006年,长沙市的社会体育活动金仅为0.14亿人民币,这个费用还包括体育场地维修和建设的资金,粥少僧多的现象较严重。[2]一方面是长沙市社会体育活动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长沙市体育产业的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不能为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客观因素主要是体育经费不足、缺少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不足、管理模式不健全。导致的原因,一是社区作为政府的基础职能部门,其可支配于社区体育建设的经费是屈指可数的,目前我市大部分社区,除了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外,进行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很少。尽管这些年国家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有一定投入,但从目前社区体育设施看,远不能解决社区群众健身的开展。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体育设施也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仍无法满足社区体育的需要,严重缺失的体育设施与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人口形成极大反差。
调查表明,大部分人认为社区有一定的健身场地,但不能满足人民健身活动的需要,希望增加小型多样的体育场馆;一部分人认为现有的场馆并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对于单位场馆开放,政府还缺少相关法律支持。
长沙市体育场地设施无论与自身的需求相比,还是横向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体育设施都比较欠缺,供给的缺口都非常大,加上结构也不合理,用于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就更小。如长沙地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5平方米/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属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公有2234个,占长沙市场地总数的61%。[2]目前,长沙市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不尽人意。再加上各系统对大众的开放程度不同,真正用于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场所就更为缺少。体育场馆比赛用的多,可供居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却非常少。现今的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政府投资或社会捐助、体育彩票收益建设的,而这三方面的投资者在投资建设体育设施的时候,初衷并非专门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政府投资的体育设施基本用来比赛、训练和教学,政府往往通过兴建一些有影响的体育设施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品味。它们在建设时只考虑了竞技项目一种功能,未考虑全民健身和体育配套功能,也未考虑多种经营的可能性。而一些体育训练、比赛、教学用的场馆也确实需要一定的档次和规模。这两种需要结合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所建的体育场地设施攀“高”求“大”,不适宜于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影响着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发挥。[3]
长沙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还包括不少大型、豪华、标志性的体育馆,但问题是高昂的门票使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可能从中受益。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迫切需要体育锻炼场地,却又不会舍得出几十元一小时的门票。又如,有天然氧吧之誉的省植物园要收取20元每人次的门票,也让许多想锻炼的人望而却步。人均面积少,体育场馆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有些体育场馆因为其维修和管理费用过高要收费,或只对市民部分开放。除去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面积,普通市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相对于需要而言,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
经调查表明,长沙市人力资源丰富,参加健身运动的人逐年上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政府在全民健身管理人员的配备,特别是健身指导员的配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与发达城市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长沙市最近几年的健身网络重心已经向社区转移,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全民健身活动日,每次参加活动的群众超过万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自发地投入到快乐健身的行列中来。随着全民性的健身热潮日益高涨,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的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虽然现在体育组织和管理人员数量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但和发达国家比较,差异仍然很大,例如日本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个体育健身指导员,而长沙市为平均每581.36人才有一个体育健身指导员。[4]缺少体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少是长沙市体育组织机构的现状。加之居民作息时间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人员组织管理,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就很难开展起来。长沙市体育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不多,同时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其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上不能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以获取信息和政策,下不能组织管理和指导街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不利局面,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产业是城市繁荣发达的重要因素。作为长沙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因素,长沙体育产业在近十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6年统计资料表明,长沙市有体育健身经营场所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体育主管部门通过积极引导、畅通渠道、培育市场、优化服务,营造出一个相对合理和宽松的体育经营环境。
据长沙市体育局群体处2006年资料表明,长沙市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和体育服务消费市场的数量从1999年—2006年呈直线上升之势,说明从体育产品的购买到体育消费服务(如体育健身业、体育培训业等)场所在增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已经发展得日趋全面和完善。
随着湖南省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个人自我投资买健康的概念也随之广为流行,健身娱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休闲时尚。民众的需求促进了我省健身娱乐业的繁荣,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潜力巨大的健身娱乐产业,形成目前我省健身娱乐业产业多元化结构:即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制、外商独资、合资,大中小规模并存的市场局面。这种由多元化产业结构形成的我省健身娱乐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三种产业结构”,即“场馆中心类;健身娱乐站点类;个体健身健美中心类”。
当然,在肯定的同时,客观地来看,无论是产业数量、规模、分布还是服务质量仍很欠缺和滞后。然而,目前需加以重视的是:一是“健身娱乐站点类”发展较快的区域多集中在市中心区;二是市区在“场馆中心类”逐年规划中只图如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追求,而忽视了问题的关键——即用什么样的“观念、利益配置、方法”来盘活现有场馆设施;三是截止2006年底,长沙市为平均每581.36人才有一个体育健身指导员注册,这无疑会成为束缚全省健身娱乐业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瓶颈问题;四是我市所形成的整体健身娱乐业产业结构,来自体育系统的小规模产业实体和来自社团、街道的健身房及娱乐活动站点数量大、有势头,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等具有产业效应的产业实体,这种状况无疑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如此诸多问题的凸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制约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而且必将极大地制约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中的延伸和拓展。[5]
全民健身网络运行中,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于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体育生产与服务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要真正搞好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建设同样举足轻重。长沙市的群体组织网络建设已经逐步完善,多种类型的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明显,充满活力的群体组织机构和活动网络,给全省的群众体育开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网络社区组成的AA制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等层出不穷,但要注意的是,“民间化”严重,“政府化”不足,亟需规范与引导。所以,如何利用好现代信息资源更好的为市民健身服务,政府在如何引导健身信息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长沙市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体育组织职责模糊,制度的执行力缺乏,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特色。
2)长沙市体育人力资源丰富,基本形成了多层面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群众自发为主,形成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的体育群体组织。
3)目前长沙市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全民健身运动资金缺乏,多样化体育场馆少,单位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小,社区与学校健身路径针对性的器械不多、趣味性不强。
4)长沙市体育信息宣传服务虽己有所开展,但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5)长沙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处于较好的发展过程中,但随着居民对锻炼的科学性、锻炼的质量要求等不断提高,对指导服务人员的质和量也有较高的需求。目前的体育指导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能满足居民对社区体育科学指导的需求。
6)长沙市体育市场范围正处于逐渐扩展之中,市场对体育产业的调节作用逐渐显露。但总体上看,管理体制的“瓶颈”作用对长沙市体育市场的发展仍有一定影响,缺少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推动力影响体育产业发展。
1)建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健全街道办事处各种体育组织,将社区体育活动纳入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常规内容;建立合理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投资,鼓励单位和个人发展体育产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管理经营化。
2)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尽快培养各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群众体育协会、俱乐部和各种形式的基层体育组织,真正建立起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场所。
3)加快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扩展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为发展社区体育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不断提高学校、社区内企事业、机关、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与服务质量,制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有关法规。
4)加强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健康,特别是要使居民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健身目的并掌握健身方法;完善群众体育信息宣传服务,通过大众传媒、网络、体育专刊、简报、墙报、宣传栏等方式,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5)加快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类别型培训,着眼于形成各个层次及不同类别的健身指导员,以有利于项目及人群指导的针对性;积极吸纳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及体育产业开发工作,优化服务队伍的素养及结构。
6)充分利用长沙市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融资途径,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体育竞技文化开发业、康复保健业、体育场馆租赁业、体育培训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信息服务业等体育主体产业的步伐;以体育用品业、体育器材设备制造和销售业、体育旅游业、运动保健饮品销售业、体育彩票销售业等相关产业龙头,加快其它因体育活动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建筑业、宾馆服务业、体育广告业等外延产业的发展。
[1]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长沙市体育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EB/OL].湖南体育网http://www.sports.gov.cn/hntyqk/laonianty/da005/2004lll0173809.htm.2008.11.10
[3]康帅.长沙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4]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的公报压[EB/OL].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网http://www.sportgo.ve/show_info.PhP?n_ id=8931.2005.2.18
[5]张蔚明.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4).
[编校:杨虹]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ources for Nationw ide Fitness Program s
WANG Xin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124)
The research is done by documents resources,interview with experts,questionnaire,and statistics.Based on the actual state about applying sports resources in the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 in Changsha,the paper gives tactics on how tomake good use of sports resources in the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and hope to seek both academic and ostensive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Changsha's nationwide fitnessmode.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sports resources;development
G812.4
A
1671-9654(2011)04-072-06
2011-10-11
王新(1975-),男,湖南汨罗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