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红,崔海军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刘荣红,崔海军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需要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基于“校企合作”的规划和设置,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要打破原来的以学校为主体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途径确定等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政府宏观协调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合作,合作教育,合作科研,合作生产,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到培养具体方式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制定,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特征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及技术研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生参加一定量的生产实践,同时地方政府参与政策配套支持和宏观协调;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的反展,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可见,在这个培养模式里面,包含三个要素,即高职院校、企业和地方政府,三者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缺一不可。
目前,谈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往往注重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培养他们实践动手能力,或者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甚至当作简单劳动力使用。校企合作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该是从学生进校至毕业整个过程,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到理论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从校园文化到学生德育教育,都要基于“校企合作”,全方位渗透“校企合作”的思想。而目前这方面很难做到,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校企合作,深度不深,广度不广,没有全程、全方位融入到“校企合作”中来。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要求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但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还很薄弱,对企业、行业动态还不熟悉,对实践技术的关键还不能完全掌握,不能将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不能将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等实践知识和理论结合,因而不能提高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中,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很少,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教材,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要求,与目前的生产实践相脱离,其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基础,甚至大量的计算和设计理论,过于深奥,导致教学方法死板僵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学习理论课。
实践基地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性资源。[2]而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普遍缺乏,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现有的实训基地许多是不能满足现实生产工艺要求,甚至有些实践内容和方式已经被企业、行业淘汰,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目前,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但很多改革根植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从本质上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圈子,仅仅将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教学说法做了一些改变,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变化,但本质内容没有改变,所教的内容、所用的方法还是原来的,仅仅做了一个“重组”工作,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头换面而已。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方式仍然还是一张试卷,学生考前背背知识点,就能考试过关,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去学习及认认真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考过之后,由于临时强化记忆,印象不深,不久又全部忘记,没有任何效果。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在很多情况下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请求企业帮忙,给学生寻求一个参观、实习的场所。而企业很少全程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建设。企业没有参与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制定,其教学模式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制定,不能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自然很难达到企业、行业的标准。而学校的老师又很难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两者缺乏合作共同领域,合作程度不够密切,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
高职院校每个专业的总学时以及每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是有限制的,这样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势必压缩了理论教学时间,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时间也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产生冲突,比如市政工程(道桥)专业二年级秋学期专业课程结束时,已进入冬季,大部分道桥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很难找到生产实习、实训单位。而且,每年夏天暑假,都有很多道桥工程在施工,而学生却在暑假休息中,不能参加工程实践,而且即使学生参加实践,也只是学生个人社会实践,而不能算作专业教学实践时间,学校也没有委派专门的实践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该从专业设置之初就要考虑校企合作,在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流程、工作设备,作为校企制定职业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基础导向。[1]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又符合企业职业、行业标准要求,从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来全面培养高职院学校学生。以市政工程(道桥)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市政工程(道桥)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调研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合理的进行专业设置,并制定相应详细的专业标准。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3]课程体系设置要兼顾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地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及企业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以培养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以项目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培养满足职业、行业能力要求的毕业生。比如笔者学校文秘专业在调研文秘职业岗位要求、各类企业秘书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结合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请企业专家深入研讨,分析秘书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充分考虑校内文秘实训设备条件及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对提炼出的秘书职业核心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领悟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及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等,进行项目设计,构建工作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1.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高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他们将来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市政工程(道桥)专业中《桥梁工程》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时,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一般具有畏难情绪,但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较高求知欲的特点,结合传统桥梁工程内容理论难度大及实践性、技术性、应用型、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传统内容进行改革,结合工作项目,分成3个教学模块,8个工作项目,26个工作任务,其中3个教学模块,8个工作项目见表2。
表2 桥梁工程教学模块及工作项目设置
在教学模块、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紧贴行业、专业实际情况,将实际工程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相融合,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解决与技能掌握相融合,将项目的技术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本地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化”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技能训练,还要有德育教育、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全面发展。
2.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运行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
首先,高职院校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老师共同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指导,同时能够及时为同学们介绍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企业、行业动态。
其次,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合作企业在校内共建实训室,成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理想场所,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实习,学习的过程与真实操作相结合,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并以具体的成果展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如笔者学校市政工程(道桥)专业的桥梁模型实训室、钢筋工实训室、建材性能检测实验室、测量实训基地等等,以及文秘专业的秘书情景实训室、速记实训室、形体实训室等等,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培训,在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实现和完成,需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借助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协助指导,与企业实现硬件和软件的全方位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接轨。
第三,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由专业认识实习、专项技能实训、课程实训、毕业实习以及顶岗实训等等组成,在三年学习时间内,工学结合交替,深化理论理解,强化实践技能。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要根据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文秘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中,整体授课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每个项目都是实际常用社交礼仪行为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礼仪技能的应用能力。
第五,建立教师工作室,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工程项目合作以及项目研究与开发,并带领部分学生参与,指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
3.结合职业标准,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学生教学效果的考核应该由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组成。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不是临时协助指导人员,而是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特别是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在校企共同考核模式里将学校的考核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要求、企业规章制度,形成新的考核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学会“怎么做”,因此,传统的试卷单一的笔试形式已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在笔试基础上,还要结合答辩、报告、产品制作、学生小组评议等方面共同考核,突出考核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学生的考核还要有平时出勤考核、作业考核,并和最后的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对学生全过程、全方面考核。
4.校企共管,建立教学质量保证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创新管理制度,共同加强管理。校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在传统管理上,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严格管理。校外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5]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笔者学校市政工程(道桥)和文秘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制定了《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学生实践管理办法》明确学生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学生实践的安全管理,以及给学生颁发实践技能记载证书,保障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的质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因时因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和地方输送优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1]阙红艳,李辉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2):124-125.
[2]张平方.对“校企合作,对等互补”教学模式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6):59-60.
[3]李玉娟.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师,2009,(18):16-17.
[4]何良胜,何秋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8):19-20.
[5]葸小惠,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4): 190-191.
[编校:杨虹]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Ronghong,CUIHaijun
(Yangzhou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 225127)
The teaching mode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ful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The present teachingmode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perfect,and it need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o plan and set th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course syste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quality assur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o as to form the complete,all-around teaching mode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mode;research
G710
A
1671-9654(2011)04-001-04
2011-11-22
刘荣红(1979-),女,江苏海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SJD880075)、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 GYE39)、扬州市“八大产业”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编号:YZ2010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