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湿浊瘀血证的微观指标检测*

2011-02-06 06:25卢富华刘旭生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6期
关键词:证组肾衰瘀血

许 苑 卢富华 邹 川 刘旭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慢性肾衰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而发,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以湿浊、水气、血瘀为主,可伴有湿浊化热,有时兼有外邪等;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脾肾虚损尤甚。研究显示,慢性肾衰邪实证中以瘀血证、湿浊证最为常见[1-3]。笔者认为,慢性肾衰自始至终贯穿着湿浊瘀血的病机。究其湿浊瘀血之源,一为原发病中之水湿不解,留而为患;二为脾肾虚损,无以化湿,湿浊内生;两者终因病程冗长,久病气机失于流畅,导致血脉瘀滞,即“久病入络”而络阻血瘀。

由于临床辨证的主观性较大,业者逐渐利用现代检验学手段寻找慢性肾衰各辨证分型在一些微观、量化指标上的特征,以建立更客观、量化和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一些研究提示,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载脂蛋白B(APO-B)、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浆抗凝蛋白 C(PC)及瘦素(LP)等可辅助慢性肾衰湿浊瘀血的辨证[4-9]。笔者就此对广东省中医院80例确诊为慢性肾衰的患者展开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对象80例均为2008年6月-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年龄18~7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肾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观察对象于纳入的当天空腹静脉采血送检。采用CL-7200生化分析仪检测TG、TC、LDL-C、APO-B;ET、NO、PC、LP 采用 ELISA 方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慢性肾衰湿浊瘀血证组患者 44例中,男性 27例,女性 17例;年龄(53.07±14.99)岁;肾功能不全代偿期4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17例,肾功能衰竭期12例,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11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高血压肾病14例,糖尿病肾病7例,梗阻性肾病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例。慢性肾衰非湿浊瘀血证组患者36例中,男性 21 例,女性 15 例;年龄(58.86±14.75)岁;肾功能不全代偿期6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14例,肾功能衰竭期12例,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肾病8例,梗阻性肾病1例,痛风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多囊肾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微观指标的对比分析 见表1。结果表明湿浊瘀血证组与非湿浊瘀血证组之间TG、TC、LDL-C、APO-B、ET、NO、PC 及 LP 相近(P>0.05)。 两组 TG 值均呈非正态分布,故进行秩和检验,得P值为0.182,说明TG在湿浊瘀血证及非湿浊瘀血证间的水平近似。

表1 两组微观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微观指标比较 (±s)

非湿浊瘀血证组(n=36)TC(mmol/L) 4.72±1.56 4.72±1.79 LDL-C(mmol/L) 2.76±1.26 2.81±1.39 APO-B(g/L) 0.85±0.25 0.89±0.37项 目 湿浊瘀血证组(n=44)ET(pg/mL) 33.52±21.26 29.27±17.02 NO(umol/L) 1.16±0.65 1.22±0.80 PC(ng/mL) 32.58±4.49 32.37±4.44 LP(pg/mL) 164.80±85.91 162.07±83.50

3 讨 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和精髓,准确辨证是疗效确切的前提。1986年沈自伊教授首次将“微观辨证”的概念介入中医领域,指出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微观地认识机体的形态、代谢变化和功能特点,能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近年一些医家经过临床试验及实践证明了上述微观指标TG、TC、LDL-C、APO-B、ET、NO、PC 及 LP 等可辅助慢性肾衰湿浊瘀血的辨证。然而,笔者观察到慢性肾衰客观辨证分型中湿浊瘀血证组及非湿浊瘀血证组两者在微观指标上的相近,考虑可能因素一为湿浊瘀血病机贯穿于慢性肾衰全程,二为所选取指标尚不能准确反应湿浊瘀血与非湿浊瘀血病机的区别。但根据慢性肾衰其久病及肾,正虚邪实,脾肾亏虚,湿浊潴留,瘀血蓄积内停的发病机制,笔者认为前者可能性大。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慢性肾衰病例,并已积累一定的例数,观察到始终坚持祛湿泄浊、活血化瘀的治法均能取得较满意疗效,亦可佐证湿浊瘀血是贯穿慢性肾衰疾病演变的主要病机。当然,微观辨证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如大样本调查、指标的精确化等。

[1] 孔薇,王钢,邹燕勤,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标准化研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1):17-19.

[2]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53.

[3] 刘旭生,黄丽娟.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4):219-220.

[4] 阳晓,朱文锋,黄志平,等.慢性肾衰患者循环一氧化氮、内皮素1含量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7(4):204-205.

[5] 秦鉴,金明华,吴国珍,等.高湿环境对大鼠血液流变学、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211-212.

[6] 蔡钦朝.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的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2):61-63.

[7] 何旭华.血浆抗凝蛋白C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9,10(9):453.

[8] 钟建,寿宏伟.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变化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9):6-8.

[9] 于俊,庄文青,刘美容,等.补肾排毒合剂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瘦素-神经内分泌轴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J].2006,12(5):281-282.

猜你喜欢
证组肾衰瘀血
基于无线体温监测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穴位温度变化情况及中药治疗效果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Wnt/β-catenin通路在肾衰康灌肠液抑制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肾衰合并心血管病血液透析治疗40例临床护理
骆氏肾衰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