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阳
近年来,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破坏,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地位日益凸显,构建和发展不断完善,国家应急能力稳步提高。应急救援力量作为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方式。装备保障作为应急救援行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探索、系统构建与应急救援行动相适应的装备保障体系,对于保障国家应急力量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行动突然。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方式、性质和强度往往意想不到,具有极大不可预测性,装备保障行动将在不经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展开,形成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峻的形势要求各级装备保障指挥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反应迅速、指挥若定;必须具有充分的心理、组织和物质准备,健全各种应急保障预案,做好在最紧迫、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下组织和展开保障的一切准备。
2. 力量多元。灾害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巨大的社会危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力量齐聚一地,装备保障对象多样,力量多元,高度分散,指挥关系高度复杂,控制和协调难度大。这就要求各级装备保障指挥员具备良好的指挥素养,具有综观全局、把握大局、统筹调控的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纵向顺畅、横向协调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装备指挥;必须合理调配、科学保障,有效聚合保障力量。
3. 需求多样。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为例,在执行应急救援任务行动中,动用了包括航空装备、工程装备、工兵装备、防化装备、医疗装备等在内的多种装备,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型号之杂,前所未有。同时,各应急救援力量执行任务不一,动用装备各异,对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各不相同。要适应应急救援行动装备保障任务,必须在装备的体系结构建设上,军地兼顾、通专并举,齐全配套、协调发展;在物资器材的储备上,坚持平战结合、适量储备、合理布局,才能满足多样化的装备保障需求。
4、任务多变。应急救援行动中,由于任务地点方式的变换频繁快捷,保障需求紧迫,不确定因素多,对装备保障的适应性、时限性要求高,要求装备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必须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和临机处置能力,根据任务的快速变化,对保障的重心和重点迅即作出调整;必须加强分析判断,提前预测保障需求,合理配置保障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保障效能;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指挥和保障方式,确保装备保障行动及时有效。
1.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完善装备保障指挥机制。一是健全救援装备保障指挥体系。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保障需求,立足现行指挥体制,强化应急功能。平时健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关系顺畅”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应急状态迅速转换为专门指挥机构,保证应急指挥上下衔接、左右对接;适应统一指挥要求,平时健全“三级指挥、二级指挥、一级指挥”相结合的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应急状态灵活处置,保证应急指挥高效快捷、连续不断;按照各方力量协调一致行动要求,平时健全“通专一体、通专分体、通专结合”相融合的装备保障指挥类型,应急状态有机组合,可靠实施救援装备保障指挥。二是完善救援装备保障指挥机制。要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形势分析机制,加强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提前预警、及时确认与随机处理,正确定下行动决心,及时调整保障方案,确保装备保障与担负任务相适应,与任务行动相一致,与后勤保障相衔接;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保障需求会商机制,加强装备保障决策咨询,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装备保障重点,适时调整装备保障重心,更加高效有序地组织实施应急保障;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保障行动协调机制,建立救援力量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装备保障,切实把各个方面组织好,把各种关系协调好,把各类力量融合好。三是强化救援装备保障组织管理。要推动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管理法制化,研究制定救援装备的生产订购,维修保障等配套法规,确保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救援装备保障管理规范化,按照“一项任务,多个方案,多种设想,一种设想,多手处置”的要求,完善各类装备保障应急预案,对装备保障各种行动、各个环节做出具体规范,着力提高救援装备应急保障执行能力;推动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管理制度化,定期组织应急装备保障行动演练、技术手段推广、执行情况监督,不断提升装备保障应急反应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
2. 积极适应任务需求,整合装备保障力量构成。一是现役力量模块化编组。面对执行应急救援任务,装备保障范围广、地域宽、内容多、难度大,现役保障力量应本着“专综结合、聚散灵便、精干高效”的原则,将供、救、修等力量要素进行整合优化、单元编组,依据不同行动样式和规模,明确任务分工和协同关系,预编特种工具设备和器材,采取基地与伴随、逐级与越级、计划与临机、平面与立体、送修与巡修等相结合的保障方法,满足应急救援行动装备保障需要。二是动员力量建制化组建。除现役保障力量外,为满足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力量的需求,平时要按计划成建制抽组组建应急预备役装备保障力量。在制定应急救援行动装备动员预案时,应按企业成建制编组、动员和使用,形成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应急保障固定支前力量。应急状态必须按照上级动员指令,迅速组建装备保障实体,负责对所在保障区域内遂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军队和地方应急力量实施装备支援保障。三是军地联合进行实战化训练。以应对灾害性突发事件为牵引,立足最困难、最复杂局面,分析不同任务、地域和时节的保障需求,充分预想多种情况,完善多套预案,制订多个应对之策,及时搞好预案指挥演练与实际的“对接”,提高快速反应、高效保障的能力;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坚持经常性实案化指挥演练,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状态,确保遇有情况,迅即展开保障;结合平时训练,采取军队保障力量和地方支前保障力量联训联保的方式,加强保障力量基础训练、分队编组训练,提高应急救援装备动员平战转换、快速动员和持续保障能力。
3. 紧贴快速机动要求,创新装备保障方式方法。一是创新救援装备保障模式。坚持自我保障与支援保障相结合,在建立专业保障基地、灵活部署保障力量的同时,加大装备物资器材协、运行基数,提高任务应急力量自我补给能力。坚持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建制关系没有改变时,按建制供应渠道,逐级供应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和经费器材;隶属关系复杂时,搞好横向保障的协调,各方力量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提高责任区域整体遂行任务能力。坚持部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实施通用装备军民联供,应急救援装备军民联修,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救援行动军民整体保障效能。二是创新救援应急装备保障方式。在补充方式上,坚持以上级补充为主,现地补充为辅,采取紧急采购、生产和征用等方式,为快速补充大批应急救援行动急需装备。在补给方式上,围绕应急救援力量机动路线,以装备保障基地为依托,划片建网、建站设点,实施定点补充和跟进补充相结合,陆运、水运和空投立体补给相结合,增强应急装备补给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在维修方式上,采取视情维修和事后维修、机动维修和固定维修相结合的方式灵活组织,大力提高装备保障效率。三是创新救援应急装备保障方法。在装备维修方法上,条件允许时实行整装替换、换件维修等方法,始终保持应急救援装备完好率。在器材储供方法上,按照任务类别,科学测算消耗需求,以应急救援力量单元为计数单位,落实模块化存储和包装,尽量缩短物资器材请领、发放时间。在技术支援方法上,借助专家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和通用自动检测系统、智能故障检测系统等先进保障手段,积极增强应急救援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另外要着眼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配备较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应急抢修车,加强故障查询、不解体检测、远程技术支援等先进设施的保障,提高装备的再生率和持续保障力。
4. 探索应急救援规律,加强装备保障储备建设。一是应急储备要便于支援。要按照“品种齐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要求进行储备,适当调整用于应急救援行动的装备物资储备布局,以便于实施全方位救灾支援;将应急储备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把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及物资器材纳入国家流通环节,扩大其集中采购、商家直接供货、地方生产的范围和渠道,探索实物储备、资金储备、企业代储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储备路子。装备筹措要多法并举,建立稳定的社会化保障网络,探索实践“生产商”、“供应商”合同保障的实施办法,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用。对通用装备,要充分整合军队、公安、消防等专业警种的力量加以解决。在筹措方式上,注重以任务为牵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特点,多方协调,有所侧重,确保筹措实效。二是应急储备要便于补充。采取按方向、分地区、有重点地进行储备,跟进可能投入应急保障需求,对重点方向和地区的装备物资适时进行调整,以便于执行任务时实施就近快速补充。对自热地理环境恶劣和补给条件差的地区,要多储备一些应急救援配套装备,尤其是消耗量大、就地筹措困难的特殊装备器材要重点储备,以增强当地应急力量独立补充能力。对主要担负应急救援任务的各支力量,要重点储备编制外的特需装备,使其拥有足够的、相应的救援装备来完成应急救援任务。对高新技术装备,应采取实物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应急行动和后续救援任务需要。三是应急储备要便于机动。根据应急力量任务、分布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储备,以便于快速机动、稳妥行动。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器材要做到分类清楚,便于情况掌控;储备合理,便于请领保障;携运规范,利于节约运力;装得牢靠,利于快速机动。同时,要使保障人员知道实施各类应急救援“带什么、带多少、谁来带、怎么装载固定”,通过“重型器械上架固定、轻型装具随人携带、设备器材分类装箱”,实现应急救援行动人装合一,努力提高遂行应急救援行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