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会建筑反思建筑民族性的表达

2011-02-02 06:32:22朱晓虎
四川建筑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族性世博会建筑师

朱晓虎,庞 弘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自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在世界建筑和设计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世博会的展馆建筑见证了建筑的重要分类——展馆建筑的发展历程。通过展馆建筑的形式创新及结构表现,从而展现国家的建筑设计和技术发展水平,是历届世博会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最常用的方式。本文欲以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为例,探讨在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建筑“中国化”表达的现状及其原因,并试图给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1 世博中国馆的纵向与横向比较

从世博会的资料可以看到,历届中国馆的建筑形式无一不是传统建筑符号片断的堆砌,即使租用主办方提供的场馆也是将传统意象图片(长城、汉字、方鼎等)的迭加,建筑的结构反复呈现传统大木作,这种初级、简单拼贴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构件的手法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中仍然在延续(图1)。对于本国古代建筑语言的生搬硬套不仅仅是建筑师想象力的匮乏,也能反映我们国家创新能力的低下。

图1 中国馆

图2 英国馆

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国对自己技术和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在需要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时候,我们只好向老祖宗求助,用辉煌的过去掩盖暗淡的现在。

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馆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建筑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解决手段和形式,而是尽量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在建筑技术上的广泛应用,比如本届世博英国馆(图2)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触须。触须可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

2 当下建筑民族性表达的问题

在谈到中国建筑的民族性之前,先了解一下和我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厚文化渊源关系的邻国日本是怎么做的,从60年代以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为代表的“象形”手法到当代安藤、妹岛等人的“会意”理念,日本建筑在体现民族性上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近乎完美,当代日本建筑对民族性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元素符号的引用或变异,而是更进一步融入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精神性格因素。

反观我们自己在建筑设计的民族化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对传统具象元素的模仿层次上,至多进行一些抽象变异处理,难有突破,出现这样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的民族性体现与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民族气质、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从主观原因(文化和思维惯性)和客观原因(教育和技术条件)两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症结所在。

2.1 民族文化

由于我国前现代文化的发展过于成熟,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熏陶造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惯性,同时也形成难以磨灭的文化自豪感。在外来文化和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并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力时,文化自豪转变为文化的不自信,因此,回到传统的建筑形式成为最好的精神庇护所。

另外,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没有真正经历现代主义建筑时期,当国门重开时,面临的是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时代。中国整整错过了世界上工业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而现代主义文化是以工业文化为基础的,工业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产物。由于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工业社会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更是工业文化的结晶,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的缺失使得我国建筑思潮缺乏工业文化的熏陶和训练,从而导致建筑设计中理性的丧失、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的充斥等负面影响。

2.2 思维方式

梁漱溟先生在1921年曾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书中认为,所有人类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大约不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的要求;二、调和持中的要求;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种不同的路向,分别对应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西方的思维追求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西方从来不迷信前人的结论,他们对于流传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归纳将其系统化为理论;相对于西方,中国文化则是走的第二路向,中国的思想是安分知足、清心寡欲,对于事物采取维持现状的态度,并不一定要求改造这一局面,惯性思维中的保守持中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借鉴过往经验,在中国,今不如古的思想相当根深蒂固,在建筑创作上复古倾向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缘于这种思维方式。

2.3 技术条件

在中国,建筑技术落后的问题尤其突出,建筑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典型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模式,在此模式中,建造方式几十年不变,技术进步缓慢迟滞,科技含量明显偏低,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低水平的建造技术往往使建筑师难以实现心中真正的想法。

2.4 建筑教育

中国建筑院校基本都是间接承袭布扎体系(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存在“重艺轻技”的倾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轻器”有相当的渊源),培养的建筑师们的建筑整体观念失衡,“建筑即艺术”的片面观念仍然有很大影响,甚至最大程度的自愿剥离角色职能中的技术成份,自我陶醉在建筑艺术的世界中,更别提把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动力源泉,由此造成了中国建筑师对建筑技术的忽视,而这样的主观因素与技术条件落后的现状形成恶性循环。

3 结束语

从上海世博会建筑这一点扩展开来,对于全球的建筑设计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所造成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发达国家也受此困扰,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缺失是全球现象。不同的是,对待这种困扰的态度,我们往往是回归古典,认为只有古代传统才能代表地域性,而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是突破现有的局限,产生新的设计思路,比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最近几年大行其道的参数化设计。

关于我们如何看待民族形式(古代建筑语言)的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把传统民族形式从其不应担负的负担中解脱出来,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曾指出:“追求某种民族建筑是落入外国建筑师设下的困境,我要问问你,现在的英国民族建筑是什么?是经典的帕拉迪奥、都铎还是茅草屋顶?同样,也很难定义什么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瑞典的建筑。那为什么我们要定义民族建筑,而发达国家却不能。”

建筑本就与文化同构,满足着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它有它赖以存活的文化土壤。同样,传统形式只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社会及文化的变革无疑会带来建筑的变革。而世界建筑文化交流的频繁,亦会吐故纳新,各取所长。在传统形式无延续可能时,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失,它将可能以一种现代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尽管不应该放弃传统,但是民族形式不应该成为中国建筑创作的标准和主流,只要是在中国的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设计就会带有中国的烙印,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个人气质,我们无需效仿古人,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周庆琳.从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国际竞赛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建筑学报,2000(1)

[3]秦佑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建筑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民族性世博会建筑师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胖胖的“建筑师”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8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喜游世博会
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世博会历史
制冷技术(2010年1期)2010-02-15 14:56:40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中外建筑(2009年3期)2009-10-14 08: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