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李 帆
(1.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把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经步入到老年社会行列,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老龄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各方面呼吁对老年人的关怀,就建筑设计方面而言,老年人住宅和居住环境设计如何适应我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依托天津滨海新区、团泊新城建设的背景,进行天津团泊洼基地的综合改造开发,力图将团泊洼基地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休闲和创业的生态宜居地。该项目中大胆地尝试开发了老年社区,并从养老模式、社区规划以及住宅设计等方面对老年社区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做出探讨。
天津团泊洼项目规划采用“一个生态框架,三个产业片区,一个核心片区,一个组合片区和两个发展片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三个产业片区”指职业教育产业片区,新型生态旅游产业片区以及老年产业片区。(图1)老年产业片区位于地块南侧,在中石油工作过的退休老人是老年社区的居住主体。规划各种地域风情的特色片区供退休老人选择,满足其对生活安定感的需求和特有的怀旧心理。老年社区除具有一般居住区内的配套设施外,还有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设施。试图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退休老年人创建一个新型的“老年城市”。
通过与国内外老年社区的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市场调研,我们得出老年社区服务按需求和必要性评价排前三位的依次为:入户护理服务、日间照料服务、陪同看病服务。希望对目前居住社区增加的设施有: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系统、文化设施、社区医院、商店和娱乐设施等。由此可见,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既有对人性化社区建设物质环境方面的要求,又有对社会和邻里交往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图1 空间结构分析
老年社区的整体规模较大,规划布局需疏密有致,联系便捷高效。除在地块南侧,围绕核心区布置老年商业娱乐中心区外,结合内部水网周边环境形成三个次中心区,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依路网划分成20个居住小区,各居住小区设有老年人服务中心,作为社区保障的核心,担负整个小区的配套服务:包括集中护理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为其他身体健康的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提供日常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组织小区内的文化娱乐活动等。这种布局形式贯穿整个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成为一种通用模式,适应小区中任何一个居住组团。图2选取老年社区中组团布局形式之一进行示意说明。
社区以邻里单位、组团成群,创造组团式住宅形象。生活居住区按聚落式规划布局,各组团呈现不同的景观风貌。公共建筑采用小镇街道尺度,形成社区活动和商业中心,保证居住区与活动区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社区考虑分区建设,每个独立居住小区或每一开发周期配备必要共建服务设施。
图2 社区组团平面示意
老年社区内各建筑日照间距大约在1∶1.5,保证充分的阳光享受。宅间环境设计强调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绿地水体结合游廊亭子等设施供老年休闲健身之用。由雕塑、园林组成的户外景观环境依托规划水系、路网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要求社区具有健全的功能,可就近向入住者提供各种设施和服务。为避免老年住宅社区的垂暮气氛,社区引入两代居模式,以完善的社区配套为基础,鼓励两代人居住分开、假日团聚、经济独立、适当补助的生活方式是该退休社区传达出的设计理念。社区主要功能通过下列内容体现:
(1)基础设施——水、电、能源、通信设施、与急救中心相连的紧急呼叫系统。
(2)交通设施——健全的道路、公交网络。
(3)生活设施——相对集中地建造档次不同的“阳光公寓”和适宜中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住宅以多层为主,设计多种户型的毗邻式、合住型住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可集中住在社区内特殊楼宇里,享受酒店式管理。健全银行、餐饮、超市、菜场等,兴办阳光农庄,为老年人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
(4)健康设施——分区建设老年人健康服务站,提供健康咨询和基本的医疗护理。创建社区医院,创办以护理、家政为主的培训学校,建造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提供专家保健治疗服务,针对老年人设计合适养生方案。
(5)服务设施——健全老年学校,为老人学习提供机会。建立探亲客舍,为子女探望老人提供方便。建立寄宿制国际小学,让祖孙两代相互陪伴、共享天伦。
(6)休闲设施——创立以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为基础的“阳光农场”,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品味田园生活、体验农家乐趣的场所。通过修建农家会馆、缝纫车间、制陶工场、木工房、种植园、农场等创造世外桃源般的休闲方式。
社区容纳住宅三万户,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设计开发不同的住宅形式。以多层为主(四层以上考虑电梯)小高层为辅,类型包括家庭式集合住宅、空巢老人合住式小公寓等。
为鼓励老年人与儿女就近居住,住宅设计采用多代居模式,既保证了老年人居住的相对独立,又加强了和年轻一代的联系,方便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具体包括分而不离的“邻里型”(图3、图4)和可分可合的“合住型”(图5、图6)两种方式。前者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套型,使两代人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独立性,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后者共享一个入户门,保留了一些家庭共用的部分,专设了老人独立使用的部分。
住宅设计依托于社区环境,当一些老年人由于某种原因独立于子女居住,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赖由子女身上自然而然地转向邻里之间,因此,在对老年住宅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在单体设计上更加注重住户之间的交往功能。在这一方面,空巢老人合住式小公寓(图7)、联体别墅(图8)具有独到的优势。
老年社区的住宅有别于一般社区的住宅产品,主要体现在专门针对老年人特征的各种细部设计上。而所有的这些设计均以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细腻研究为基础,实现住宅产品的人性化、科学化、细致化、方便化,为老人提供最体贴的呵护。为此,我们对住宅单体的细部设计进行了专门处理:
(1)出入口造型标志突出,增加可识别性。以坡道代替台阶踏步,两侧设扶手。
(2)公共楼梯踏步平缓150 mm×300 mm,中间休息平台宽大并设休息座椅。4层以上设电梯,电梯厅及轿厢尺度必须保证轮椅和担架进出方便。
(3)起居室、主卧室、老人卧室均朝南,老人卧室尺寸较大,为3.6 m×4.5 m以上,尺度考虑床两侧需要护理空间,保证单侧宽度不小于1.5 m,便于轮椅进出及日常护理。
(4)老人用厨房空间尺度适当放宽,操作台均为L型,方便紧凑,便于操作。台面高0.8 m,宽0.5 m,台下留出进深0.2 m的膝空间。控制储物高度在0.4~1.2 m范围。
(5)主卫比较宽敞,一般为2.1 m×2.7 m,位置靠近主卧。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设置,以做到干湿分离,可使淋浴和浴缸互换改造,浴缸与坐便器墙面安装扶手,地面采用防滑处理。
(6)阳台栏杆高度1.2 m,阳台设可升降的晾晒设施。
(7)户内门洞尺寸均不小于0.9 m。主卧、主卫、分户门均外开,避免紧急救援时碰伤老人。
(8)照明设计采用较高的照度,以适应老年人视力衰弱的可能。开关及插座位置清晰醒目,采用宽板防漏电按键,手指不灵活的老人可使用其他部位操作。在床头方便位置设照明开关,从卧室到厕所的线路上设脚灯。
(9)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实现户内应急和报警呼叫。呼叫点位于老人卧室、卫生间、起居室、厨房等处,在老人用卫生间预设高龄老人用紧急救护器。总台设置在各区管理中心并可识别信号源。
图3 “邻里型”户型一
图4 “邻里型”户型二
图5 “合住型”户型一
图6 “合住型”户型二
图7 老人合住式公寓
图8 联体别墅
面对已到来的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而完善的社区建设还为数较少,因此市场上的产品销售是看好的。随着社会福利化程度的提高,如今一些城市老年人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以企业支撑为基础的老年退休社区的建立或许成为开发“银发房地产”市场一条出路。依托社区养老的模式,不仅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更利用了人际网络资源开展服务,使老年人不脱离其生活、在理想的自然环境里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在需要得到特殊照顾时,入驻社区内的养老中心,享有相应的专业护理服务。
关心老年群体的居住问题是地产开发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当前老年人的需求,还涉及到每个人未来的需求。以适宜老年人的住宅为载体发展老年人居住建筑和老年服务市场,对保持老年人的独立性和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十分必要。
老年社区的建设从设计到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是最终的目标。在天津团泊洼老年产业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研究了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探讨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居住模式。在定位养老模式的社区化概念,拓宽居住区规划内涵,专门化住宅设计,扩充社区服务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理念初探,并将在深入设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得以发展验证。
[1]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
[2](美)美国建筑师学会.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GB/T 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