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治疗前后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2011-02-01 03:33梁炜张迎黎吕路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强迫症血浆神经

梁炜 张迎黎 吕路线

强迫症治疗前后的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梁炜*张迎黎*吕路线*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以40例强迫症患者及3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患者组给予10周的抗强迫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评定患者的症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BDNF浓度。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血浆BDNF浓度分别为(2.12±0.45)ng/mL、(2.18±0.74)ng/m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15±1.83)ng/m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基线时的BDNF水平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治疗前后变化值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的相关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参与了OCD发生,但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至今病因不明,目前的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存在涉及额叶、颞叶、纹状体、扣带回和丘脑等部位的脑影像学异常,提示其可能存在神经发育异常[1-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脑内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及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细胞损伤后再生,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参与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形成及神经元可塑性调节,因此BDNF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神经发生假说的重要环节[3]。目前国内外有关抑郁症、精神分裂症BDNF的研究较多,而较少关注OCD患者治疗前后BDNF水平的变化[4-6]。本文拟了解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BDNF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强迫症发生机制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入组标准:①所有入组患者经两名副主任医师明确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CCMD-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②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总分>16分;③入组前1周以上时间未服用抗强迫药物,正在服药治疗的18例患者,停用正在服用的抗强迫药物1周(2例服用氟西汀者要求2周)后入组;④年龄16~45岁;⑤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或物质滥用史;②癫痫、脑外伤、脑手术史及脑内金属器械等。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6~40岁,平均(22.48±6.89)岁。

正常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来自本院职工、进修医师或实习学生。90项症状清单筛查无精神障碍;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药物滥用以及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共纳入38名,男性20名,女性18名,年龄17~41岁,平均(22.25±6.48)岁。两组比较,年龄(t=0.16)、性别(χ2=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获得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入组对象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及资料收集 患者组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类药物抗强迫治疗10周。其中,氯米帕明8例,帕罗西汀10例,氟伏沙明11例,氟西汀8例,舍曲林3例。睡眠障碍时辅以苯二氮草类药物,12例患者研究期间合并苯二氮草类药物。23例难治性OCD患者合并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焦虑症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抑郁症状,Y-BOCS评定强迫症状。

1.2.2 血浆BDNF测定 患者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入组时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0 mL,置于EDTA抗凝真空管中,高速离心20 min,取血浆冻存于-80℃ 冰箱,指标测定前避免反复冻融。以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BDNF质量浓度。

2 结果

2.1 患者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比较 患者组治疗后10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3.81,P <0.01;t=12.96,P <0.01;t=7.92,P <0.01)。见表1。

表1 2组BDNF浓度及患者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评分(±s)

表1 2组BDNF浓度及患者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评分(±s)

1)与治疗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2)与对照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

n HAMD HAMA Y-BOCS BDNF(ng/mL)患者组疗前 40 15.15±2.41 16.23±2.05 32.69±2.17 2.12±0.452)38 - - - 4.15±1.83治疗10周 40 6.24±3.001)9.58±2.701)28.14±2.701)2.18±0.742)对照组

2.2 OCD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BDNF浓度比较 基线时,患者组BDNF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1)。患者组治疗10周末血浆BDNF浓度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P<0.01);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见表1。

2.3 相关分析 以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作为临床疗效指标,相关分析未发现基线时的BDNF质量浓度与临床疗效指标之间相关(r分别为 -0.12、-0.04、0.26,均 P >0.05)。BDNF治疗前后变化值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也无明显相关(r分别为-0.01、-0.08、-0.24,均P>0.05)。

3 讨论

由于BDNF对于维持正常的神经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均有研究认为BDNF参与了多种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BDNF来自血小板、脑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周围血液和大脑中经历着相似成熟、老化过程,因此周围血浆中BDNF水平可以部分反应大脑中该物质的水平[7]。本研究对OCD患者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OCD患者的血浆BDNF水平以及治疗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治疗前强迫症患者血浆BDN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8-9]。Maina等的研究显示OCD患者组血浆BDN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并且BDNF水平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8]。国内王媛等[9]的报道也支持这一结果。但国内外还未见到OCD治疗前后血浆BDNF浓度变化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尽管治疗后患者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显著改善(P<0.01),OCD患者降低的血浆BDNF浓度虽然较基线有所升高(由基线的2.12±0.45 ng/m l升至2.18±0.74 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较正常对照仍降低(P<0.01)。可能由于BDNF作为一种神经可塑性营养因子,其血浆水平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缓解,而本文观察时间较短;也可能BDNF作为一种反应OCD患者神经发育异常的标记物,其血浆浓度降低存在某种不可逆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DNF水平、治疗前后BDNF水平变化均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无明显相关(P>0.05),提示BDNF血浆水平可能不可预测OCD临床疗效。既往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社交焦虑症及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BDNF浓度均较健康对照降低[5,9],提示 BDNF 异常并无疾病特异性,而可能与神经元损伤、神经可塑性机制等相关;推测神经发育异常可能是多种精神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

本研究初次探讨了OC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DNF水平变化,初步结果提示BDNF可能参与了OCD发病的病理机制。由于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并且仅仅检测了患者血浆中BDNF含量,是否能完全代表中枢神经系统BDNF的含量,以及BDNF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确切关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1] Huyser C,Veltman DJ,de Haan E.Paediatr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J].Neurosci Biobehav Rev,2009,33(6):818 -830.

[2] Rotge JY,Guehl D,Dilharreguy B.Provocation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a quantitative voxel-basedmeta-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J].J Psychiatry Neurosci,2008,33(5):405-412.

[3] Pardon MC.Role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behavioral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J].Vitam Horm,2010,82:185 -200.

[4] 沙维伟,张玉梅,张晓斌,等.改良电抽搐与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6):365 -367.

[5] 陈大春,李艳丽,修梅红,等.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9):529 -532.

[6] PedriniM,Chendo I,Grande I,etal.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clozapine daily dos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positive correlation[J].Neurosci Lett.2011,491(3):207-210.

[7] Karege F,Schwald M,Cisse M.Postnatal developmental profi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rat brain and platelets[J].Neurosci Lett,2002,328(3):261 -264.

[8] Maina G,Rosso G,Zanardini RJ.Plasma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drug-naive obsessive-compulsive patients:a case-control study[J].Affect Disord,2010,122(1 - 2):174 -178.

[9] 王媛,肖泽萍,林治光,等.焦虑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8):939-943.

R749.7

A

*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 453002)

E-mail:lvx928@126.com)

2011-03-24)

(责任编辑:曹莉萍)

·论 著·

猜你喜欢
强迫症血浆神经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
“神经”病友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