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丽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山东地方志种类繁多,所涉内容广泛,囊括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全方位了解一个地方概况的宝贵资料,其中,也记载了关于泰山神灵信仰的资料。笔者在查阅的二百多种明清时期山东地方志中,发现在旧志中的建置志、祀典、杂稽、宗教、方舆志或舆地志、秩祀志、寺观部分记载了大量关于山东各地东岳庙的创建或重修时间、庙宇的建设方位、庙宇的创建人或重修人以及神灵庙宇的重修原因等信息。除此之外,笔者在旧方志中还找到有关东岳大帝庙记碑文33篇,碑文内容丰富、生动,不仅记述了人们修建庙宇的时间、原因、规模,还记述了撰文者对创建活动的赞扬和对神灵的一些认识。
上述旧方志中所记载的东岳庙的信息,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山东各地关于泰山神信仰情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翔实的依据。笔者就查阅的地方志中关于各地民众对东岳庙的创建、重修的时间、地点和方位等资料的记载,从东岳庙在时空传播上探析山东各地的泰山神信仰情况。
在山东地方志所记载的关于各地东岳庙的资料中,东岳庙的创建、发展与兴盛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隋唐时期。山东是泰山信仰的发源地。泰山岱庙又为各地东岳庙的祖庙。在康熙《泰安州志》中,对岱庙出现的时间有以下记述:“岱庙在州城西北隅,《风俗通》曰岱宗庙,在博县(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1]在这段话中,可知汉时博县已建有东岳庙,称其为“岱宗庙”。在州志中,又接下来说道:“岱岳观,至元碑云:‘岳庙在岳之南麓,岱岳升元二观前,当为汉址。唐武则天篡唐时改今地,或云宋改今地。’”在至元碑中,强调了汉时建有东岳庙的说法。在《重修泰安县志》中,对于岱庙的描述又有如下一说:“岱庙,在城内西北隅,泰山旧有上中下三庙,此其下庙也……庙创于唐,拓于宋金元明,唐无碑可考。”[2]两种方志中,岱庙在城中的位置一致,但创建时间却不同,一为西汉说,一为唐代说,这两种说法都足以证明东岳庙的创建年代甚早。
自唐宋给东岳大帝加封后,东岳大帝信仰在官方的推动下,影响日益广泛。除泰山建有东岳大帝的祖庙——岱庙外,山东各州县相继建起了东岳行宫。所谓东岳行宫,是信众仿照古代帝王出巡时所建行宫,为方便泰山神出游而建的泰山别庙。周郢在考证东岳庙的时空传播时指出:“唐代《元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河南道》云:‘泰山府君祠:在(鱼台)县西十二里。’”[3]除鱼台县有在唐时建东岳庙的记载外,在方志当中,也记载了山东其它县在隋唐时期建有东岳庙的情况。临朐太山祠始于隋代,诸城县天齐庙唐贞观元年(627年)建,庆云县东岳庙,一曰天齐庙,相传建成于唐代。[4]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在隋唐时期,山东有的县已经建起了东岳庙,建有东岳庙的县多集中在山东中西部,泰山周边地带。但泰山神信仰不只是影响到这一地带,还远播到东部沿海地区,登州府文登县赤山(在今山东荣成海岸)法华院在这一时期也供奉有泰山府君的画像,[5]说明隋唐时期,泰山神信仰已经辐射到了山东全境。
二是宋金元时期。在这一时期,山东各地所建东岳庙已经有了增多的趋势,而且传播范围日趋扩大。笔者仅以所查阅的二百余种方志为依据,将方志中的山东各州县创建或重修(建)东岳庙的情况,以图表的方式呈列出来,进行分析。
表1 宋代山东各地创建的东岳庙
从这张表中的方志记载来看,宋徽宗时期所建东岳庙比较多,这与宋徽宗本人崇尚道教有很大关系。宋徽宗在位期间,大兴道观,广建庙宇,重用道士,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本人也穷奢浪费,过分追求奢华生活,四处搜刮奇花异石,运到都城开封,建造宫殿。建于北宋徽宗时期的滕县东岳庙,就突出了这一特点,庙宇规模并无独特之处,但建造的精致程度却是非同寻常。“滕县东岳庙有三,一在薛城中,祀天齐……正殿五间,其梁栋榱题,结构工致,基石柱礎皆细花龙文,精巧异常。两庑各三间,石门坊一座,今并废,基存焉。簷溜水渠皆石砌,中为小桥,鑿(凿)石为券石,并镌细花精巧如殿石,必非今时物也。盖宋徽宗崇尚道教,奉敕修之,有花石纲遗。”[6]
表2 金代山东各地所建东岳庙
表3 元代山东各地创建(重建或重修)东岳庙
从上面三个图表中的方志记载上可以看出,宋金元时期,东岳庙在山东的分布不仅进一步扩大,而且庙宇的数量也呈增多的趋势,有的县所建东岳庙不止一座,如新泰东岳庙两座,滕县和曹县东岳庙各三座。可见,在公元11—13世纪前后,东岳大帝庙宇已在山东多个地区兴建,呈现出遍布全省的趋势。东岳庙在地域和数量上的扩布与增多,不仅与民众对东岳大帝的崇祀热情有关,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地位,以神道设教为目的,以推崇民众信奉的神灵为手段,在政策上给予民众宽松的信仰环境,以官方的力量推动了东岳大帝信仰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降敕称:“越以东岳地遥,晋人然(虽)备蒸尝,难得躬祈介福,今敕下从民所欲,任建祠祀。”(宋祥符间王鼎《大宋国忻州定襄县蒙山乡东霍社新建东岳庙碑铭》,《山右石刻丛编》卷十二)此敕颁行,促使东岳庙在北宋国境普遍兴建。[7]金元时期,统治者承袭了宋朝的庙祀制度,东岳庙在宋朝所建基础上或是得以新建,或是在旧址上不断被重建或重修。
三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东岳庙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段。这一时期,山东各州县的东岳庙在创建或重修的数量和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宋金元时期,尤其明朝时期所建东岳庙相对较为集中。如长山县东岳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昌邑县东岳庙,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平原县东岳庙,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高唐州东岳庙,重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即墨县东岳庙,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肥城县东岳庙,建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新城县(今桓台西)东岳庙,建于明成化间(1465—1488年);淄川县东岳庙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东明县东岳庙、陵县东岳庙,均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城武县东岳庙,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岳庙,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七年(1579年),程瑶在为山东德县东岳庙所作的《重修东岳庙碑记》中就说到:“今东岳之庙遍于天下,”一言一蔽之,道出了当时明朝的东岳大帝信仰状况。清人施闰章在《重修东岳庙记》中也写到:“济南府治去泰山百里而遥,所在多祀岳神。”根据代洪亮的统计,清末时期,山东约有东岳庙一百六十五座,这个数字仅是由见于文献记载中的庙宇情况而得出的,若将这个数字平均到山东各州县,几乎每州县都有一座东岳庙,有的一县之中,竟多达数座,光绪《肥城县志》中记载:“东岳庙、天齐庙、炳灵王庙,或称庙,或称祠,或称行宫,皆祀东岳仁圣帝者也。境内大小各村所在多有,兹特著其庙宇宏敞、有古迹可考者。”根据方志资料,仅肥城一县,境内就有东岳庙十二处,始建于宋、元时期各三处,其余均为明朝天顺、成化、宏治、嘉靖年间创建或重修,真正形成了山东全境祭祀东岳大帝的信仰格局。
同时,就方志记载情况来看,明万历之后以至清朝,山东各州县的东岳庙多以重修为主,创建的情况较少。在重修时间上,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是各州县重修东岳庙的高峰期,尤其是万历一朝。嘉靖和万历年间,各州县广修东岳庙与两位皇帝尊崇道教密不可分。明朝历代皇帝多有崇道,但对于嘉靖皇帝来说,他对道教的尊崇和痴迷,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嘉靖帝宠信道士,迷信方术,炼制丹药,大建道观,在位四十五年,却有一半时间在宫内修斋建醮,不理朝政。道教在嘉靖一朝得到了极大传播,可谓显贵至极,社会上崇道之风亦大盛。万历时期,万历帝对道教之痴迷虽不及嘉靖帝,但对道士也是非常尊崇,就连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也是信道、崇道之人,“往者梵宫道院惟神宗皇帝、慈圣两太后敕建最多”。因此,各州县在这一时期广泛重修东岳庙,也顺应了两位皇帝的推崇之意。明朝天启和崇祯年间,各州县东岳庙的重修则大为减少。
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清朝统治者同样也继承了明朝制度,东岳之祀保持不变,清统治者对东岳之祀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玉泉山东岳庙上亦为皇家庙堂,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清高宗亲为此庙撰碑,并在碑末对东岳庙祀表述其见解:‘东岳之为泰岱,人皆知之,而不知山岳之灵不崇朝而雨天下,其精神布濩,固无不之,譬夫山下出泉,随地歕涌,导之即达,固不可谓水专在是。则东岳之祀是也固宜。’(《玉泉山东岳庙碑文》,《御制文初集》卷十九)充分表达了清高宗对广建东岳庙祀的充分认可。”[8]因此,康乾时期山东各州县重修东岳庙又达到一个高潮。
对于东岳庙的建造地点和建造方位,笔者查阅山东各州县东岳庙,东岳庙的建设地点一般有两处,一处大多建在各州县城,另一处建在各州县乡镇,但相对较少。建在县城的东岳庙,其方位城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建造。乡镇中的东岳庙,山东各州县方志大多没有明确记载建在乡镇中的哪个具体方位。在所查阅到的一百多处东岳庙中,笔者统计出有三分之一的东岳庙是建在县城的东关或东门外,其余各处在南关、西关、北关均有建造。有研究者认为,县城中的东岳庙多建在东关,是因为东方主发生,体现的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或许东岳庙的方位有这种五行观念渗透其中,但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山东地方志中记载的各州县东岳庙,从纵向的历时传承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山东东岳庙的发展态势已遍及全省境内。而从横向的空间分布上东岳庙呈现在明清时期山东地图上时,东岳庙在山东境内的分布又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
宋金元时期,东岳庙在山东各地的空间分布范围已比较广泛,东至登州府的文登县,西至东昌府的高唐州,鲁西南有曹州府的曹县,鲁南有兖州府的滕县,鲁中则有泰安府的新泰县,基本覆盖山东全省。明清时期,东岳庙的分布范围明显呈密集和扩大的趋势,同时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东岳庙的分布大多集中于山东中西部地区,这与明清时期山东西部为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关系。同时,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东岳庙又呈现出两个密集点:一是东岳庙广泛分布于运河两岸;二是济南府东岳庙的分布较为密集。
明初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山东境内的济宁州、东平州、东昌府、临清州、济南府的德州。运河的贯通带动了沿岸府州县的经济发展,临清州、济宁、聊城、德州作为运河沿岸的流通枢纽和商业重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们生活水平较高,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人们有能力兴修庙宇,祭祀泰山神,从而为东岳庙的传播与分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泰山作为东岳大帝信仰的源发地,其信仰的传播必先向邻近的区域辐射,济南府与泰安府毗邻,所受影响也会大于其他州县。同时济南府作为山东省的首府,为一省政治中心,东岳庙又为官方正祀,自然也会较多地分布其中,可以说济南府东岳庙的密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东岳庙的传播也以泰安和济南为中心,向山东东部进一步扩展。
[1]泰安州志(卷二)[M].康熙庚戌年.
[2]重修泰安县志(卷二)[M].民国二十一年.
[3][8]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
[4]光绪临朐县志(卷四)[M].光绪五年;诸城县志(卷七)[M].乾隆二十二年;庆云县志(卷二)[M].咸丰十年.
[5]周郢.泰山文化在日本[J].民俗研究,1999,(4).
[6]滕县志(卷四)[M].道光十一年.
[7]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J].泰山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