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英 刘祚燕 龙纳 陈娟 张甜 陈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部医疗科/老年科,四川成都 610041)
汶川地震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胡秀英 刘祚燕 龙纳 陈娟 张甜 陈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部医疗科/老年科,四川成都 61004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灾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自行设计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问卷调查表,对四所医院包括骨科、康复科、ICU、内科、外科、急诊科的17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汶川地震灾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知识匮乏,有继续教育需求者总体百分率为81.8%,各子条目的继续教育需求百分率为84.7%~91.8%。显示继续教育需求较高。结论中国灾害康复护理的发展需要一支高效的、专业的灾害康复护理队伍;在经历了地震灾害救援和漫长的康复过程之后,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灾害康复护理的发展之路。
地震灾害 康复护理 继续教育
自然灾害是一种生态现象,它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和控制的。而地震与洪灾、山体滑坡、雪灾、飓风、火山爆发和旱灾等其他灾难相比,其危害性更大,导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1]。世界灾害护理学会(World Society of Disaster Nursing,WSDN)南裕子原会长提出,今后灾害救援将会变得很平常,面对灾害,我们需要准备[2]。如何使护理人员在灾害突如其至时应对自如,如何更好地做好灾后受灾人员的康复护理,我们对汶川地震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期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灾后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灾后护理服务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灾害的服务能力,从而满足灾后人群康复护理的需求。
1.1 对象 2009年12月,对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救援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两所二级甲等医院和一所二级乙等医院包括骨科、康复科、ICU、内科、外科、急诊科等17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通过课题前阶段的文献回顾法、Delphi法的三轮专家咨询,从初步问卷形成、一次修改、最终形成项目问卷,经过内在一致性检验,得出Crobach’sα系数0.856,专家评审内容效度为0.987。问卷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及对灾害康复护理及继续教育需求的一般了解等,共16项21个条目。问卷第二部分为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的核心内容,包括灾害不同周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A)、脆弱人群的灾害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B)、灾后康复护理管理的需求(C)、灾害康复护理发展需求(D)四个一级条目,计49个二级条目和9个三级条目。采用非常需要、需要、不确定、不需要、完全不需要5级赋值(4、3、2、1、0),分值越高,表明对该项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内容越需要。总需求>174分,A>114分,B>27分,C大于24分,D>9分,灾害早期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需求>42分,灾害中期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需求>33分,灾害远期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需求>33分,分别表示对该项有需求。
1.3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由专业人员分两次分别发放4家医院,现场填写并审核后回收。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录入原始数据,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有一般性描述统计、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率)、秩和检验。
2.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调查护士170名,均为女性,年龄18~55岁,平均(31.64±7.79)岁;大专学历115人(占67.6%),本科51人(占30.0%),硕士及博士4人(占2.4%);医(护、技)师126人(占74.1%),主治医师或主管护(技)师40人(占23.5%),副主任医(护、技)师4人(占2.4%);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0.66±7.90)年;从事医学或护理教育20人(占11.8%),医疗或护理管理27人(占15.9%),临床实践113人(占66.5%),其他10人(占5.8%);曾经参加过灾后康复培训75人,占43.6%,填写培训对康复护理帮助大的69人,占40.1%,培训对灾害康复护理帮助大的70人,占40.7%;172名被调查者中愿意参加灾害康复护理培训155人,占90.1%。
2.2 汶川地震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与分析(表1,2)
表1 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
表2 不同护理人员对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总体较高。其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是年龄、学历和工作时间,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长,对灾害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越大;而护理人员职务、职称、医院级别、工作性质、是否参加汶川地震灾害康复护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 我国灾害康复护理教育迫在眉睫 从表1可见,经历汶川地震后,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知识仍然匮乏,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发展等知之甚少,继续教育需求高,说明灾害康复护理教育迫在眉睫。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害护理和康复护理随即开始。灾害护理[3]是指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康复护理[4]是指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且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可预防残疾的发生与发展及续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彼此交叉、融合,联系紧密,是灾害后护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此次问卷涉及的内容专科性很强,理论知识很多,比如挤压综合征、经济舱综合征、PTSD等的护理知识,受灾人群的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健康咨询等,对于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的中国灾害护理现状和滞后的中国康复护理现状,调查结果在情理之中。从表2可见,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结果似乎不合常理,即护理人员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长对灾害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越高。换个视角来看,可能年龄大者和学历高、工作时间越长者更能感受到中国灾害康复护理教育亟待发展和普及,故对其继续教育有强烈的需求;而与护理人员职称、职务、医院级别、工作性质、是否参加汶川地震灾害康复护理等相关性不大。
3.2 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高需求的应对措施
3.2.1 以多种形式促进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知识的交流学习 地震的经历无疑会给受灾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健康影响,灾害发生后,这些影响仍会持续数年[5]。因此,受灾者需要持续强化的支持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康[6]。而护士无论在现场急救、转运、远期康复方面,都是受灾人群的强大支持者和照顾、咨询者,他们的灾害康复护理知识匮乏会影响受灾人群的救治和康复。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灾害康复护理知识的交流学习。院内科室的交流、学习是比较推荐和容易的组织形式,如康复科、骨科、急诊科、ICU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院护理人员经历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救护和康复护理,学科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得到了提高,但尚需进一步加强各科室护理人员的轮转和专业的学术交流。省级及以上的医院对下级医院的指导和经验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学习组织形式。汶川地震后,我院常年派有康复师、护士等蹲点重灾区,本课题组也多次奔赴地震重灾区包括映秀、都江堰等地进行灾害康复护理知识讲座。但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尚显力度不够,究其原因与缺乏灾害康复护理专家及专业的护理人员有关。申请省级、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是很有影响力的组织形式,需要国内灾害护理专家的长期持续努力。
3.2.2 需要政府和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灾后重建,灾区重建工作包括人民生活的安置、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社区组织的恢复和完善、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稳定、灾民心理创伤的治疗和文化群落根系的培育等。我国还将映秀镇重建为抗震建筑示范区、防灾减灾示范工程。目前,灾区住房、公共设施已顺利重建,但灾民的身心康复重建仍需努力,需要政府和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另外,灾害的应对知识与备灾知识教育的普及也需要政府和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持续支持。1999年哥伦比亚6.2级地震后,政府积极应对,把建立良好的培训项目、对公众实行健康教育等提到重要位置上来[7]。日本、美国的灾害护理迅速发展成熟,也是和政府及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借鉴。
3.2.3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康复护理学科体系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使日本的灾害护理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灾害来临时,该国的护理志愿者为支援和充实灾区的医疗护理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日本建立了派遣护理志愿人员开展健康咨询的制度[8]。日本健康专业志愿者至今在灾害应对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8年1月,在日本兵库县举行了世界灾害护理学会成立大会,标志着世界灾害护理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2010年1月在日本神户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灾害护理学术大会”,展示了日本在国际灾害护理界的前沿地位。2001年“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的灾害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灾害护理教育方面诞生了“大规模灾害教育的国际护理联盟”[9],并于2003年出版了《化学、生物学和放射性恐怖活动与其他意外伤害的灾害护理和应急预案》一书,标志着灾害护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出现在医学与护理学界[10]。康复护理在灾害救援的开始即紧密跟随,故两者不可分割。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和滞后的灾害康复护理现状,借鉴日本、美国等灾害护理已发展壮大的经验,可考虑在国内成立灾害、康复护理学会,以期系统地研究和管理灾害救援护理和康复护理;同时强化灾害康复护理学的系统教育;并逐步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灾害救援及康复护理队伍来应对有上升趋势的自然灾害。另外,积极参与国际灾害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学术论坛和活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上设想需要国内专家今后的不懈努力,并希望能对灾害康复护理相关课题项目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启示。
[1]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Seismic Considerations:Health care DC[M]: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Publication,1990:FEMA 150.
[2]南裕子.灾害的预防准备及重建.灾害前沿护士的职责[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061-1064.
[3]Andress K.The 14th world congress on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introduces an international nursing section[J].Disaster Management &Response,2005,3(4):96.
[4]姜桂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2.
[5]J Roorda,WAH J van Stiphout,R R R Huijsman-Rubingh.Post-disaster health effects:strategi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Experiences from the Enschede firework disaster[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4,58:982-987.
[6]Mayumi Kako,Sugako Ikeda.Volunteer experiences in community housing during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Japan[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2009,11:357-359.
[7]Helena E Restrepo.Earthquake in Colombia:the tragedy of the coffee growing region.Health impact and lessons for the health sector[J].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0,54:761-765.
[8]南裕子,渡边智惠,张晓春,等.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36-265.
[9]Kent RC.The united nations’humanitarian pillar:refocusing the UN’s disaster and Emergency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J].Disasters,2004,28(2):216-233.
[10]Veennema TG.Disaster nursing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for chemical,b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terrorism and other hazards[M].New York:Spring Publishing,2003:63.
Earthquakes disaster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R471
A
1002-6975(2011)11-0993-03
基金课题:四川大学与日本千叶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编号:H10-045)
胡秀英(1965-),女,博士,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灾害护理
20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