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利洁 李 艳 樊兴博
从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
——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农家书屋为个案*
◎ 张利洁 李 艳 樊兴博
目前农家书屋的建设,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完备、资源使用中“知沟”现象较突出、农村书屋选址不尽合理等。当前应继续从提高农家书屋资源的针对性、加强农家书屋与农村知识阶层的联系、整合农家书屋与学校资源等方面,探索如何延伸农家书屋的功能。
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功能延伸
“农家书屋”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证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甘肃省是最早试行农家书屋工程的省份,自2005年底兰州市榆中县周前村、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村等15个行政村挂牌后,到2010年7月,甘肃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10,460个,覆盖全省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①
笔者于2010年元月初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的强湾村、白崖子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与个别村民进行了访谈,试图了解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和利用情况,重点考察农家书屋的功能和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强湾村和白崖子村在书目配置方面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每个书屋不少于一千册图书的标准。图书种类包括文学、艺术、少儿读物、农业科技等,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需求。
相对来说,报刊的配置则较差。强湾村农家书屋共有《甘肃科技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文摘报》《中国青年报》等七种报纸,但书屋空间狭小,报纸成摞堆放于一张临近墙角的书桌之上,取阅很不方便。在调查中,笔者并没有看到当日的报纸。为此,笔者走访了该书屋的管理员。据管理员解释,报纸一般是半月或者一月送一次,但由于强湾村距县城较远,因此报纸先被送到县上,然后再由县里派人送至强湾村,报纸送达书屋时,不仅已经过期,而且还会缺失。管理员补充说,很多报纸并没有人看。
与强湾村相比,白崖子村的情况则相对差一些。笔者在农家书屋里并未见到报纸和杂志。据书屋管理员介绍,报纸和杂志基本每周二、周五都能按时送达;杂志类读物刚一送到就有村民借走翻阅,之后未能收回。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应配备不少于100种(张)电子音像制品,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笔者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未亲眼见到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强湾村书屋管理员说,戏剧、小品类的音像产品大部分被乡村自乐班借走,但再未归还,流失严重。电脑作为播放音像制品的工具之一,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村委会唯一一台电脑,是由甘肃省商务厅捐赠的,可以上网,一般只供回乡的大学生查找资料用。在中学生普遍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学校附近的网吧。
白崖子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书屋面积是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近三倍,村委会配有一台29寸的彩电,并且有相应的音响设备。笔者在书屋中也没有看到音像制品。同样,出于流失严重的原因,部分光盘被管理员收管起来,没有外借;有时音像制品也会在村里放映,受到年龄较大的村民们的喜爱。白崖子村目前还没有通网络,村里居民都没有电脑。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而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取决于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等资源是否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两个农家书屋中,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情况要好于白崖子村。通过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可以看到,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总共有348人次前来借阅图书。而白崖子村从2008年12月15日农家书屋开放以来,到2009年12月31日,只有49人前来借书,仅为前者的七分之一。在白崖子村,当笔者询问坐在农家书屋周围的村民“是否知道农家书屋”时,他们回答说“不知道”。该村的农家书屋是在笔者进行调查时才开的门。
根据书屋的借阅情况,村民借阅范围涉及农业技术、小说、人物传记、儿童读物等各个方面。不同读者的借阅情况有显著差异,而且两极分化明显。借阅次数多的读者有几十次的借阅记录,少的仅一两次,当然还有相当多的村民从未借阅过。强湾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说经常来借书的就那么几个人,距离农家书屋远一点的村民很少来。该村前村主任强有雷是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喜欢的图书类型包括小说、人物传记等。在借阅登记册上,强湾村传记类图书的借阅次数占4.6%。其他名人传记,包括外国名人的传记,也受到农民读者不同程度的喜爱。
在强湾村农家书屋,通过与五个学生读者(一个初一学生,四个小学生)的谈话,笔者了解到,与学校图书室相比,他们更喜欢农家书屋。因为农家书屋里“有更多课外书”,而学校图书室则较多是教辅类书籍。此外,相较于报纸来说,期刊更受农民读者的欢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包含着有趣的时尚信息、幽默笑话等内容,更符合农村读者娱乐休闲的需要。
甘肃省最早践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家书屋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日益齐备的前提下,其实际运行情况更应该受到关注。
笔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基本齐全,而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缺乏。就报纸来说,及时将报纸送达书屋才能实现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偏远的地理位置是报纸不能及时送到的客观原因,而能否配备专人给农家书屋运送这些资源,则是一个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解决的问题。
音像制品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欢迎,因为它符合他们的接受水平。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强湾村和白崖子村都有村民反映,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音像制品。然而,村民缺乏良好地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音像制品往往有借无还,流失现象严重,这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有时不愿将音像制品外借。对农家书屋基本配置所作的要求中,只对农家书屋需配置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等作了规定,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并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电视机、VCD等播放设施的配置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音像制品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之一。
网络资源在笔者所调查地区的农村中非常罕见。因为电脑硬件及上网费用对村民而言较贵,村民家中有电脑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农家书屋网络资源的配备则显得更加必要。访谈中不断有村民提出希望为农家书屋配置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使用上,两极分化现象也较为突出。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上网,但大多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活动,而非查资料、看新闻。
为了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发挥自身的效用,甘肃省各地普遍开展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教育工作,培训内容涵盖了出版物接收、注册、上架以及借阅、保管、宣传等涉及书屋管理与服务的全部过程。然而与实际情况相比,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缺陷,如书屋开放时间不能完全保证、图书借阅登记不完整、图书光盘有所流失、管理员因为忙而无暇顾及书屋等现象在各地农家书屋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似乎都与管理员有关。
目前,书屋管理员大都由村委会成员义务担任。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给村干部的工资外,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额外的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委会在选用农家书屋管理员问题上的被动性——无法择优选择素质较高的人员,只能委派村干部或者一些退休教师等。久而久之这些长期得不到物质激励的管理员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管理书屋的责任心及积极性也大打折扣。笔者以为,如果能保证书屋管理员劳有所得,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偿,变无偿奉献为有偿服务,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他们的责任心,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笔者调查的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离白银市较近,但是由于这些村子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从客观上限制了他们去农家书屋。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农家书屋的选址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客观存在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如何使农家书屋最大限度地惠及村民是今后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此外还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很多村民都搬到市里居住,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少,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笔者在强湾村小学了解到,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该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为,创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如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使现阶段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现阶段可以通过建设农家书屋,让各村农民多接触一些技术性知识,如电焊、维修,甚至养花、种草等技术知识,在短期内对其产生实际效益。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农民读者定位成“泛农民”,一味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类图书。“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策略,满足农民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有效解决农家书屋资源使用中的“知沟”现象。
作为农村里的知识阶层,在校学生更能与农家书屋产生直接的联系。笔者进行调查时遇到的几个学生都表示喜欢到农家书屋来。其中一个叫金芳的初中生在书屋里共借阅19次图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也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借阅记录为10次。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项目,孩子们正处于接受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完成知识型农民的蜕变。所以,他们应成为农家书屋重点关注的对象。
笔者认为,鉴于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密切关系,及其对在校学生潜在、长远的影响,可以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里或者学校附近,将农家书屋与学校进行嫁接将会产生“一树多果”的效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的借阅,也会为村民借书带来便利。如果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附近,村民就可以将借书、还书的事情交给孩子们;而孩子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因而可以保证村民的阅读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同时也保证图书的及时归还。此外,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能确保完成这项任务。农家书屋若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将成为摆设。
由于农家书屋和学校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分管这两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而实现两者间的完美结合。
笔者认为,整合后的农家书屋需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当前的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并由村委会的相关成员进行管理,这其实反映了农家书屋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而实际情况表明,由村委会成员兼职管理农家书屋的效果并不好。农家书屋和学校资源结合后需要改善书屋的管理情况。因为学校可能与村委会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再将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因此,在保证具有一定报酬的前提下,明确农家书屋开放次数及时间等管理要求,然后考虑先自愿报名,再公开竞聘的方式,选用村民中有文化、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且保证有充分闲暇时间的人员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也可以考虑由学校原有的专任图书管理员兼任,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从农家书屋开始兴起到现在,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受到经济、社会、书屋管理员、农民自身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农家书屋的效果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见到应有的成效。
注释:
①谢志娟.甘肃农家书屋突破1万个 覆盖近三分之二行政村[N].甘肃日报,2010.7.20.
J.Plepis 拉托维亚 X2 6.3×8.7cm选自《藏书票风景·收藏卷》 河南大学出版社
[1]张利洁.从读者定位审视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7.11.
[2]瞿振元等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惠民.最后的前沿——农村图书市场解读[J].中国出版,2006.10.
(张利洁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李艳、樊兴博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系甘肃省2009年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