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熙,朱盈贤
(重庆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重庆400067)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中重要的职业能力课,讲授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维修的基本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动手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的能力。显然,本课程是一门极具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视实践,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典型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不仅提供学生“计算机组装维修员”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时代,具备基本的微机组装和维护的能力也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偏重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系统性的讲解,重视对计算机各个硬件部件进行原理、构造、参数上的详细分析。这样的讲解使得每一个章节往往针对某个具体的计算机硬件部件,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的理论课时量通常为总课时的2/3。长时间的理论讲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训课时不足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更谈不上灵活的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课程,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毫无疑问,计算机产业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当价格不变时,计算机性能每隔18个月将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也说明计算机硬件性能飞速提升,软件迅速更新。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很难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同步,更难于保持一个与行业相近的高的更新速度。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实训设备,都与当前的主流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的距离。
此外,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考试为主,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反而将本课程的学习归结为考试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于本世纪初期,被我国学者从德国引进。其核心思想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并且已经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同时还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1]。这些都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所需要认知、熟悉以及具备的。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与“计算机组装维修员”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加适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的教学。本课程对
应的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部分——组装与维修[2]。
组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机,通常是指从用户提出某种需求出发,通过分析需求、查询价格、决定配置、购买软硬件,再进行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最后通过调试交付用户使用,完整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组装流程
在课程的设计中,强调用户需求,就是为了更深入的体现工作过程的内涵,即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过程的实践环境和情景。将用户的需求视为计算机组装工作的出发点,也更符合工作岗位的实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装机需求,扮演用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感。
配置环节主要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学习各硬件部件的功能、结构和性能指标,决定各个备选硬件部件。选购环节则通过价格查询决定最终硬件配置。配置与选购环节应该交互进行,在教学中引入价格限制也是实际工作情景的重要体现。此环节将进行一定的理论讲授,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网络的自主学习习惯。
硬件组装环节则要求学生将各硬件部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软件安装环节则按照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顺序进行,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测试环节则需要通过一些评测软件对组装完成的计算机进行评测。从硬件组装开始,教学应更侧重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维修包括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两个部分,其工作过程相对简单。如图2所示,维护既包括定期的日常维护,如升级病毒库,清理垃圾文件等;也包括遇到问题后的维护,如开机变慢的解决等。故障处理则针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如开机主板报警等,定位故障,并找出相应的处理和解决的方案。此工作流程也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3.3与时俱进的工作过程
图2 维修流程
以上为传统的台式微机的组装流程,然而随着计算机微型化的发展,在实际需求中,更多的用户可能需要的是笔记本电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安排笔记本电脑选购的环节。事实上,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再进行硬件组装的环节。而在整个工作过程的其他环节,如硬件配置的选择、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等,也有一些不同的考虑因素。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以及课程实训对设备的损耗,若采用全新购置的电脑做组装实训,势必大大增加实训教学的成本,显然并不可行。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其他机房更新换代之后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用作组装实训。在有限的条件下,用好现有的硬件设备,做好实践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对于硬件部件的组装实训而言,设备型号和性能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设备,是硬件组装实训教学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相关实训则能够在任何计算机硬件上开展。对于操作系统软件或者一些对系统修改较大的软件,例如磁盘分区等,则完全可以借助虚拟机进行实训。
本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并不代表理论知识毫无作用。计算机软硬件发展迅速,然而其背后的原理却是基本保持不变的。掌握硬件工作的基本原理不仅对于当前计算机硬件的选配有指导意义,对于学生理解一些最新的技术,甚至是还未面世的技术都有极大的帮助。当然,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解的形式,通过展示实物,播放视频,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一些最新软硬件新技术,视频展示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课程的教学通常为一个学期,显然不可能解决此工作岗位或者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帮助。首先,在计算机硬件配置的选择中就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硬件部件的选择,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讲解,一方面来自于教材的阅读,一方面还来自于网络资料。事实上,对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只有因特网才能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资料。而关于硬件部件的选购,涉及到价格的部分,也只能通过网络的查询得到。
此外,我们在日常计算机的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得到模拟和分析。而因特网正是这样的一个提供我们各种计算机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库。因此,对于计算机的维修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技能,仅靠课堂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此项工作需要大量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采取其它辅助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有购买计算机需求的学生,在购买的时候即可发挥自己所学的技能;对于已有自购电脑的学生,则可以使用所学技能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如果在使用中遇到问题更可以自行解决或者与同学老师讨论解决。
开展相关的比赛,例如“微机组装大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的计算机机房的组装与维护工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电脑市场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到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等[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尽可能做到了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然而这个工作环境或者流程毕竟是模拟的。通过“工学结合”,设计校外实习岗位,能提供学生最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将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4.6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取期末试卷的形式。在关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按照实际流程的重要程度,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4]。本课程高度重视实践,因此在理论考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一门极具高职教育特色的,强调实践动手动力培养的课程。本文分析了课程的现状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计了课程的教学环节,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智勇,周瑜.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研究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9760-9762.
[3]董会国.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428-1429.
[4]王瑜,陈玲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5]周祖平.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