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口镇山田中学留守儿童亲情教育模式调查探析*

2011-01-26 06:29万纯江何李花
克拉玛依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山田亲情家庭

万纯江 刘 玮 何李花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农村父母意识到仅靠微薄的农业收入难以支撑家里的开支,农村劳动力外流程度不断扩大。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缺乏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本,无力承担家庭流动成本和子女教育费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留守儿童问题随之产生。[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在家庭中获得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就是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组织的需要,即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产生归属感。爱的需要包括接受爱和给予爱,即有得到他人的爱和产生爱他人的需求。如果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2]作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附属产物的特殊群体的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的分离,家庭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功能被弱化,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权利被剥夺,缺乏爱就会抑制儿童的成长和其潜力的发展,也会导致其心理失调和适应不良。因此,探索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环境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的信息。

一、山田中学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基本调查情况

2007年5月29日,共青团湖南省委、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在湖南农业大学共同主持奠基了湖南省第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网站——“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站),开通了全国第一部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教育免费亲情热线”,发行了全国第一本《留守儿童教育专刊》。开展亲情模式教育已经成为该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担当起替代父母的角色,分享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与缺点、进步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成长与经验,乐孩子之所乐,痛孩子之所痛。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的成长不偏离正轨。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对于留守儿童到底具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是否还存在着问题,这是引发笔者进行调查的主要原因。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到2011年3月。调查对象为淳口镇山田中学学生以及老师。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其中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涉及山田中学亲情家庭教育模式的相关情况以及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等,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了68份,回收率为85%。同时通过访谈的方式对老师进行调查搜集信息。调查中收集到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调查结果用SPSS 17.0软件对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亲情教育模式“家庭”管理

山田中学承担着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的艰巨职责。2004年,学校把教师分成五组,深入到各村各组的每个学生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得知,在近600名学生中,有30%以上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有近40%的学生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于是,一项“让亲情弥补亲情,让亲情带动亲情”的“亲情工程”开始在山田中学展开。教师们都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虽然做“亲情家长”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朴素的老师们都自愿地把呵护“亲情子女”当做自己的分内工作。

表1 留守儿童进入亲情家庭方式

“亲情家庭”由家长和学生写出书面申请,在不转移监护权的前提下,学生和“亲情家长”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由学校确认。从表1中可以看到,由学生自己选择的占了50.8%,家长要求的占23.7%,学校没有太多干涉,基本上是尊重学生自己选择,另外有22.0%是学校安排的,这是对于一些特殊学生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学校在尊重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评估学生需求。老师在家庭里处于核心地位,扮演领导者、协调者、倡导者、教育者、老师、朋友等多重角色,除了教书的责任外还多了当留守儿童的亲情“爸爸妈妈”的重任。学校建立“1+1+3”亲情家庭模式(1个教师+1个优秀团队员+3个留守儿童),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家庭”成为孩子“快乐教育、快乐成长”的港湾,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拥有爱的支撑,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留守儿童需求分析

从表2“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上的希望”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希望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学习,玩耍”、“希望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在亲情家庭中给老师减少负担”几个选项成了留守儿童主要的希望,可以看出孩子们最大的需求是有父母陪在身边,有很多朋友在身边。孩子们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想要努力学习为父母争光,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想要为老师减轻负担。

表2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的希望统计

留守儿童自身反应情况可以得出:父母的陪伴、有诉说的对象、生活学习的支持鼓励,朋辈关系的建立等是他们的主要需求。但是,在亲情家庭中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很多问题的解决,只有靠老师们在平时给予他们帮助,老师们即时即地发现问题,分析孩子们需求,全力以赴为孩子们服务。

3.亲情家庭的情况分析

在山田中学的亲情家庭中,有专门的档案,包括“全家福”、家庭介绍、家庭荣誉榜、家庭大事记、成长点滴、家庭活动记录等。表3显示,学校老师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各种机会丰富他们生活,“家庭”生活内容丰富,谈心、学习辅导、外出旅游、赠送礼品,过生日,也常有各种棋类、球类比赛和学习竞赛等。孩子们都积极参加家庭活动,和老师一起,齐心协力,让整个亲情家庭友爱团结,充满温馨。

通过表4“亲情家庭人数与对亲情家庭老师看法”可知,在山田中学的亲情家庭中,人数小于5个和5个的家庭最多,可能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的条件下,人数少的孩子能够共享到更多的资源,5个以内是最佳的亲情家庭组合人数。在留守儿童的亲情家庭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把亲情家庭当做自己的家,孩子们大多给予老师高度评价,“老师给我们很多帮助”这样的评价就占了73.4%,说明老师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在亲情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表3 亲情家庭中开展的日常活动情况

表4 亲情家庭人数与对亲情家庭老师看法

4.亲情教育模式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独生子女比较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对男孩比较偏爱,尤其对留守儿童来说,其监护人一般是年老的(外)祖父母,他们在思想上更传统,家教意识淡薄,无法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往往是重养但不重教,无形中还会给予男孩更多的关爱,忽视女孩子成长需求,会给她们心理上带来更大的创伤。

表5 性别与对亲情家庭的满意度的分析

表5中调查人数中男生占59.7%,女生只占了40.3%,在对亲情家庭满意度的统计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女生占了53.8%,男生只占了46.2%,说明留守儿童中女孩子更需要得到关爱,因此更满意自己的亲情家庭。山田中学老师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牺牲宝贵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亲情家庭,注意根据性别、年龄的不同 给予学生不同的关注和帮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师从传统权威的资源提供者转变为高效的资源整合者。外语教学迫切需要信息素养高的教学人才,除具有必备的语言能力与教育理论外,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留守儿童的亲情家庭中,家庭成员彼此相处融洽,良好的团队氛围给孩子们营造了和谐健康的家庭,亲情教育模式健康发展。

二、亲情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以上调查显示,亲情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给山田的孩子们创造了温馨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成长所凸显的一系列问题。调查中也发现,由于留守儿童很多问题根深蒂固,亲情教育模式也表现出一些不足。

(一)亲情教育模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校资源不足

山田中学是以亲情教育模式出名,得到各级政府及其他单位的关注与肯定,但是实施亲情家庭的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调查得知,由于学校对此教育模式的实施时间不长,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山田中学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很多条件受限;学校老师不仅要完成课程教学,还要同时以父母的身份照顾孩子们,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因精力有限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总之,学校资源不足会导致很多计划只能是流于书面文字,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学校需要更多的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留守儿童因被“污名化”产生歧视知觉

留守儿童经常会面临着安全问题、心里人格问题(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等)、道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等[3]。由于山田中学是留守儿童积聚的大户,学校在留守儿童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平时的很多安排中在留守儿童和普通学生之间划有界限,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被“歧视”。留守儿童被“污名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进而使被“污名化”的儿童产生了歧视知觉。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歧视知觉能够使个体意识到自身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不存在年级、性别和留守时间上的差异,说明这种歧视知觉在留守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4]。学校的普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特殊对待留守儿童,把他们当成“问题”群体而疏远他们,这影响学生间的交际,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条款对留守儿童实施保护,留守儿童需要一系列的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给予保护。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也不够,也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等权利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依据目前法律予以解决。

(四)借宿制学校在社会中的误区

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如果不出来打工,仅靠微薄的农业收入难以支撑家里的开支。如果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对大多数农民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既没有时间监护,也无力承担城市的教育费用。这样一来,将孩子留在家里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5]。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转移了监护责任,把孩子的教育都交给了学校,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怀,学校无法完全替代家庭,受自身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在情感交流与心理疏导方面,农村教师不能完全取代留守儿童父母。父母如果一味地放弃或推卸自己应尽的教育职责,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是无法得到改善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品德、认知水平、是非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导与教育。父母的长期外出致使家庭教育链出现断裂,其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难以弥补的。

总之,山田中学目前面临的困难很多,需要再为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资源,继续探索促进留守儿童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对策

调查分析山田中学的亲情教育模式,笔者以为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多方努力和配合。

(一)大力丰富学校资源

学校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主要教育责任。目前学校师资还有所欠缺,城乡教师间可以就共同的学生交流教学,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衔接。学校要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更多地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另外,在学校成立公益平台,组织招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服务,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让留守儿童与更多的人接触,扩大交际面,培养交际能力。让社会中更多的热心人来关心这个群体,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大亲情教育模式的宣传力度,让亲情家庭的教育模式在别的同类学校宣传推广,得到社会更多人的认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留守儿童问题,政府部门应做好相关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大量的出现,原因在于当地的经济跟不上城市,为缓解农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拓宽农村就业市场。用帕累托标准的描述,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可取的,就是社会所希望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伴生现象,城市化的发展如果以牺牲留守儿童的利益为代价的话,那将是不可取的。同时,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当地学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制定有利于农村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与法律部门联系,推广“法院走出去,把孩子请进来”的措施。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法律常识的课程,学生不懂法。尤其对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行为方面容易有偏差,但是又不知道哪些是犯法的,连走上犯罪道路都不知道自己犯法了。为避免青少年犯罪,减少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让青少年知法懂法。为此,法院可以与学校联合。首先,法院工作人员走出去,为孩子们开展法制教育,讲解法律知识,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等法律服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力度,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其次,法院把学生请进来,在浓厚的法律氛围里面,开展模拟法庭,让孩子们自己扮演法官,更熟悉法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预防违法犯罪。

(四)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打工族把孩子的家庭教育交给了在体力和素质方面都有所欠缺的临时监护人,而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对孩子形成这种动荡和残缺的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社会早期经验的缺失也制约儿童智力的发展,使其智力的总体水平和起点较同龄儿童的低[6]。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为此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应该改变。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对孩子的照顾包括从物质到精神,从简单的生活需求到心理需求,使孩子们的交际圈从狭隘到广泛,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单纯是“留守”所带来的问题,也有学校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甚至是国家的问题,与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既紧迫又持久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有耐心、有爱心,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社会今天不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明天将为留守儿童付出更大更惨痛的代价。社会各界都应该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时间的紧迫性,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关注者来说,都任重而道远。

[1]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2]刘亮.农村家庭功能的嬗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谢海燕,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2006,(4).

[4]叶敬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5]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6]李薇,谭代林.父母教育方式与中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

猜你喜欢
山田亲情家庭
永不凋零的亲情
家庭“煮”夫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恋练有词
清明话亲情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对局中的平衡观
对局中的平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