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磊 南开大学
番茄是世界蔬菜和食品类贸易产品中的重要品种之一,自2006年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番茄制品出口国,2009年我国加工番茄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20%,番茄酱出口量占到世界的1/3,在世界番茄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我国番茄产业从种植、生产到出口环节均存在着一定问题,大量番茄制品的出口也引起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如何提升我国番茄制品出口水平,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番茄产品,同时防范国外各种贸易壁垒,成为我国番茄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世界番茄出口商品主要包括鲜番茄、去皮番茄、番茄酱、番茄汁和番茄沙司等5大类,其中后4类统称为番茄制品,以与鲜番茄区分。以2009年为例,世界5大类番茄产品出口额占比分别为鲜番茄(54.2%)、番茄酱(20.6%)、番茄沙司(11.2%)、去皮番茄(10.2%)、番茄汁(0.4%),而且从2000-2009年历年出口量来看,出口结构比较稳定。
而中国与世界番茄出口在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各类番茄产品出口中,基本完全由番茄酱一种产品主导,同样以2009年为例,番茄酱、鲜番茄出口额占比分别为93.9%,4.8%,其他三类番茄制品比重仅为1.4%。
表1 2009年世界、中国番茄产品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因此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与世界的贸易结构完全不同。在世界番茄出口中,鲜番茄和番茄制品比重相当,而番茄酱在番茄制品中占比约为一半;而中国番茄出口中,番茄酱占绝对优势地位。可见我国番茄产业产品仍较为单一,但从侧面也说明我国番茄制品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从番茄制品来看,2000年至2009年世界番茄制品出口量从329.9万吨增长至482万吨,年增长率为4.3%;中国番茄制品出口量从16.1万吨增长至82万吨,年增长率为19.8%。中国番茄制品出口量占世界的比例从2000年的4.9%增长至2009年的17%。
从番茄酱来看,2000年至2009年世界番茄酱出口量从158.5万吨增长至251万吨,年增长率为5.2%;而中国番茄酱出口量以每年新增出口量达10万吨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从15.5万吨迅速增长至80.6万吨,年增长率20.1%,是世界增长率的4倍。同时中国番茄酱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例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9.8%增长至2009年的32.1%。
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我国番茄制品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占世界番茄制品出口量的1/5,尤其是番茄酱产品的出口量达到世界的1/3,成为世界第一大番茄酱出口国。
表2 2000-2009年世界与中国番茄酱、番茄制品出口量 单位:万吨
番茄制品的产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全球有三个主要的番茄制品加工产区,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地中海地区(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5国)和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地区,2009年三个地区的加工用番茄产量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28.5%、25.3%和20.5%,三个地区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体产量的85%左右,在世界番茄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加州地区番茄加工量最大、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北美市场由于需求较大,因此其生产产品主要用于供应北美市场,进出口量都较小,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但近年来美国番茄制品出口量提升,约占其产量的10%左右,主要面向南美市场。
欧洲地中海地区为整个番茄产业的核心区,尤其是意大利不仅自身产量大,而且进口大量的中国、美国原料进行分装加工后出口到欧盟、非洲、中东等地,拥有长期的加工经验、贸易经验和渠道优势,番茄技术、番茄制品的定价基本在此产生。但近年来由于受欧盟农业补贴取消、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影响,其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中国番茄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中国国内消费量有限,90%左右的产品出口,现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番茄酱出口国。目前中国的番茄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其中新疆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3左右,内蒙古占1/3弱。中国番茄制品生产具有地理优势、成本优势,但中国番茄制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
目前我国番茄加工企业主要采取三种种植生产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与兵团农场合作模式以及自种模式,其中“公司+农户”模式为我国主要的生产模式,这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加州、地中海地区差距非常明显。由于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协议约束力较差,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各自为战,在种子、技术、药物使用等方面无法实现标准化,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低,机械化作业、新技术等无法迅速大规模推广。
反观美国加州地区不但实现了100%机械化作业,而且在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公司与农户的紧密联系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加州番茄农民协会共有成员60多名,种植面积15万英亩,协会对农民种植、农工、害虫管理起到辅助和监督作用,有着很强的组织约束力。同时,该地区的加工企业如晨星公司,对番茄种植、采收到加工全过程进行控制,如与合同农户约定种植品种、质量,同时晨星公司有运输、收割、移栽等专门子公司,为农户提供如种苗移栽、机械收割等服务,确保了其低成本高品质番茄酱的生产。
目前中国番茄加工、出口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中粮屯河和新中基,其加工能力近年来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末其加工能力分别达到 7.2万吨/天和 5.3万吨 /天,但其占整个行业加工能力的比重近年来却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68%下降至2009年的55%,到了2010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最低点47%。这一方面说明随着中国番茄加工产业的不断扩张,更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新疆的番茄加工企业即达103家;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行业的门槛不高,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低。集中度降低使得企业之间在原料供应方面形成争夺,尤其是部分小企业高价争夺原料,使得“公司+农户”模式弊端更加显现;同时由于产品同质性较高,企业之间主要采取价格竞争,导致我国番茄制品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因此番茄制品行业的外争市场、内抢原料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痼疾。
美国加州地区目前共有番茄加工企业13家,其中9家为初加工企业,4家为深加工企业,其中前3大初加工企业(晨星、Olam、J.G Boswell)2010年加工能力占全部企业加工能力的54%,尤其是晨星公司,其2010年加工量达到30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约为整个我国2010年整体加工量的一半。加州地区番茄加工企业与我国相比特点明显不同:第一,加州地区整体加工能力约为我国的1.5倍,但加工企业数量仅为我国的1/8至1/9,行业集中度很高;第二,企业经营历史均较长,经营时间最短的也在20年左右,部分企业经营历史甚至超过50年,形成了相对良性、均衡的竞争格局;第三,加州地区企业分工更为合理,企业生产覆盖初加工、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番茄制品出口虽然连年来大幅增加,从产品价格看,大大低于世界其他番茄生产大国。表3列出了我国与意大利、土耳其在番茄酱产品上的价格差距。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番茄酱价格明显低于意大利和土耳其,而且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番茄酱价格为意大利和土耳其两国平均价格的0.76,到了2010年该比例降低为0.56。
中国番茄制品价格低一方面来源于中国较低的成本优势,原材料收购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均远低于欧洲和美国,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单一出口结构和企业恶性竞争。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番茄制品的出口是“价格战略”,迅速扩大的出口市场是以低价取得的。大量番茄制品低价格出口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如2010年6月意大利全国农业种植者协会就提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浓缩番茄酱征收反倾销关税的要求。
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番茄酱累计出口最终目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出口至亚洲、非洲地区累计占比为58%,出口至欧洲、美洲、大洋洲合计仅为27%。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目的地大多在中低端市场,在欧美主流高端市场比重还不大。
表3 中国与意大利、土耳其番茄酱出口价格对比 单位:美元/吨
从番茄产业链来看,欧美公司多集中在产业链的研发、深加工与终端营销环节,中国公司目前集中在初加工环节。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种子研发、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终端营销各个环节的番茄制品的产业链,如晨星公司专注于种植、初加工环节,而亨氏公司专注于种子研发、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这种专业化分工不断提高了整个番茄行业的附加值,而且使得行业发展更为规范,避免了同质化恶性竞争。
中国番茄制品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预计我国未来番茄制品生产在未来5年仍然将维持15%左右的年增长率。但如何在保持我国番茄制品生产、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形成生产企业由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转变、生产档次由单纯初加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品品种由单一番茄酱制品向多品种发展、销售格局由单一出口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的发展格局,仍然是中国番茄制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目前我国应对种植环节采取规范“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兵团合作模式、逐步增加自种面积的差异化策略,形成低、中、高档不同层次的原料供应体系。一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监督以及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提高“公司+农户”模式的生产产品的品质和效率,稳定我国番茄制品的质量;二是鼓励企业加强与新疆建设兵团合作,在新疆投资设立加工厂,培育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三是研究对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区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导生产的科技化、集约化,通过土地、财税等政策杠杆引导中粮屯河、新中基等实力强的企业逐步增加自种面积,重点发展高端产品,提升我国番茄制品档次。
规划和提高生产标准,对现有企业进行整合,引导有实力、有市场的大型企业对现有的番茄生产企业进行整合,提高番茄产业的集中度,调整企业出口结构,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现有番茄酱产品基础之上,加大对其他番茄制品,如番茄汁饮料、番茄沙司等开发力度,丰富企业出口产品品种。增强我国番茄种业的研发实力,使得我国番茄产业产业链延伸到上游。逐步培育我国番茄制品产业的品牌,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向终端延伸,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降低外部冲击对行业的整体性影响。
近年来,由于番茄原料价格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我国番茄制品成本优势逐渐削弱。我国企业应当抓住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期,完善种子、原料种植、食品安全(农残控制)和追溯体系工作,满足高端市场差异化需求。同时,努力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质量控制,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满足高端市场品质个性化要求,提高高端市场销量份额,争取达到与国外产品相同的价格,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在终端市场方面,要做大销售规模,获取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来源。对于品质要求不高的中端市场,采取适中的价格策略,保持销量稳定增长。低端市场主要消化低品质产品,对产品总体结构起到平衡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等都是农产品生产领域在种植、生产环节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番茄行业生产应当吸取教训,增强对种植源头的产品控制,提升产品品质,树立中国番茄制品的良好形象。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研究和学习行业动态和先进技术,增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等。▲
[1]张彩霞.《世界番茄贸易特征及我国番茄出口贸易地位》[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
[2]孔媛.《世界番茄的贸易格局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3]霍尚一,顾国达.《我国番茄酱在世界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