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刚 张秀娥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三河 065201)
空气中声速的测量以其实际应用和易于实现的特点,被许多高校选作基础物理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速有多种测量方法,其中之一为共振干涉法,即驻波法,其装置如图1所示[1~4].S1和S2分别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压电探头,S1发出的声波以平面波的形式传播,在S2表面发生反射,两探头间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互干涉,当S1与S2的间距满足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驻波共振现象,此时S2表面为驻波波节,声压最大,压电探头输出的电信号最大.实验时移动S2,系统经历一系列的驻波状态,信号幅度周期性地变化,任意两个相邻的信号极大值所对应的S2移动距离为半波长,可由游标卡尺测得.利用信号发生器上读出的输出频率,从而求出声速.
图1 驻波法测声速装置
在测量超声波波速系统中,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波频率,与声速测量仪发射器中的压电陶瓷的固有频率相等时,该正弦波频率称为谐振频率,在谐振频率下,示波器上会出现电压信号的最大值.文献中调整测试系统谐振频率的方法是:发射器和接收器距离一定时,调节信号源的频率,使示波器上的电压信号达到最大值,此时,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即等于测试系统的谐振频率[2].这样操作存在的问题是,当两个换能器的距离一定,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的过程中,示波器上的电压信号至少出现两个极大值,其中一个是要找的谐振频率,而其他的则是对应两个换能器在该距离下形成驻波的共振干涉频率[5].
本文通过改变驻波法测声速的操作方法,来区分谐振频率和共振干涉频率,并且可以测量出声速.
采用的声速测量仪带有电子测距装置,精度为0.01 mm.开始固定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距离,设为L1.把接收端信号输入到示波器,在36 kHz至39 kHz范围内调节信号源的频率,寻找出振幅极大值所对应的两个频率,共振干涉频率f和谐振频率F.然后,两端距离依次增加1 mm,重复测量,数据列于表1,作图如图2所示;其中两端初始距离L1选为横坐标零点.
表1 共振干涉频率和谐振频率的测量数据
图2 频率随发射端与接收端距离的变化
谐振频率不会随两端距离的改变而改变.每次测出的频率F无规则变化较小,为压电陶瓷的固有频率,即谐振频率.对各F求平均值,得到谐振频率为36.228 kHz.则各个频率f对应驻波波节,即声压最大处时的频率.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取决于空气本身的性质,与频率无关,认为实验条件变化很小,声速v满足
(1)
或
(2)
其中Li表示发射端与接收端距离,n表示此时两端之间半波长的数目.从数据第1行到第4行,f单调减少,表示波长逐渐变大,而两端之间半波长数目相同.
(3)
由实验时的温度为t=18.2 ℃,求出理论值v0=342.37 m/s.把v0代入式(1)并取整,得到两端
之间半波长的数目n=22.利用式(1)求出声速并取平均值,得v=344.17 m/s.与理论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可见结果比较准确.
改变驻波法测声速的操作方法,有两个主要特点.
(1)谐振频率与两端距离固定时的共振干涉频率,是实验中容易混淆的问题,给谐振频率的调节带来一定的困难.改变后的方法,可以区分出谐振频率和共振干涉频率;
(2)驻波法中,由于声波的衰减,随着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距离的增大,各波节(声压最大)的振幅逐渐减小[5~7],而测量过程中读数手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否则将引入回程误差,因此寻找振幅最大值的过程很容易引入误差;而固定两端距离,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可避免回程误差.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声速测量实验的探讨.大学物理,2007,26(9):
31~33
2 杨述武.普通物理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赵维义.大学物理实验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殿伟,盖啸尘,王严东.驻波法测定超声波声速实验的探究.大学物理实验,2006,19(3):36~39
5 杨建荣,毛杰健.超声波波速测量中谐振频率的调试技巧.大学物理实验,2002,15(1):22~23
6 江兴方.声速测量实验中的三点思考.大学物理,2002,21(12):28~30
7 朱献松,王宏志,宋君强.能量损耗对超声声速测量的影响.大学物理,2004,23(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