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华
(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心电图室, 山东 泰安 271000 )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反应心血管疾病的最常用的检查项目,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准确的特点。妊娠期由于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尤其是中晚期妊娠,孕妇心脏负荷的增加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电图异常。本文对照分析妊娠女性和健康非妊娠女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妊娠女性2296例,年龄19~40岁,孕周5~40周;健康查体非妊娠女性286例,年龄20~40岁。绝大多数为首次心电图检查,自述既往体健。所有病例均排除发烧、心血管疾病、肺部疾患及其他慢性疾病。
1.2方法
1.2.1心电图描记 受检者均取平卧位,采用北京世纪今科MIC-I型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仪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纸速25 mm/s,增益10 mm/mv,基线平稳,图形清晰。
1.2.2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黄宛第5版《临床心电图学》标准判断心电图正常与否。
1.2.3分组 妊娠组2296例,健康非妊娠组286例,对比分析两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妊娠组按年龄分为2组,19~30岁组,31~40岁组;妊娠组按孕周分为3组,5~12周组,12~24周组,>24周组,分别对各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异常心电图类型 两组共入选2582例,异常心电图541例,一份心电图如存在2种或以上异常改变时,按1例计入。最常见的异常是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多数小于130次/分;其次为ST-T改变,短P-R间期,室性早搏;较少见的异常有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QRS波低电压、QRS波电轴中、重度右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非阵发性交界线心动过速等。对有早搏的孕妇再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还发现有成对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情况。对QRS波电轴重度右偏,结合心电图其他表现,怀疑右心室扩大者,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多数显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可能与腹压增加,膈肌上抬,心脏转位有关。
2.2异常心电图发生率的比较
2.2.1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比较 妊娠组异常心电图523例(22.8%,523/2296),健康非妊娠组18例(6.3%,1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妊娠组不同年龄组的比较 妊娠女性在不同年龄组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的比较(表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妊娠女性不同年龄组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比较
2.2.3妊娠女性不同孕周的比较 妊娠女性不同孕周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的比较(表2),分别对各2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做统计学分析。孕5~12周组与孕12~24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5~12周组与孕>2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12~24周组与孕>2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孕晚期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早、中期。
表2 妊娠女性不同孕周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比较
妊娠期尤其是中晚期,母体血容量增加明显,循环血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到妊娠后期心搏量达到高峰,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形成心肌相对缺氧,导致心肌受损。同时随孕周增加,孕妇心脏负荷逐渐增加,经过数月高负荷工作,出现心肌劳累的可能性较大。孕期神经内分泌变化,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心电生理及稳定,易发生心电图异常。另外,中晚期妊娠孕妇体重迅速增加,体内胎儿增大,腹腔压力不断增高,膈肌逐渐上抬,使心脏发生明显转位。同时膈肌上抬,也限制了心脏的机械性舒缩运动,及可能存在的浮肿,亦可导致心电图异常。现在的孕妇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分娩疼痛的恐怖,随着孕周的增加,逐渐增强,导致精神高度紧张,也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对心电图异常者,应分析其异常情况及原因,并多次复查及随诊,必要时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帮助确诊及评估预后。
总之,妊娠中晚期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孕晚期,发生率最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心电图检查可及时发现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孕妇,以便临床上重点监护,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健康。
[1] 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69.
[2] 郭璐映. 正常孕妇的心电图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