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骆智宇 梁大干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 深圳 518101)
快通道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应用
李 斌 骆智宇 梁大干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 深圳 518101)
目的 探讨快通道麻醉在颅内动脉栓塞术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栓塞术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喉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快通道麻醉,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特征比对照组更稳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通道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快通道麻醉;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全凭静脉麻醉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一般认为是先天性因素所致。以往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多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也有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报道。但是上述麻醉尚无法完全满足手术要求。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采用快通道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48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8例患者均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并经颅内动脉造影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ASAⅠ~Ⅱ级。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47.6±5.4)岁,体质量48~79kg。对照组48例,患者为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ASAⅠ~Ⅱ级。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9~64岁,平均年龄(45.1±5.7)岁,体质量49~80kg。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意识障碍,无严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 麻醉方法
观察组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诱导剂为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0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肌松后行喉罩或气管插管置入,再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确定喉罩已正确置入,接呼吸机行间歇机械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呼吸比1∶2。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6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维持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控制在40~60,并适当调整麻醉用药量。若血压高于术前20~30mmHg,则给予乌拉地尔0.1~0.15mg/kg。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及各麻醉关键点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气道峰值、气道平均压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详细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后清醒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中及麻醉后躁动、反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记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2.1±3.7)min,对照组为(13.7±4.1)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清醒时间为(27.2±6.3)min,对照组为(29.2±7.1)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日益希望一些短小手术能尽快周转出院,于是出现了快通道麻醉的概念,这些患者可以直接绕过麻醉后监护室而进入二级病房,迅速达到出院标准。黄朝宇、丰裕等[1,2]分别在老年人及小儿手术中应用快通道麻醉取得满意效果。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要求麻醉诱导迅速平稳,术中维持镇静、镇痛充分,血液动力学平稳,无呛咳,不影响颅内压和脑代谢率,停药后清醒迅速而无躁动,无呼吸抑制和药物残余作用[3,4]。
本研究采用快通道麻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保持平稳,术后(12.1±3.7)min即恢复自助呼吸,患者术后(27.2±6.3)min清醒,各主要监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快通道麻醉突出优点是消除对气管及喉头的机械性刺激,所以喉罩插管和拔管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轻微。快通道麻醉选择短效的全麻药非常重要。丙泊酚可降低脑血流量、脑耗氧量,使颅内压和脑代谢率降低,有利于保护脑组织,同时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在体内无蓄积,苏醒迅速而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在体内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具有起效迅速,作用短暂、镇痛强、恢复快等优点。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5,6]。同时瑞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能有效的抑制插管和手术的应激反应,以及确切的控制性降压。
[1] 黄朝宇,陈素丽.快通道麻醉在ASAⅡ~Ⅲ级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2010,112(2):40-41.
[2] 丰裕,梁真科,刘庆龙等.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0):89-90.
[3] 王亚华,徐文韵,叶军青等.不同麻醉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效果[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7(5):9-12.
[4] 苏春玲.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3):86-87.
[5] 秦洪猛,原高明.瑞芬太尼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的分析[J].医学信息(医药版),2009,27(3):10.
[6] 吴建厂,徐如玺,李印玉.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2009,15(6):29-30.
R739.41
B
1671-8194(2011)04-0091-02
10.15912/j.cnki.gocm.2011.0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