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顽强,张红方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科学普及与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一些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是与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分不开的,社会热点事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折射出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不仅为科学普及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而且还会有效拓展科学普及渠道和领域,在实际效果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当前部分社会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因此,规范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科学普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公民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才能用科学的思维习惯及科学的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问题,才能发挥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潜力,从而为个人生存与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当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多种途径开展科普工作以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2010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至少在20年[1]。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处于国际上所谓的人均GDP1 000~3 000美元的“不协调因素活跃期”,以社会冲突等不稳定因素为主的社会热点事件也日渐增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公众社会科学素质相关。在此种情形下,一些有识之士指出,“针对一些与科学普及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开展科普工作,不失为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鼓励并倡导社会热点事件与科普进行交叉研究,使社会热点事件成为科普“鲜活”的信息来源,并加以科学应用从而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学普及是一个输入资金及科普要素等软件和硬件,输出附着在公众身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能力等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普要素尤为关键。见图1。
图1 科普的投入产出系统
科普要素包括科普素材,传统科学普及理论大多将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产品作为科普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产品是指科学家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3],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物化知识,被作为科普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随着现代知识产生系统的骤然膨胀,我们所谓的知识日益增多,且呈爆炸性增长之态势。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确定性受到削弱,不确定性和非普遍性则明显表现出来,也就是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4],显然以纯粹知识为素材的科学普及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要取得显著科普效果,就必须立足在更多更丰富的素材基础上。
此外,现代科学普及更加注重社会参与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普传播方式、手段的多元化,科普中可供选择的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增多,以及科普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知识落差的不断缩小,公众对科普的内容、形式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为科普而科普的静态的、行政命令式、指令计划式的科普形式越来越难以赢得公众的认可与青睐;相反,那种把科普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的,动态的,公众参与式的科普形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在这种情形下,以社会热点事件来充实传统的科普素材也就“水到渠成”。
科学传播的典型模式与科普阶段论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普及能够在社会热点事件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产生重要影响。
综合国内外科普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科学传播有三种典型模型,它们依次为:中心广播模型;欠缺模型;对话模型(也叫民主模型)[5]。此三种模型与科学普及发展的三个阶段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表现为:第一,传统科普(中心广播型)——自上而下的命令教导,知与信中强调信;第二,公众理解科学(欠缺模型)——自上而下的教育与公关,知与信并重;第三,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民主模型)——公民接受义务科学教育,就科学技术事务可以参与协商,强调知和质疑。其中,知、信与质疑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使命与基本特征,为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动力源。见表1。
表1 科学传播模型与科学普及阶段及立场的对应关系
此外,从主导模型的主体来看,此三种典型模型又分别与国家或政党、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公众产生立场性的关联,即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也称民主模型),分别反映了国家或政党立场、科学共同体立场和公民立场或人文立场。从社会热点事件的视角来看,不同的立场必然导致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模式的不同,因而也就衍生出不同的嵌入模式——政治嵌入模式、关系嵌入模式、认知嵌入模式。
由上可知,在社会热点事件形成过程中,科学普及完全有可能通过政治嵌入模式“嵌入”社会热点事件;在社会热点事件演化过程中,科学普及通过关系嵌入模式“嵌入”社会热点事件;而在社会热点事件终结过程中,科学普及通过认知嵌入模式“嵌入”社会热点事件。
科学普及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全过程的主观要素。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强调“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并认为科学普及有利于“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保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
尽管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在某种意义上是“增长极”的自然衍生物,但是仍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有着紧密的关联。具体而言,对于发生的与科学普及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人们自然会想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故?事故缘何发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进展的?矛盾是如何升级的?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是怎样传播和扭曲的?最终会有什么结局?”等问题,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贯穿整个事件全过程,而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却又不可避免地关系到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对社会热点事件效应的扩散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或抑制的功效。通常,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公民、媒体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可以发表任何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但是要能发表独立、慎密、科学的言论是需要当事人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的,而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则主要依赖科学普及的社会教育,科学普及也因此随着社会热点事件效应的扩散而“嵌入”社会热点事件的始终。
科学普及的基本任务就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所以,针对当前的一系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正面效应的社会热点事件,应该通过科学普及来扩大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促进其正面效应实现有序扩散。
针对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国家和政府为了帮助社会公众在类似的自然灾害中防灾减灾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于2009年5月9日,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了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7]。围绕这一活动主题,科普活动现场推出8个以地震和火灾为主要防灾减灾对象的模拟体验和互动环节,并利用展墙、展板、模型、视频音频、模拟体验设备、互动学习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公众通过亲身体验地震体验仪、工程抗震演示仪、模拟灭火演练系统、模拟火灾烟雾逃生训练等模拟设备,可全方位感受地震、火灾来临时的情境,帮助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防灾减灾应变能力。同时,各灾种专家还就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防灾安全咨询解答。
在这个公益性的热点事件中,从主办方来看,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教导,是各级政府部门完成年度科学普及工作任务的载体;但从社会影响及意义来看,该活动有利于让广大社会公众从中学习并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利益的有机统一。而随着科普活动的推进,科普理念不断嵌入民众意识之中,公众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此外,我国2007年的嫦娥飞天,首列动车在上海正式始发;2008年的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太空行走;2009年的全球开启3G时代;2010的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京沪高铁全线开通,等等。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无疑给公众带来振奋,无论是高端技术,还是天文常识,抑或是大型赛会,它们所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具有正面的价值,如嫦娥飞天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太空行走给公众普及了天文知识和航天技术知识,点燃了公众对科技的极大热情;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于指导广大市民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动车和高铁的开通则展现了我国高端技术的水平,让民众对高速铁路系统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反思上述社会热点事件,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扩散效应,是与科学普及的规范引导分不开的。由于科普工作更重要的是传播,因此如何取得正确的、良好的传播效果,促进社会热点事件的正面效应的扩散,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嫦娥飞天为例,嫦娥飞天给中国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一次契机,它俨然成为热点类科普“模板”,这种效应的扩散对于传播科学以及普及航天技术知识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同时点燃了公众对科技的极大热情。
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普及对此类社会热点事件的正面效应扩散行为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普及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活动,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负面效应却混淆了公众的视听。在此种情况下,如何让公众走出误区,便成为科普的重要任务。从2007年到2011年间,食品安全类的社会热点事件频频占据了我们的视线,从“泔水油”到“三聚氰氨”事件,再到后来的染色馒头和食品添加剂(塑化剂)事件,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困惑;而近几年养生大师们的“粉墨登场”,又给人们的健康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1年轰动全国的抢盐现象,更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冲击。很明显,这些社会事件,不论是天灾人祸,还是谣言惑众,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但是最为严重的影响,莫过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不断扩散,并由此引发的公众的困惑和不安。
通过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热点事件的负面效应扩散。2011年受日本福岛地震和核辐射的影响,全国部分超市出现了食盐急购现象,部分小超市、小卖部食盐卖断货,广大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加入抢盐行列[8]。抢盐队伍中主要是中年妇女和老年人,这类人一是担心食用盐会受核辐射影响而遭污染;二是受谣言蛊惑而担心食盐库存不足及大幅涨价。事件一发生,盐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普部门便及时辟谣,对食用盐的有关知识进行及时澄清,告之公众:我国食用盐主要来自内陆矿盐。所谓矿盐,都是从江西、湖北等省地下3米处提取的,这种食盐,没有任何污染,即使日本真的发生了核污染,对这种矿盐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市民如果对海盐心存顾忌,完全可以放心选用矿盐。关于食盐库存不足的谣言,更是毫无根据。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我国的食盐销售都是统一包装,统一定价。另外,食盐销售一般都提前准备两三个月用量的库存,当前食盐库存量符合常规库存标准,完全可以保证市民的生活需要。因此,“抢盐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快便烟消云散,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很快恢复正常。
从公众角度来看,“抢盐事件”显然是由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对相关科学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以致民众易受各种偏激思想和不良舆论的影响,对一些社会事件和现象产生非理性的判断。在面对谣言时,分不清是非曲直,从而产生恐慌情绪。反观此次“抢盐事件”中很少出现年轻人身影的现象,不难发现年轻的社会公众群体由于多数接受过正规教育,具备相对较高的科学素养,所以他们很少人云亦云。而那些抢盐人在经过大众传媒的科普方式的再教育,也逐渐提高了认知水平,先后退出抢盐行列。
从科普授者角度来看,“抢盐事件”中,并没有脱离科学普及的作用,民众的担心和恐慌加剧了整个事态的发展和演变,如果没有盐业主管部门的及时辟谣以及大众传媒科学普及的及时跟进,其后果也许不堪设想。因此,可以说在“抢盐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科学普及让公众实现了从“无知”到“质疑”的重大转变,使科普受者在此类事件中懂得“质疑”,自觉提高明辨是非和理性甄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此类社会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扩散。
科学普及先天的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科学普及既必须有序促进社会热点事件正面效应的扩散,而又必须努力去抑制社会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播散,这是时代赋予科学普及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科学普及的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观念的更新转变,科学普及将不仅能借助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塑造公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消除公众的愚昧心理,从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而且还必将进一步规范社会热点事件的效应扩散,促进社会的进步。
[1] 科技日报网.科协正式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0-11-26)[2011-09-08]http:∥www.hljkjt.gov.cn/gnwkj/gnkj/201011/t20101126_177094.htm.
[2] 韩启德.关于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韩启德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致辞[EB/OL](2011-04-29)[2011-09-08]http:∥news.sohu.com/20110520/n308059411_1.shtml.
[3] 《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编写组.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79.
[4] 王秀宁.作为一种安全保障的“碘盐”[EB/OL].(2011-03-22)[2011-09-08]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2679.
[5]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2):10-18.
[6] 胡锦涛.在纪念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EB/OL].(2008-12-26)[2011-09-08]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5/content_105096 48.htm.
[7] 刘 欢.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在京启动[EB/OL].(2009-05-11)[2011-09-08]http:∥www.aqsc.cn/101807/101922/122850.html.
[8] 谁导演了“抢盐风波”[EB/OL].(2011-03-24)[2011-09-08]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 324/000195827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