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的机遇与挑战*

2011-01-23 06:16陈雄兵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出口

陈雄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010年1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这一自由贸易区拥有19亿人口、5.8万亿美元的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超过2千亿美元的双边贸易规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意味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必将为两者之间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对促进次贷危机背景下的世界贸易发展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界一直积极关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与竞争。江虹[1]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可预期的贸易效益、投资效益及规模经济效益。杨宏恩[2]则着重于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与现实收益,指出中国应该针对东盟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采取有区别的灵活政策,使所有东盟国家都有与中国合作的积极性。陈雯与卢超铭[3]认为中国和东盟除了获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传统经济收益之外,还能获得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增强讨价还价能力、建立协调机制以及改善国家安全等非传统收益。袁波[4]分析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Kwan[5]分析两者在吸引日本的FDI方面展开的激烈竞争。Weiss和Gao[6]考察了中国的出口扩张对东盟的影响,作者以美国市场为例指出中国并未抢走东盟的市场份额。

本文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影响与意义。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东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个繁荣与开放的中国有利于东盟的发展,中国将会为东盟的产品,尤其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将会更多地涌向东盟。但另一方面,由于与部分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而且中国也拥有数量庞大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将和东盟在争夺出口市场以及吸引FDI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总体看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分享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实现经济上的双赢。另外,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有力地推动整个东亚的区域合作,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中国与东盟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东盟与中国均是所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两者主要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两者的贸易规模大致可比,无论是进口、出口还是吸收的FDI,中国的规模大约都是东盟的1.5倍。见表1。

表1 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主要经济指标

表1中给出了中国与东盟的人口、经济规模以及流入的FDI等主要经济指标。中国的13亿人口以及4.3万亿美元的名义GDP,大约都是东盟的2.5倍。两者在人均名义GDP方面的差距则不大,中国刚刚超过3 000美元,而东盟则接近2 500美元。

二、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极大成功。1979-2008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8%,在同期处于世界第一位。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中国经济增长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含义。一个关键问题是,东盟如何最大程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东盟各国经济是机遇还是挑战,这取决于两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与竞争性、以及东盟国家能否充分利用互补性的机遇并正确应对竞争性的挑战。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会导致互补的经济关系,而相似性则导致的是竞争。东盟的大部分国家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基本的互补性。但是,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尤其是针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两者之间又存在激烈的竞争。相比于东盟,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其规模经济以及低工资,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意味着中国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拥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从而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拥有比较优势,新加坡则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有较大比较优势。

(一)双边贸易的增长

1980年代,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例如,马来西亚向中国出口橡胶,进口大米;菲律宾和泰国向中国出口糖,进口石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中国食品的主要进口者,而中国则向泰国和菲律宾进口食品。另外,东盟也为中国的家用品以及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伴随着东盟与中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回暖、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自的经济增长,双边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贸易规模也飞速增长。见表2、表3。

表2 2008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前10种贸易产品

表3 2008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前10种贸易产品

表2、表3给出了2008年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加速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自2003年7月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03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40%。

2008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达到889亿美元,占东盟出口总量的9.0%,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8%。HS85和HS84类的机电产品主导着东盟的出口,两者的出口约占东盟对华出口的50%。与此同时,东盟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初级产品供应者,中国进口动植物脂肪的56%、橡胶制品的53%、木材的14%、矿物燃料的16%和塑料制品的7.9%均来自东盟。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1 14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的12%和东盟进口的7%。机电产品也是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重点,2008年,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2%。其次是钢铁和船舶。廉价的中国商品使得东盟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同时也有利于那些使用中国商品作为中间品的东盟生产者。但是,中国商品在占领东盟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东盟生产商的利益。面对中国商品带来的竞争,东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东盟与中国在机电产品领域的双边贸易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表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对华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来自新加坡,其次是马来西亚和泰国。相对于中国而言,东盟在橡胶,塑料和动植物油脂等行业拥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比较优势则体现在纺织品、钢铁和船舶等行业。

东盟秘书处的数据显示,就对华贸易而言,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在2008年达到2 030亿美元,东盟的贸易赤字为255亿美元。就单个国家而言,除泰国对中国呈现贸易顺差外,其他国家均是逆差。见表4。

在东盟内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越南五国。2008年,新加坡对华出口占东盟对华出口的35%,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反映出新加坡在东盟内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与运输中心的地位以及新加坡经济的高度出口导向型特点,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越南,五国对中国的出口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近93%。中国对上述五国的出口也占到中国对东盟出口的近90%。

(二)出口市场的竞争

东盟和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两者都实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政策,加之机电产品主导着东盟与中国的出口,且出口都是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因此东盟和中国的出口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见表5、表6。

表5 2008年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表6 2008年东盟的主要出口市场

表5、表6显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占据总出口的47.6%,而东盟对上述三地的出口也占31.2%。另外,由于东盟的大部分国家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而中国则拥有东盟产品所需要的庞大的消费市场,东盟与中国彼此成为对方的第五大出口市场。

Kwan[5]考察1990-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情况(用产品的重叠程度衡量)。见图1。

图1 部分国家与中国的制造业在美国市场的重叠度/%

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产品重叠度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两者的主要出口市场,且两者的主要出口产品均是机电设备。2002年,在研究的东盟5国中,中国与印尼的产品重叠度最高(84%),表明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制造业产品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泰国和菲律宾等。中日两国制造业产品的重叠程度的上升也反映出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中日两国经济总体上是互补的,且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但是重叠程度仍然从1990年的3%大幅上升到2002年的21%。考虑到日本的高科技企业更多地前往中国投资并转让先进技术,以及中国企业在研发领域的巨大投入,中日两国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情况将会更加激烈。

(三)吸收FDI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日渐改善,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见表7。

如表7所示,1985-1990年吸收的FDI总额仅为159.2亿美元,1991-1996年则大幅上升到1 544.8亿美元。2004-2008年,中国吸引的FDI约占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27%和世界FDI总量的10%。东盟10国吸引的FDI在1997年达到顶峰的340亿美元,之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开始下滑。1985年以来,东盟吸引的FDI占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持续下降,从1985-1990年的约25%下滑到1997-2000年的约13%,之后又进一步下降到2004-2008年的6%。

东盟与中国吸引的FDI的变化趋势反映出两者的投资环境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贸易与投资日趋自由化,法律环境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加上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显著的比较优势以及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流入中国的FDI逐年上升。与中国相反,东盟的投资环境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显著恶化,除了经济活力的减退外,几个东盟国家还遭遇了政治与社会危机,动荡的局势加大了在东盟投资的风险。此外,东盟也未能进一步将其整合为一个大市场,这些均使得流入东盟的FDI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FDI又开始重新流回东盟。例如,2004-2008年的年均FDI为47亿美元,比起2001-2003年的年均17亿美元增加约180%。

当然,东盟在吸引来自欧美和日本的FDI方面仍然拥有很大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规避在中国投资过多的风险。另外,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FTA)的实施,区内的关税将会大幅下降,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吸引FDI方面仍然有很大潜力。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东盟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7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与东盟之间早期处于一种相对的对立状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相继与东盟国家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但这种关系主要以双边为主,中国并未与东盟之间产生联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冷战结束。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应邀出席东盟第24届外长会议为标志,中国-东盟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但在1996之前,中国只是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中国的精力也更多地投入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1997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传统上冷淡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趋于热络。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双方开始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随着更上一层楼。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自贸区战略,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

其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WTO的成员国基本上都与其它有关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中国和东盟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高,全球经济的变动会对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

其二,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收入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外部的增长空间。而中国拥有13亿人口,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开放经济的成熟,其进口量将逐年增加,从而为东盟国家提供无限商机。

其三,中国经济崛起提供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作为中国的近邻和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东盟国家都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机制性的经济关系,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实力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与生产经营。东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标之一。另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二)双赢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东盟和中国都是双赢的决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中国和东盟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相互投资这三个领域实现三重互动,互利共赢。因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是一个高质量的贸易区。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使双方人民得益。中国13亿居民的众多日用品,比如一些蔬菜和水果,都来自东盟,今后这些产品的价格会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优势产品,比如一些轻纺、电子产品,也将以零关税出口至东盟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将实质性地彼此开放市场。在投资领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将使双方相互投资更加自由、便利、透明和公平。

对中国而言,政治上,中国希望与东南亚邻居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东盟国家之间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有助于中国在东南亚建立应有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经济上,东盟国家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自然资源,其5.9亿人口的大市场也颇具吸引力。另外,东盟也是流入中国的FDI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当然,中国企业也可以更方便地前往东盟投资。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让东盟获益良多。第一,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其对东盟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有助于推动东盟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有助于减少东盟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外部市场的依赖。第二,东盟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公司前来投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将大幅提高对东盟的投资。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远小于东盟对华的投资。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这种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第三,本着让东盟优先获利的目的,中国支持东盟提出的“早期收获计划”。首先从东盟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始减税,另外还对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经济落后的国家实行单方面减免关税。第四,中国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有助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经济增长将使中国有更大能力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支持东盟在东亚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

东盟与中国在资源构成、产品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较强,开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降低成本、扩大贸易规模、提高经济效率,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总体看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将使东盟和中国分享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实现经济上的双赢。

四、结 语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东盟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东盟资源丰富,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强,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增加对东盟产品,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另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会前往东盟投资。这些都会有助于提高东盟的收入与就业水平,加速东盟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东盟大部分国家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政策,因此在出口市场以及吸引FDI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竞争。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已证实了这一点。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的繁荣,同样,东盟的经济也将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受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它不仅将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互惠双赢的合作局面,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整个东亚的区域合作,对于亚洲的经济发展和整体振兴将起到重要作用。

[1] 袁 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际经济合作,2010(1):54-59.

[2] 陈 雯,卢超铭.新区域主义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47-61.

[3] 杨宏恩.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及其现实收益[J].当代经济研究,2009(7):39-44.

[4] 江 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50-53.

[5] Kwan,Chi Hung.The Accelerating Shift of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Competi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M].China in Transition Series.5 December.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rade,and Industry,2003.

[6] Weiss J,Gao S.China's Export Threat to ASEAN[R].Tokyo: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2004.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