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新,罗建原,李 霞
(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分布式创新(Distributed innovation)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理论的延伸和深化。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活动逐步走向全球化。针对这种趋势,国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对分布式创新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Chris Kelly(2006)①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分布式创新。分布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广的范围、甚至世界的范围选择优质合作伙伴和资源。
企业分布式创新的理论研究不能满足其实践活动需要。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许多跨国公司积极寻求并实现了其研发活动本土化或跨地域分布。实践表明,“分布式创新”可以提高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适应本土市场的能力和缩短反应时间。基于网络型的研发组织,分布式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创新协同效应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研发成本,进而增强公司持续竞争能力。分布式创新的真正威力在于长期采用这种创新活动方式,从事意义深远的创新②。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分布式创新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分布式创新的概念、特征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众多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经营,而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也不断拓展其国际经营活动。因此,分布式创新势必成为各类企业组织研发、迈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规律,进一步指导他们的创新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分布式创新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分布式创新生成背景;第三部分是基于国外分布式创新文献的比较研究,对“企业分布式创新”概念进行一般性界定,并分析其特征;第四部分划分企业分布式创新类型;第五部分用案例说明企业分布式创新;第六部分是结语。
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创新模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创新集群兴起、企业主动合作意识、创新对分布式知识需求和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因素营造了分布式创新模式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1.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或重组,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过程。无论是国家或企业均已发现:为了让国家和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国际性公司和大企业,逐步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心,实施研发国际化,补充其原来生产和营销体系的不足,实施面向全球的分布式创新资源互补战略。
2.创新集群兴起
世界各地兴起的创新集群,为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创造了优越条件。创新集群是由创新网络与特定产业集群融合升华而成,是宏观领域的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创新集群具有普通产业集群优势,“放大或加速国内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企业在互动关系中,为共同目标投资科技、信息、人力资源和基础建设, 产生溢出效果。但创新集群又超越了普通产业集群, 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的参与, 从事研发、咨询、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活动。钟书华(2008)认为,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 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 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③。
创新集群重视知识产品保护,最大竞争优势是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此不断扩大新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从专利转让中受益。它是创新知识发源地,又是大量应用新知识的地方。如,芬兰的信息通讯技术集群、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新加坡科学园、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等, 都是世界著名的创新区域, 是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集聚地。
3.主动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便于解释企业主动合作意识,把合作简单划分为供应链内外两种方式。通常供应链内合作优势为:提供补充知识,可能包括用户的技术诀窍;帮助找到性能和价格之间的平衡,这对标准设置也很重要;提供理解对精炼创新很重要的用户行为;提高创新被同一个用户群体的其他公司接受和采用机会。公司考虑如何获取外部技术时,战略考虑(包括联合学习和信任)而不是交易成本(和成本最小化)是更重要的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和英国,最近大型企业均重点鼓励更多与供应商的合作活动(以及纯粹的外包)。在这种情况下,与供应商(长期和信任)合作创新趋于补充内部的研发努力,而不是取代它们⑤。
同样,企业积极拓展供应链以外的合作。他们可能在某些产品或服务市场进行竞争,但不是所有方面。企业经过竞争彼此了解相互的长处和弱点。他们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开发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的互补性优势。因开发和保持这些优势需要特定能力以及耗时和成本昂贵,所以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不是努力复制其他公司优势,特别是不在本企业技术擅长领域的合作伙伴技术能力或财团能力。同样,企业也经常了解竞争对手竞争能力,主动与竞争对手合作。
4.对分布式知识需求
知识的地域特性代表了知识的分布式特性。一般地,人们认为分布式知识就是分布在不同地点由企业所掌握的优质知识资源,或不同专家掌握的特有知识等。现有工业体系中的起源依赖分布式知识基础,即依赖大量多元化知识资源。企业必须把这些分布式知识集合起来,经调整以满足企业目的。根据知识来源、地理位置、知识(科学或技术)的学科位置、社会位置和产生知识的年代,分布式知识必须是分别基于不同知识基础的混合知识。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分散知识,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企业从事分布式创新的重要诱因。
5.信息及通讯技术
信息及通信技术(IC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分布式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平台,是实施分布式创新活动的关键。ICT为处于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位置的创新合作伙伴随时共享与交流众多信息与知识提供了可能性⑥。这意味着位于分布式创新网络上任何节点的创新伙伴可以以几乎忽略不计的成本来分享知识⑦。ICT把不同地域的企业联系起来,任何企业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其他企业时时保持信息畅通,奠定了建立全球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基础。
总之,分布式企业利用网络有效地管理分散知识。他们接近或融入本地创新集群,实现吸收和知识整合。同样,知识路径是双向的,小型企业和创新集群也从大企业获得知识流入,促进新技术全球扩散。
1.分布式创新文献回顾
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市场全球化,七八十年代的生产全球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技术型企业(Technology-based Company)已经开始考虑研究创新的全球化。因为单纯的资本运作和生产全球化并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分布式创新的概念逐步得到认可、传播和应用。对于分布式创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
从分散资源角度,Mohanbir Sawhney和Emauela Prandelli (2000)⑧指出:“在商业网络背景下,公司不再是孤岛,不能独自产生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必须与其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创造知识,而分布式创新恰能够使公司从合作伙伴和客户那里获得创造力和知识。”Coombs和Metcalfe(2002)⑨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在多个公司和其他知识生产结构之间分布实现的情形。他们特别强调,分布式创新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涉及事先存在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安排来实现创新。
从合作机会角度,Coombs(2001)⑩认为企业为了迅速寻找商业机会,与其他公司合作创新,并从中学习,交换知识,这种组织间的合作创新就是分布式创新。
从空间角度,Cummings把分布式创新定义为,通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员工成功地完成创意、任务或程序的创新。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企业外部和组织内部的分布式创新活动。
从网络组织角度,David O’Sullivan(2003)提出,分布式创新是遍及或贯穿属于组织供应链内、甚至特定联盟内的一个特殊内部互联网络上的创新。这个层面的创新可以表述为各种各样的合作创新、项目创新和单独的创新。
Aija Leiponen和Constance E.Helfat认为,地理位置分散化以及创新成果的分散化,使分布式创新活动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他们得出结论,从事多点研发公司创新成功的概率要大于单点研发公司。
对分布式创新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者还包括Finn Valentin and Rasmus Lund Jensen,Youngjin Yoo, Kalle Lyytinen,B.E. Hirsch, K.D. Thoben等人。
2.企业分布式创新概念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比较研究,学者们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企业间网络、企业内网络研究视角或两种视角相结合,达到解释分布式创新的含义的目的。
因此,一般地认为,企业分布式创新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既是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见图1。
图1 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
3.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含义
在深入探讨分布式创新含义前,先把分布式创新与区域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网络、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分别进行比较,以加深对分布式创新的概念认识,并为探讨其含义做准备。
区域创新和分布式创新都强调跨地域合作,但分布式创新的研究范畴比区域创新更广,可以涉及企业跨国进行合作,而区域创新研究多是区域内企业、R&D机构等与区域外个体进行合作而实现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内部的创新思想可能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但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企业获得外部的创新思想可能通过知识流动、人员流动扩散实现。分布式创新同样注意到外部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它更强调通过主动进行创新布局,寻求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积极利用更多的创新资源。创新网络则是强调基于网络手段,由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合作创新与信息交流构成的;合作创新和分布式创新认为要充分利用合作对方的创新能力和资源,而企业分布式创新进一步强调分散、异质且互补知识的重要性,让位于不同地域的企业加强交流,催化创新;集成创新强调对现有知识进行集成,完成产品创新,而分布式创新不仅强调对现有知识的集成,同时还更强调创造新知识并对不同企业创造的新知识的集成。
由此可见,这些概念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具有一定的差别。下面对分布式创新含义进行具体探讨。
从网络角度,企业分布式创新以具有优势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为基础,这种企业本身具有良好企业内部的组织之间网络(企业内网)基础,再连接企业外部的优质创新资源(企业外网),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有核心或独特技术的中小企业。企业分布式创新是企业内网和外网的整合。所以,分布式创新网络内聚力较强。
从创新来源角度,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包括技术创新设想——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营销与扩散等基本环节。但承担这些环节的企业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或国家。所以,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创新源非常多和分布广泛,同时不同来源的创新信息或知识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并最终达到相互协调。
从创新动力角度,分布式创新强调技术推动企业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的创新源可能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工艺改革或领先用户提出的技术要求,以及其他方面,也可以是以上几种因素同时产生作用。分布式创新突出技术的作用,并将其他方面因素纳入分析背景。这样,企业分布式创新考虑的因素既突出又全面,对当代企业创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从分布知识角度,企业分布式创新强调分散、异质知识的互补作用。分散在不同地域异质的互补知识,更易在网络流动,并相互结合升华,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
从影响力角度,分布式创新的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国际分散性等多样性因素,造成创新不确定性增加。主导企业发挥了增强创新可控制程度的角色。主动企业,也称为核心企业,不仅具备雄厚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同时凭借自身品牌、商誉在市场上巨大的影响力,拥有强大的产品商业化能力。在技术方面,核心企业主动着分布式创新网络运行,它为网络成员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并通过发挥各企业的独特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在整体上的突破,缩短技术和产品开发周期。在运行协调方面,为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分布式创新,必须不断完善分布式创新平台和其运行机制,创造协调分布式创新的专有知识。而不参与分布式创新的企业不具备这种知识和经验。
以上分布式创新各个内涵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应从整体上理解分布式创新的内涵。
4.企业分布式创新特征
根据国外分布式创新文献以及相关研究,企业分布式创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动态性
实行分布式创新的企业网络从静态角度看,单独的企业因缺乏互补的外来资源,不具备完整的创新功能。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整个网络则具有完备创新功能,是一个组织功能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充且功能合作化不断调整的动态进化过程。由于分布式创新所处的技术或市场环境具有动态性和不可预见的特点,因此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转移或共享的创新要素以及互补知识、信息等也会不断更新,所以说分布式创新属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分布式创新的动态性不仅表现为新企业或衍生企业的加入,不合格主体的退出,而且包括企业依据自身状况及对未来判断而选择的自由进入和退出。
(2)开放性
构成分布式创新的企业是一个耗散系统,所以分布式创新也是一个耗散过程。只有企业从外部获得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去的创新要素时,企业才能不断实施创新,持续成长和发展。企业分布式创新自始至终受到众多外部因素干扰。企业分布式创新组织的出现是应对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它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所以企业分布式创新是开放性的创新活动。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分布式创新系统与其环境的互动过程非常复杂,政治、自然、技术、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影响着企业分布式创新组织的运行。因此,企业分布式创新在与外部连接时应该呈现开放性。
(3)本地根植性
根植性(Embeddedness)概念可以追溯到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思想,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根植性本质上是一个融合了经济、社会、地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企业分布式创新只有在开放外部连接的同时,更重视根植性影响,才能持续从本地创新环境中汲取“营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活力。Antonelli(1995)指出,由于技术知识相互依赖和密切关联而本地化,企业一般趋于留住在一个特定区域,即使是该区域相对成本可能高于其他地区,但产生的本地化“学习效应”,能够促使企业尽快地摆脱效益低下或利润衰退的阶段,通过导入本地化的创新而得到重建。因此,“本地根植性”是企业分布式创新的重要特征。
(4)网络性
传统企业独立实施创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技术全球竞争要求,企业从外部寻求技术及其他资源,并把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起来,采用网络合作模式的创新途径。网络是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经演化出现的合作关系。例如,大型企业的下属单位、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基于地理资源优势,同诸多创新单元(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以及协调各单元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次级网络,这些次级网络再相互联结、延伸,最终形成了分布式创新网络。因此,企业分布式创新具有明显的网络性。
(5)知识互补性
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关系是基于成员之间的能力、知识和创新要素互补关系,强调通过对分布性知识的整合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本质是知识层面的协作。一是高度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不同角度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它们本质上存在互补和协同可能性。二是优化知识来源,使整合分布性知识活动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跨越了组织边界,从组织内部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组织间层面。借助高速发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支持,知识资源在组织内扩散,从高层管理者与研发人员到众多员工,还进一步扩散到企业的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以及专家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知识的利用与创新成为跨组织的实践。
为进一步了解分布式创新,从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对分布式创新进行分类。
横轴,表示技术不确定因素;纵轴,表示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它们各有高低两个划分,并将平面坐标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表示渐进型、变革型、突破型和开拓型四种分布式创新类型,如图2。
图2 企业分布式创新分类
区间Ⅰ,渐进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不确定因素和技术不确定因素都比较低,表示在可预见期限内市场需求稳定,消费者或客户对企业现有产品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断增强,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同时,企业依照现有技术轨迹,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因此,企业分布式创新主要是跟踪全球市场变化,设计新的花色品种,并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这个阶段适合采用渐进性创新模式,提高现有生产能力和技能,也能稳定企业、顾客和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技术和知识创造角度分析,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沿着原来的技术轨迹,不断积累知识,表现出渐进创新的特点。这时,参与分布式创新的各个主体,根据自己的长期利润和发展目标,重点是对企业进行综合管理。
区间Ⅱ,变革型。此时,市场不确定因素低,而技术不确定因素高。该区间表示产品市场前景和区间Ⅰ类似,但企业分布式创新的部分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采用市场上提供的新颖技术,甚至是技术机理完全不同的替代技术,比如企业实施ERP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为此企业将要对重点生产流程实施流程再造。
区间Ⅲ,突破型。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生存环境不确定性极高。Hendersom & Clark(1990)把突破性定义为满足两个条件: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核心部件之间连接的重大改变。市场不确定性高表示满足未来市场需求产品还未定型,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产品还没完全明朗。同时,企业以往采用的生产技术正面临着挑战。在企业所在的关键技术领域或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内,新的技术突破即将或正在出现,企业面临采用全新技术替代过时技术的选择。突破性创新是可以导致整个工业技术变革的一类创新。这类创新并不是经常出现,也很难准确预料它出现的时间。
Ⅳ区间,开拓型。此时,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高,技术不确定性因素低。在技术方面,分布式创新企业基本依靠现有生产条件,但市场或客户对产品需要变化很大。因此,企业应主动联合起来,集思广益,迅速捕获商机,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或服务,努力满足市场需求。
一般来讲,企业分布式创新在区间Ⅰ至区间Ⅳ之间移动。随内外环境的变化,它不可能在某个区间一直停留。采用创新环境划分标准,只能有限地说明分布式创新特点,不可能体现分布式创新的全貌。因此,还可以依据其他标准,如技术、组织、产品生命周期、技术获取方式、研发全球化程度等标准,对企业分布式创新进行分类。比如,按照产品生产周期标准,分为投入期分布式创新和增长期分布式创新网络;按照技术获取方式,分为自主创新企业分布式创新、模仿创新企业分布式创新等;按照企业分布式创新过程中研发全球化程度,划分为本国集中研究开发的企业分布式创新,多国集中研究开发的企业分布式创新,多国分散研究开发的企业分布式创新,多国网络化研究开发的企业分布式创新和多国网络集成研究开发的企业分布式创新。这里不再做具体的展开。
总部在深圳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与运营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布式创新活动,华为在全球建立了一百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1.华为国内子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
在国内,华为主要研发中心在上海,同时布局了深圳、北京、南京等多个研发中心,如图3所示:
图3 华为国内拥有研发中心的子公司分布
2.华为海外子公司研发中心分布
华为在国外设立多家研究机构,分别位于美国硅谷和达拉斯、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贝辛斯托克、印度班加罗尔、泰国曼谷等。
华为的市场分支机构、合资公司以及研发机构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各自的优势实行了明确分工,实现了知识、信息及各类资源共享。
3.华为与竞争对手及供应商的合作分布
在分布式创新活动中,华为的合作伙伴不仅有供应商,也有竞争对手。例如,为了尽快推出GSM设备,华为与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ltera、Qualcomm、Infineon和 Microsoft建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至2005年6月,华为共成立了10所联合研发实验室。另外,从1997年起,IBM、Towers Perrin、The Hay Group、Pricewaterhouse Coppers和 Fraunhofer- Gesellschaft等公司,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为华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多年来,华为与世界各地供应商建立了良好业务关系。例如,2005年华为与沃达丰签订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加入了沃达丰全球供应链,并成为优选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与Telefónic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拓拉美地区市场。华为与全球供应商的类似合作不胜枚举。
4.华为的产学研合作
华为还与国内著名高校进行广泛合作,如北大、清华、东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邮电学院、西南邮电学院、西安交大、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而且,华为在国内的具有研发中心的子公司分别与所在地区的大学进行合作研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人才、技术、资源。
综上所述,华为在海内外从事分布式创新活动,组成了典型的分布式创新网络。
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自身研究,对企业分布式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进行了初步阐述,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动力、组织、运行机制、效应等将是今后的研究内容。
注释:
①Kelly Chris. 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fit with current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 [J]. PUBP6803- Technology, Regions, and Policy, 2006,(2):1-13.
②Jeppesen L B, Molin M J. Customers as co-developers: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outside the firm[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3,(3):363-383.
③钟书华. 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1):178-184.
④Tidd J, Bessant J, Pavitt K. 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sational Change[M].Wiley, Chichester,1997.
⑤Bruce S Tether. Who co-operates for innovation, and why: An empirical analysis Research Policy[J].2002,31(6):947-967.
⑥Karlgaard, Rich.Life 2.0[M].New York:Crown Business, 2004:113-115.
⑦Kogut, Bruse,Anca Metiu.Open~ Source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ed innovation.[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 licy, 2001,(17):248-264.
⑧Sawhney Mohanbi, Prandeli Emauel. Communities of creation: management distributed innovation turbulent market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2): 24-49.
⑨Coombs R, Metcalfe J S.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o-ordinat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In Foss, N. and Mahnke, V. (eds.), Competence,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09-231.
⑩Coomb R, Metcalfe S.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o-ordinat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Foss, N. J. and Mahnke, V. Competence, 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2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