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面预掘卸压硐室防冲击矿压数值模拟研究

2011-01-19 22:04安泰龙安百富
中国矿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矿压综放锚杆

周 楠,张 寅,安泰龙,安百富

(1.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008;3.千秋煤矿,河南 义马 472300;4.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为保证煤炭的高产稳产,对于深部矿井的开采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采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随之产生的冲击矿压灾害也愈为严重。

目前,针对冲击矿压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发生机理[1-3]、预测[4-7]和防治三个方面。在冲击矿压的防治方面,卸压爆破[8-10]和煤岩体注水[11-12]是大多数具有冲击矿压现象矿井所采用的防冲办法。实践证明,在高应力区域通过爆破和注水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小压力,降低危险区域的冲击倾向。也有学者[13]通过开掘卸压巷的方法,将围岩的高应力区域向深部转移,使巷道浅部围岩处于应力降低区,从而起到减小工作面冲击矿压的危险性。

笔者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针对某矿井21141综放面运输巷所发生的冲击矿压现象,模拟了在巷道两侧实施预掘卸压硐室防冲击方案后,巷道围岩应力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实施此方案的卸压效果,为矿井冲击矿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矿井地质条件

21141综放工作面设计面长为130m,推进长度为1296m,工作面北侧为已开采的21121综放工作面和21101综采工作面,南侧有已开采的21181综放工作面和正在开采的21201综放工作面,西为采区边界,东侧与21区轨道运输巷、皮带下山和21区进风下山煤柱相邻,其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1141综放工作面布置情况

21141工作面开采2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20m,平均埋深655m,煤层顶板厚度为19.8~31.2m泥岩。由于矿井开采深度较大、冲击倾向性较强,目前已发生五次较为严重的冲击矿压现象,最后一次发生在21141综放面运输巷,造成巷道底板最大鼓起1.2m,U型钢架压缩0.7~1.7m。

2 预掘卸压硐室布置及支护方案设计

针对21141工作面运输巷发生了冲击矿压现象,提出在其运输巷内布置卸压硐室,从而达到降低集中应力,缓解冲击矿压的目的。

2.1 预掘卸压硐室布置方案设计

卸压硐室位于运输巷两侧,其布置方式为“品”字型,同侧卸压硐室间距40m,异侧卸压硐室间距为20m,运输巷工作面侧硐室深度为5.5m,煤壁侧硐室深4.5m,如图2(a)所示。卸压硐室断面形状为梯形,其尺寸为顶部宽为3.0m,底部宽为4.0m,高2.6mm,如图2(b)所示。

2.2 运输巷及预掘卸压硐室支护方案设计

21141综放工作面运输巷采用锚网与U型钢联合支护:U型钢支架为4863型,棚距600mm;锚杆采用Φ22mm×2500mm螺纹钢,间排距为600mm×600mm,采用K2390型树脂药卷端头锚固,金属菱形网护顶帮。顶锚杆随半圆面,帮锚杆垂直巷表面。

卸压硐室顶板采用锚杆加锚索支护,锚杆采用规格为Φ22mm×2500mm的全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800mm×800mm;锚索规格为Φ15.24mm×8000mm,间排距1500mm×1500mm。卸压硐室两帮采用全螺纹钢锚杆和木锚杆支护,一帮采用Φ22mm×2500mm的全螺纹钢锚杆支护,间排距为800mm×800mm。另一帮支护采用Φ40mm×2000mm的木锚杆支护,间排距为800mm×800mm。

图2 卸压硐室布置方案

3 预掘卸压硐室数值模型建立

依据现场预掘卸压硐室的布置情况,采用Ansys数值计算软件建立模型,分析该方案的卸压效果。

3.1 模拟方案设计

21141综放面为孤岛工作面,邻近工作面的开采,势必会引起围岩应力的重新分布,导致21141综放工作面应力场分布产生变化。所以,在模拟开掘卸压硐室前,必须对孤岛面受邻近工作面开采影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如下模拟方案:

①建立平面模型Ⅰ,分析邻近21101、21121和21181综放工作面的开采,引起21141综放工作面的应力重新分布情况;②建立三维模型Ⅱ,分析掘卸压硐室前,21141综放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应力分布规律;③在模型Ⅱ中开挖卸压硐室,分析卸压硐室布置引起的运输巷围岩应力分布,与未掘硐室时相比较得出卸压效果的分析。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取21141孤岛面,及北侧的21121综放面、21101综采面,南侧的21181综放面和21201综放面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平面应变模型Ⅰ,模拟21141综放面受邻近工作面开采后的应力分布情况。模型Ⅰ截取位置为21141工作面运输巷当前掘进位置,模型尺寸为1000m×140m,底部为竖直方向约束,左右两侧为水平约束,顶部施加均布载荷,其均布力p=γ·h,其中γ为覆岩的平均容重,h为覆岩厚度,在其左右各留100m宽的边界煤柱。

选取21141综放面运输巷及两侧的卸压硐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立体模型Ⅱ。模型Ⅱ尺寸为50m×50m×20m。考虑到模型的计算量和精度,采用映射网格的划分方式对网格进行优化。模型左右面为水平力约束,约束力大小由模型Ⅰ得出,前后面为对称边界,下表面为垂直方向的位移约束,上表面为均布载荷。巷道和硐室的支护条件,通过在其内部加一混凝土层来实现,支护强度由混凝土层的厚度来区别,模型参数的选取见表1。

表1 模型岩性参数对照表

4 孤岛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由模型Ⅰ分析得出21141综放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其中,σx、σy分别表示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d表示距孤岛北侧边界的距离。

图3 21141综放工作面巷道底板处应力变化曲线

由图3可知,孤岛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的变化规律相同,均呈“波浪”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侧的21121和21181综放面的开采,导致了孤岛部分的应力升高,随着离已采工作面距离增大,应力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孤岛面中部应力降至最低。但由于北侧的两个工作面均已开采,而南侧只有一个面已采,因此北侧所形成的应力集中现象更为明显,表现为其应力峰值较大。

孤岛范围内水平应力的变化趋势很明显,在运输巷位置(d=150m)水平应力为原岩应力的2.1倍,最大值达到4.3倍,发生在距北侧采空区65m,如图3(a)所示;垂直应力明显增大,最大值为原应力的2.7倍,距北侧采空区45m,21141工作面运输巷位置处垂直应力降为原岩应力值15MPa,如图3(b)所示。

5 预掘卸压硐室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将模型Ⅰ的应力计算结果作为模型Ⅱ水平应力边界,通过三维模型Ⅱ模拟分析21141综放面掘卸压硐室前后的围岩应力分布情况。由于冲击矿压的主要表现为底鼓,因此研究重点为巷道底板,从倾向和走向两方面进行分析。定义沿倾向距巷道左帮的距离为d1,巷道中央沿走向距卸压硐室距离为d2,等效应力为σeqv,应力降幅为η。

沿工作面倾向,开挖卸压硐室使巷道右侧底板的应力进行了一定的释放,导致应力值有所降低;掘卸压硐室后运输巷应力集中区域向右移动4.3m,应力最大位置发生在卸压硐室底板距右侧边缘0.4m处,最大应力值18.1MPa,见图4(a)。对卸压前后的应力值进行比较,可知掘卸压硐室具有明显的卸压效果,可使整个运输巷底板应力值均有所降低,应力降低最大位置在运输巷右帮处,降低幅度为59.6%,见图4(b)。

沿工作面走向,掘卸压硐室后巷道底板应力有一定的降低,但降幅不太明显,应力降幅最大位置在模型两端,应力降至11.61MPa,降幅为10.45%;应力降幅最小位置在模型中间,距卸压硐室3m处,应力降至12.86MPa,降幅为0.33%,见图5。

图4 掘卸压硐室前后沿倾向应力变化比较

图5 掘卸压硐室前后沿走向应力变化比较

6 结 论

针某矿井冲击运输巷的冲击矿压现象,提出预掘卸压硐室防冲击矿压方案,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防冲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邻近的21101、21121和21181综放工作面的开采,导致了21141综放工作面运输巷水平应力为原岩应力的2.1倍,垂直应力没有明显变化。

(2)21141工作面运输巷掘卸压硐室后,沿工作面倾向巷道底板应力集中区域向右移动4.3m,应力降低最大位置在运输巷右帮处,降幅度为59.6%;沿工作面走向,掘卸压硐室后巷道底板应力降幅最大为10.45%。此方案卸压效果明显,可为今后冲击矿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牛宝林,邸建友,唐绍琴. 底板冲击矿压发生机理与防治[J]. 煤矿开采,1999(1):20-23.

[2] 陆菜平,窦林名,吴兴荣. 冲击矿压诱因—能量积聚与耗散的自组织临界性[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6):841-843.

[3] 杨勇,潘一山,李国臻. 便携式电磁辐射仪监测冲击矿压危险区域研究[J]. 煤矿开采,2007,12(2):62-64.

[4] 邹喜正,窦林名,徐方军. 分维在电磁幅射技术预测冲击矿压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452-455.

[5] 陈国祥,窦林名,曹安业,等. 电磁辐射法评定冲击矿压危险等级及应用[J]. 煤炭学报,2008,33(8):866-870.

[6] 窦林名,何学秋,王恩元. 冲击矿压预测的电磁辐射技术及应用[J]. 煤炭学报,2004,29(4):396-399.

[7] 于永春,张修峰. 冲击矿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新技术[J]. 煤矿开采,2008,13(4):85-88.

[8] 贾永军. 东滩矿冲击矿声的成因与防治探讨[J]. 煤矿开采,2002,7(2):52-54.

[9] 吴兴荣,郭海泉,黄修典,等. 坚硬顶板冲击矿压的预测与防治[J].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4):211-214.

[10] 付永水. 千秋矿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2004,32(6):18-20.

[11] 侯玮,姜福兴,霍海鹰. 深部煤层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J]. 煤炭工程,2008(8):63-64.

[12] 徐林,姜长根. 用煤体注水法防治软岩矿井冲击矿压[J]. 煤矿安全,1999,4(4):31-32.

[13] 张小涛,窦林名. 冲击矿压工作面卸压巷卸压法探讨[J]. 煤炭科学技术,2005,33(10):72-74.

猜你喜欢
矿压综放锚杆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研究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煤矿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综放工作面残余空间充填技术研究与应用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膏体充填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建筑施工中的锚杆静压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