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桂芳(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其范围具体包括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安徽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4个省辖市,山东的菏泽、聊城2个省辖市,河北的邯郸、邢台2个省辖市,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3个省辖市,共29个省辖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有1.6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7%。尽管该区是人力资源大区,人力资本存量丰富,但由于人力资本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使该区一直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低洼地带。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资,把人力资源优势、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才能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促使美国农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的能力、知识技术、健康水平等人力资本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结论:要发展经济,必须先开发人力资源。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认为,在新经济环境中,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机器、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大。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人力资本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知识和智力的作用,或者说是人力与科技的作用。教育素质、健康素质影响人力资本的质量已成学界共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重视人力资本的精神素质,因为精神素质包括情绪、心态、志向、兴趣、觉悟、责任心、使命感等心理与道德因素,直接决定人的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潜在的人力资本能否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取决于人力资本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自觉度与努力程度。人力资本主体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与认识能力,明确并确定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树立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自觉地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钻研科学技术,革新工艺,提高技能和劳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做出最大的贡献。因此,人力资本质量高低与教育、健康与精神状态有关,这三个方面的素质越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也越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
现代社会,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本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它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成长的内在联系越发密切,而且区域人力资本变动的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经济的发展将不再依靠大规模的物质资本,人们将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入。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就在于这些地区通过国内外大量的物质资本投资、技术投入和人才政策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成了人力资本高地。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实现快速发展与崛起,也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各级各类教育投资不断增长,培养的大学生人数、职业技术人才数逐年增加;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以上,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跃居全国第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实现了重大突破,2009年两位中青年学者当选两院院士。2009年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比2004年增长77%。引才引智也取得了新突破,5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12人入选省“百人计划”,2004年以来共实施国外人才引进项目两千余项、引进国外专家3万人次。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量高质低
中原经济区1.6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7%,人力资本存量丰富,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区,但是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就教育方面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不断发展,200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25.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8%,实现了大众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众所周知,早在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21%,实现了大众化,2008年超过了23%。2008年河南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111人,远远低于全国每万人143人的水平。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至2009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2008年,全国每万人中高校学生在校生数就由2000年的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8人,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七千万人,即全国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了5 300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而河南省每10万人中仅有3 85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仅有10 44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仅有43 25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人口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河南省以外的中原经济区其他市县,情况甚至不如河南。
2.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因闲置而外流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要使它发挥作用需要平台,需要条件。它需要与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等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管理、生产与服务的作用,才能实现价值增值。如果没有其他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就会因闲置而浪费甚至外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外商投资最多的地区,是最吸引人力资本的地区,吸引了其他城市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大量中原经济区的人力资源。 如长三角的苏州依靠引进外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凝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与人才。 而长期以来中原经济区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缺乏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与舞台,当地大量的高级人才、知识分子、农村中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地方外流,出现“孔雀东南飞”、“麻雀东南飞”的壮观景象。这就是为什么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一直非常丰富,但由于引进外资、自主投资等方面比较滞后,因而经济一直比较落后的原因。
3.人力资本存在结构性问题
《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于“一极、两带、两翼”。“一极”指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开封等7个省辖市为支撑,构建大中小城市相协调的城镇体系;“两带”指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前者定位于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后者则是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两翼”指京广线以西地区和以东地区,前者的定位是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后者则是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中原经济区的粮食生产作用不可替代。因此,中原经济区需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根据以上要求,中原经济区应该具备以下类型的人力资本。首先是高级人才包括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其次需要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本。中原经济区要承担起东部产业转移、甚至国际产业转移的重任,需要大量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最后需要现代农业人力资本。随着人口增长,耕地缩减,粮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河南要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就需要大量的现代农业人力资本。
但是,中原经济区现有人力资本结构不能满足以上要求。首先,高层次人才不足。就高级人才而言,尽管河南省启动各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但河南高层次人才总量还显得严重不足,高端人才与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为6.17%②,处于全国较落后水平。其次,技能型人才短缺。就技能型人才而言,以河南为主的中原经济区,以前每年培养的技工人员都输送到了发达地区,本地区具有技师等级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6%③。第三,人力资本结构性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由于专业方向与经济发展要求不一致,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本不能得到利用而浪费。中原经济区一方面存在高学历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存在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即失业,不得不进行二次投资,甚至为了工作加入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队伍。最后,尽管河南在良种培育、粮食稳产丰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粮食深加工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农村人力资本的欠缺,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力资本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党、政、群及事业等部门的人才占人力资本总量的70%,而工商企业只占30%左右。总体上,农业的增长主要靠耕地增长,而不是靠农民的能力增长④,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4.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缺乏创新活力,竞争力不强
中原经济区经济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就在于科技人力资本软实力“塌陷”,即研发创新能力对支柱产业的支撑效率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拉大。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仅为东部的1/3、西部的1/2,东部、西部创新的经济效益分别是中部的3.25倍和 2.4倍。2005年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开展科技项目数(727项)、专利申请数(83件)均低于全国水平(818项和127件),不仅不及东部(850项和193件),甚至有的指标低于西部(899项和102件)。平均拥有的专利发明数(88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92件)的46%和东部地区(254件)的35%⑤。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人力资本竞争力在中部又明显落后(见表1)。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实现崛起,关键在于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以改善,将使中原经济区陷入科技创新能力塌陷与经济塌陷的恶性循环中。
表1 2007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72-173.
5.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低
人力资本由于产出弹性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仍然是物质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
当前物质资本仍然是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河南省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河南省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为0.753,而劳动力投入产出的弹性为0.011,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41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这表明河南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不够,人力资本缺乏活力,人力资本主体的劳动积极性与劳动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如果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增大,中原经济区就会快速发展。
1.加大教育投入,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
中原经济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任何一个经济区无法比拟的,河南要缩小与沿海省份的差距,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化优势为强势、胜势, 给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的支撑。为此,必须加大各类教育投入,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改善人力资本结构。首先,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中原经济区技工型、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比例,为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本。要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城乡免费把众多的人力资源培养成技能型人力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订单培养,也可以厂办培训、厂校联姻,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教育周期。其次,培养现代农业工人,为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生产提供农业人力资本。随着“三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由分田种植必然走向联合机械耕种,培养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实际操作农业机械技术的“新型农民”或农业工人成为客观要求。第三,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型人才的重任高校责无旁贷。中原经济区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与其人口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需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加强实践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第四,继续强化优势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在装备制造业及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产业化、生物疫苗、物联网、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方面,中原经济区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应继续加大对这些优势新兴产业的投入,对拥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扩张能力的公司大力扶持,选派有潜力的领军人才继续深造,使这些优势产业达到国际水平。
2.多举措引进高层次人力资本
首先,要充分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制定优惠的引资政策,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形成资本集聚,一方面为现有人力资本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避免人力资本外流,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核心技术的引进,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其次,大力引进高端人力资本。在人才问题上我们主要立足自己培养,但培养人才周期长、投资大、投入产出的不确定因素多,短期内高端人力资本的培养不能及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也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如积极引进我们准备在“十二五”期间突破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工艺装备、深井及海洋石油钻机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3.用精神激励提升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
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产出率低于物质资本以及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力资本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存在的问题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的精神追求不到位,人力资本没有把创新、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而没有挖掘自身的潜力。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从人力资本的思想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在人才培养中加大素质教育力度。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进行省情与区情教育,增强人力资本的区域责任心与使命感,使他们正确认识省情、区情,正视与理解中原经济区与河南省的具体困难,想河南所想,急河南所急,鼓励他们把个人的追求、荣辱与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结合起来。其次,进行道德教育。把人力资本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自觉性与努力程度作为人力资本道德评价的标准。第三,改善人力资本的精神生活环境,提振人力资本的精神状态。人力资本的生活、工作环境不理想,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精神需求是人的高级需求,包括娱乐需要、情感需要、诚信需要、尊重需要等。因此,在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只有改善人力资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力资本各种精神需要才能使他们的压力得以释放,才能提振人力资本精神状态、激发人力资本的活力。
4.真正落实各项制度与政策
首先要全面落实各种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落实并创新各项民生政策。在落实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教育等政策的同时进行创新,使惠民力度走在全国前列,使各级各类人力资本在为中原经济区做贡献的同时,充分享受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成果,以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成员感到自豪。第三,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提升工资水平。如果中原经济区的工资水平一直排在全国末位,即使能引进人才,也难以提升本地人力资本的精神活力与阻止本地人才外流。
注释:
①李钧德.中部崛起要警惕人才洼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03-15.
②③刘芳,杨华.实现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2007,(1):134-135.
④李小建,周雄飞,乔家君,王丽,等.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6):643-653.
⑤李燕萍,施丹.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软实力“塌陷”现象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640-644.
⑥马茜.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⑦刘文,田利珍.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