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享的大学专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走出去”,就是要主动将校内的大师和经典推荐给普通大众,实现“分享智慧”;“引进来”,就是要博采众长,将大师和经典引入共享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实现“智慧的汇聚”。
2011年4月8日,是西安交通大学的115周年校庆,同时,这一天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正式“面市”的日子。这个公开课平台,全面面向校内外大众,是一个众享平台。公开课的视频资源主要分为精品课程和学术讲座两大部分。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平台的访问量已达 316万余人次,录制发布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学校创源论坛、学而讲坛、曲江论坛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讲座2000场,共有1464位教师在该平台上发布了2500多小时的视频课程和讲座,内容涉及法学、理学、教育学、医学、工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8大学科,课程30余门。这一切在国内迅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郑南宁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 low)。1952年生于江苏南京,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博士学位。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中国代表。长期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中国教育网络》: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工程之一,高校应如何充分利用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郑南宁: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逐步成为各个高校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地”。时逢“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高等教育“985”工程建设已步入三期,各高校陆续建成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在“高校服务于学生”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另一个方面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服务社会,教化公民”这一功能上。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更应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得高校有条件、有平台将高校优质、先进的理念、思想向社会传播,从而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达到提升整体民族素质的目的。
《中国教育网络》:如何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多年始终来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大学应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己任,努力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从2006年起,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设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暨“中国学术会议在线西北工作站”带来的政策优势,以点带面,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吸引西北地区的特色资源。2009年,学校就有了建设网络公开课程的设想,经过两年的积累,201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和新机制。”西安交通大学以此为契机,教务处、信息中心等多部门会同协作,从学术资源平台积累的视频中及时挖掘、整合出特色、优质资源,于今年4月8日115周年校庆之际,推出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目前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学术讲座的内容涉及8大学科门类。公开课程发布以来,在校园中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我校的公开课程建设都进行了详实的报道。学校不少老师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比如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冯博琴教授,就主动提供并要求发布自己讲授的精品课程《计算机编译原理》,共计56讲视频,机械学院的陈花玲教授也主动要求对其讲授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进行拍摄。目前,逐步在校内形成了公开课程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中国教育网络》 :我们注意到,以欧美高校为主的开放课程传播俨然成了当下的热点,分门别类的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都开放在各校的官网上。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郑南宁:2010年11月1日,国内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国外名校开放课程视频专栏,继而掀起了一场国内网民学习国外名校网络开放课程的热潮。对此,学校非常重视,对国外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据统计,目前共有68所国外知名高校建设了网络公开课程,其中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主,南美洲和非洲国家也有少量课程公开。有58%的大学生收看过国外网络公开课程。
毋庸置疑,国外的网络公开课程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比方说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为新生上的法律课《Justice-论正义》,去年我在网上认真看了这门课。这位教授并不是用说教的形式来给学生传输所谓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他使用一种启发式的方式,以一个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他们的这种讲课方式以及学生如醉如怡的听课情景,在我们的大学里是很少见到的。我是理工领域的教师,同样被他授课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表达的形式深深打动,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授也能这样为学生们授课,这是一种学生喜爱的风范。另外,斯坦福大学开放课程《Int roduction to Robotics》,并没有按照教学所用的参考书《机器人学》来简单地讲机器人视觉中视频分割是怎么来做的,而是引用了2000年机器人自动化国际会议上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个机器人侦察队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这让我们体会到上好一门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网络公开课的出现将对目前中国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我不只在一个场合里说过,现在大学里不缺想做科研的教师,却缺少能上好课的教师。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一本教科书,做一份PPT,给学生按照教科书来把PPT做好,像拉洋片一样的,上完一堂课,学生把PPT拷回去再来学习,不是这样。它的的确确要融汇知识,要把前人的智慧、把现在正在进行的与这门课相关的知识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的一种激情和冲动,让学生听完这堂课后,豁然开朗。这才是教学的本身目的。
《中国教育网络》 :开放资源与课程对我国高校现行的教育方法、模式提出了哪些要求?
郑南宁:网络公开课的出现,让那些‘离开乏味课堂’的大学生们新奇地发现,在网络世界还有一个学习的新天地。大家既可领略国际大师的风貌,也可以看到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精益求精。这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能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的享受。将大学生的“逃课”变成“淘课”。当然,这也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和动力,这将督促我们的教师在以后的所授课程设计方面,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不仅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任务,还要学会做学生人格培养的引导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成长,不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思考的乐趣,更要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辨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教育网络》:我国大多数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上还缺乏经验,并且高校目前的各方面条件也有限,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教育将更加开放。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建设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郑南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培养数以千万计、全面发展、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人才。只有中国的价值观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认可,中国的大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要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走向世界。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理所应当要承担责任。网络仅仅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往深讲,它还依赖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将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好知识产权、课程资源整合等核心问题,同时还要打造一支业务精干的人员保障队伍,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等等。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需要我们适时调整、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我们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自然就会发生推动教育改革的质变效应。
《中国教育网络》:在资源共享体系中,应如何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长期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郑南宁:建立一个良好且有效的共享机制,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目前国内大学的共享意识与欧美的一些大学相比还有差距。在多数社会公众面前,大学似乎遥不可及,是只为少数“精英分子”提供资源的象牙塔。部分老师也认为教学资源属于个人的知识产权,甚至不允许学生下载课件,更不用说把课程免费放在网络上了。要彻底改变这一观念,需要高校的不断努力。大学要将人才培养放到根本位置上,要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这一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教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在中国一大批高水平大学里,绝大多数的教师,他们倾心教学、热爱学生,又对科学研究充满着追求。
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建立校、院两级的学术资源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合作协议等明确校、院、教师个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为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对外,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走出去”,就是要主动将校内的大师和经典推荐给普通大众,实现“分享智慧”;“引进来”,就是要博采众长,将大师和经典引入共享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实现“智慧的汇聚”。
《中国教育网络》:以网络视频公开课,学术在线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共享和开放平台,将会打破传统大学的高墙,向其他院校和社会传播知识。这同样也会改变现有的老师考评体系。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准备?
郑南宁:大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既然面向社会公众实现共享,就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对其考核的权利也应当交给社会公众,而最直观的考核指标就是公众的点击和评价。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评估的一种指标,一旦采用所谓“量化”的评估,事物往往会走向本来目标的反面。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中通过技术手段引入了点击量排行榜,并实现了与校园BBS、微博等新媒体的对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用简洁、直观的数据反映社会公众的偏好,进而指导共享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