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
古典诗词中的古入声字辨识问题
丁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声律的美感,但是现在的读者用普通话读古诗词会发现很多不押韵或节奏不和谐的情况,造成了对古诗词声律美感的破坏。这是由于语音的变迁,声韵调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部的分合和入声的消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普通话入声消失这一现象谈谈古典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辨识古入声字的简单方法。
古典诗词;古入声字;辨识
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盖无韵即不成其为诗。尔后语言发生变化,古音渐失,所以我们今天诵读《诗经》等古诗,于押韵之处,总觉得扞格不入,这就是因为《诗经》时代,属上古音的范畴,无法以今音求其谐韵。至于唐诗宋词,当时所使用的语音,乃属中古音的范畴,所以现在的读者只有注意到中古读音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才能领略其韵味,也才能解决其中的押韵和平仄的问题。有无入声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是由古汉语声调系统发展而来的。史存直先生说:“若就调类系统来说,从周秦到现在,汉语的调类系统一共只有三项比较重大的变化:⑴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依声母的清浊各分化为阴阳两类;⑵阳上与阳去相混;⑶入声的消失。”[1]就平仄来看,中古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为平,上去入都归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阴阳为平,上去归仄。相较而言,“平分阴阳”和“上去相混”都不会影响到对近体诗平仄的判断,唯有入声的消失会影响平仄的判断。入声属仄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入声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归并到了阴阳上去四声之中,它的分派规律是“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清声母字各调分”[2](图1)。据统计,古入声字一半左右归去声,约1/3归阳平,约1/6归阴平和上声。所以,能够辨别近体诗中出现的古入声字(尤其是归入阴平和阳平类的古入声字),是解决近体诗鉴赏时的平仄问题的关键。
图1 入派四声
近体诗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诗的第二、四、六字固然要求严格,即便是第一、三、五字也不是随便运用的,比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三”的位置只能用平,因为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发生孤平的例子;再如在“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里,“五”的位置只能用仄声字,否则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这是所谓的“三平调”,在近体诗中也是要避免的毛病。可见,平仄在近体诗中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如果读者不能准确辨识古入声字,就会误断近体诗出格。例如: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仄起平收式的七言律诗,其中首联两句的节奏点上各有一个入声字,出句第二个字“急”和对句第四个字“白”,这两个位置上平仄不能违反,都必须用仄声。但“急”和“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都读阳平调,如果把这两个字误判为平声,就出格了。另外,这首诗颈联的对句第五个字“独”是古入声字,属仄声,是合律的。如果误判为平声,就变成了“三平调”了。又如: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按照近体诗格律,无论首句入韵与否,绝句的第三句的末字都应该是仄声,而“识”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读阳平,属平声。但在中古音里,“识”字是入声字,属仄声,它是合律的。再如:
毛泽东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来判断的话,此诗颔联的出句连用了六个平声字,但事实上,“竹”和“滴”都是古入声字,属仄声,是完全合律的。
入声不仅表示一个短促下沉的音调,而且还带有特殊的塞音韵尾,即与-m,-n,-n g这三个鼻辅音韵尾相对应的入声韵尾-p,-t,-k。平水韵将入声分为17个韵部:一屋、二沃(烛)、三觉、四质(术栉)、五物(迄)、六月(没)、七曷(末)、八黠(鎋)、九屑(薛)、十药(铎)、十一陌(麦昔)、十二锡、十三职(德)、十四缉、十五合(盍)、十六叶(帖业)、十七洽(狎乏)。入声作为一个声调,它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归并到其它声调中,消失了,连特有的塞音韵尾也脱落了(图2)。但是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要体会诗词的押韵,就是要考察韵脚字的主要元音和韵尾是否相同。而古入声字的塞音韵尾丢失以后,有的变成了开韵尾,有的又加上了一个元音韵尾,无论是哪种变化,它们都不会再符合押韵的规则,也就出现了有些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押韵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懂得古入声字的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到古典诗词的特殊韵味。
图2 三个塞音韵尾消失
例如:
杜甫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霑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综上可以看出,入声的消失,对古典诗词鉴赏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掌握入声字的相关知识,对鉴赏古诗词非常重要。
对于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的人来说,想要辨清古入声字,难度很大,只能依靠韵书。对于一般的诗歌读者来说,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办法来辨识古入声字。
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方案出发来辨别古入声字的一般规律[2,3],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⑴不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声母(b、d、g、j、zh、z)中的阳平字,绝大多数来自古代入声。例如:b:白、薄;d:答、得;g:格、国;j:及、节;z h:直;z:泽、足。
⑵舌尖前音和舌尖中音声母(d、t、n、l、z、c、s) 拼合e韵母,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 e:德、得;t e:特;l e:乐;z e:泽;ce:侧;s e:色、塞。
⑶舌尖后音 (z h、c h、s h、r) 与韵母u 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zhuo:桌、捉;chuo:绰;shuo:说;ruo:若、弱。
⑷声母b、p、m、d、t、n、l跟韵母i e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bie:别;pie:撇;mie:灭;die:叠;tie:贴;n i e:捏;l i e:列。
⑸声母d、g、h、z与韵母e i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dei:得;gei:给;hei:黑;zei:贼。
⑹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fa:发;fo:佛。
⑺读üe韵母的字,绝大多数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yue:月;nüe:虐;lüe:略;jue:绝;que:缺、阙;xue:学、雪。
⑻凡-n、-n g鼻辅音韵尾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
⑼韵母为 i[η]、er、uai、uei的字都不是古入声字。
⑽韵母为 ai、ei、ao、iao、ou、iou的字不是古入声字。
帮助辨别入声字,还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类推。从“畐”“失”“合”“十”“易”“立”“力”“卜”“复”“白”“甲”“曷”“兑”“出”等得声的字多为入声字。如“合”,是收/p/的入声字,那么凡从“合”得声的“盒、答、鸽、塔”等字也都是入声字,而且大多也收/p/韵尾。又如“出”,是收/t/的入声字,那么凡从“出”得声的字,如“拙、茁、倔、掘”等也都是入声字,而且大多也收/t/韵尾。
对于那些自己的方言中还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入声痕迹的人来说,利用自己的方言发音来帮助辨别古入声字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除了西南地区以外,江淮方言区以南的地区大多保留有入声痕迹,还有北方话里的山西话也保存有入声。只是不同的方言里保存的程度不同,比如闽粤方言保存完整的三个塞音韵尾,而江淮方言里就只有一个喉塞音韵尾了,发音时以喉部紧张的方法阻断气流。当遇到古典诗词中的字不能判明它是否是入声字的时候,上述地区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试着读这个字,如果发现它有塞音韵尾或者以喉塞音结尾,那么它是古入声字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当然,这些规则中会存在一些交叉和遗漏的情况,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手段,要想准确地把握古入声字,还是要依据各种韵书。
[1]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沈祥源.文艺音韵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3]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1.
The Recognition of Ancient Entering-tone Character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DING Yun
(Taizhou Normal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re particular about striving for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rhythm scheme.But the readers at present time find that classical poems usually have rare or harmonious rhymes when they are read in the Mandarin,which causes the destroy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rhythm scheme of classical poems.The main reasons for that are the changes of pronunciations of some words,especially the separation or combination of rhyme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entering-tone.This paper discusses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m by analyzing the extinction of entering tone.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imple methods to identify ancient entering-tone characters.
classical poems;ancient entering-tone characters;recognition
H 028
A
1671-0142(2011)02-0013-03
丁韵(1979-),女,江苏兴化人,硕士,讲师,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