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500 江苏省姜堰二中 何拓程
也谈数学教学的“教化”与“训化”
——读《从两个“尴尬的100%谈起”》有感
225500 江苏省姜堰二中 何拓程
王秀彩老师在文[1]中从令人叫绝的“100%正确”和让人痛心的“100%错误”两个案例入手,提出了一个极有思考价值的观点:数学课堂要由“训化”走向“教化”.文章立意新颖,内涵深刻,读后受益颇丰.在认真品味作者精辟论述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现整理如下,与王老师商榷.
对于“教化”,文[1]认为:“教化即教育感化,这里既有知识的完善,又含人格的健全,还包括情感的体验等.”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值得我们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对于“训化”,文[1]指出:所谓“训化”,这里是指教师针对某种具体的题型,通过简单、机械、反复的训练,使学生的解题过程逐步达到程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问题清楚,思路清晰,过程规范,因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题的快速解答.
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到作者的观点:“教化”与“训化”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情境、操作、活动与交流中体验、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实现知识建构,能力生成,而后者强调的是训练,让学生在机械、反复的训练中熟悉方法,掌握技能.“教化”是素质教育的追求,“训化”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文[1]认为:“100% 正确”源于“100% 训化”,而“100%训化”催生“100%错误”,果真是这样吗?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把文[1]中案例1与案例2中的题目拿过来:
在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问题1是一类十分典型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求解难度不大,正如文[1]指出的那样,基本思路有两种:一是从条件出发,化切为弦,由tanα=2找出sinα和cosα之间的关系,代入变形为 tanα的表达式后,将 tanα=2整体代入,实现求值.应该说,这两种思路都很自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最常规的思路.比较这两种思路,对于本题型,显然是后一种思路更优,值得提倡.稍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一般的做法往往是先由学生思考、尝试、探索,得出两种解法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升华,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一过程,虽然有“训化”的成分,但主要运用的应该是“教化”的方式,学生的“100%正确”且“100%弦化切”,很大程度上是“教化”的结果,而不能完全归功于“训化”.而文[1]为了强调100%的正确来源于“训化”,作了一个不能让人信服的“实验”:让没有受过“训化”的高一学生也做同样的题目,有70%的学生没有用所谓需要“训化”才能掌握的方法——“化弦为切”.笔者认为这有点武断,因为高一学生和高三学生相比,无论是数学素养还是解题能力,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化弦为切”和“化切为弦”相比,虽然只是字面上的顺序不同,其实更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层次不同.本题用“化弦为切”比“化切为弦”更能体现“消元”的数学思想方法,70%的高一学生用“化切为弦”的方法,其实并不是因为用了比“化弦为切”“更一般的解法”,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学素养不如高三学生而已,与“训化”似乎沾不上边.
问题2是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经常碰到的问题,难度较大,求解的思路很多,解法也很灵活,学生求解时出现错误应该说是正常的,但出现“100%错误”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教师在讲解这一类问题时,无论是运用“教化”还是“训化”的方式,都应该让学生明确:求解这一类问题,必须从基本量入手,抓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an的关系来分析.有了这样的认识,总会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有那么多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计算;二是从结论出发,化弦为切,将这种变形,说明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很强.而作者断言这是“100%训化催生100%错误”是不是有失公允?即使是100%的学生全部用解法3(略)产生了100%的错误,也只能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潜在假设学生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忽视基本方法的掌握而追求快捷的性质解题所致.文[1]主观地认定“命题者只不过把就催生了100%的错误”,这样的结论本身就很牵强附会,而将其归咎于“训化”,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王老师依据两个案例,指出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弃“教化”而选“训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三种原因,并给出了数学课堂由“训化”走向“教化”的两条途径.这对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肯定和赞赏.笔者也对此作了反思,形成了以下一些观点.
目前,新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空间以及操作、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探索创新,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化”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尽管仍有部分老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摆错了“教化”与“训化”的位置,过分看重了“训化”的作用,但这毕竟是少数,并不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
首先,教育具有规训的性质.康德认为,规训是防止人由于动物性的驱使而偏离其规定:人性.教育的本意应是培养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内在德性.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是在尊重人的尊严、满足人性需求的基础上,自身获得自由和发展的手段.而“训化”的基本要义正是满足这些要求.为此,我们应理性看待“训化”,夸大、妖化“训化”的功能都是不科学的.
其次,教学训练一般是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顺利地、成功的完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教师设计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练习进行教学训练,对于巩固知识、发展知识和应用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全排斥“训化”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由于教学训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起到巩固知识、发展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适度的、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当然,这样的训练应该立足课堂,立足教材,更要发展教材,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挖掘其潜在力量,对“训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并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学训练呈现多种光彩.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跃性、深刻性、宽泛性,让学生在巩固训练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巨大幸福.一句话,在“训化”中融入“教化”.
教学效率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这里所说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这里所说的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因此,高效教学必须追求“教化”与“训化”和谐的统一.
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教化”为主体.因为,教学的真谛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用温情、尊重和理解去造就学生.另一方面,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又要强调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熟悉方法,掌握技能,进行严格的“训化”教育.“教化”的崇高性在于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热情、智慧、直觉甚至是技巧,让学生发自内心去理解“训化”,并在“训化”之上形成更高的价值追求.因此,“教化”与“训化”是可以和谐统一的,文[1]人为地将他们对立起来是值得商榷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教学渗透人性的关怀、人文的底蕴,在和谐、宽松、温情的氛围中健康地进行.
1 王秀彩.从两个“尴尬的100%谈起”.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7
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