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1-01-12 06:15丁永健侯铁珊
关键词:国有经济所有制比重

丁永健, 鄢 雯, 侯铁珊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丁永健, 鄢 雯, 侯铁珊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文章首先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制,然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对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滞后三期的负相关关系;但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二者相互之间的影响系数递减。实证结果为近年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提供了解释。

所有制结构;经济增长;面板VAR模型;国进民退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总体的趋势是“国退民进”,表现为国有工业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77.6%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20.69%,平均每年下降比重高达1.84%,相应的非国有工业经济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1]。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被认为是市场化的重要标志,而非国有经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也确实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近期一些行业和地区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现象,例如,亏损的山东钢铁厂收购了盈利性良好的日照钢铁厂;国内钢铁巨头宝钢顺利入主宁钢;山西煤炭市场经历着新一轮兼并重组,国有大型煤矿对一些小煤矿进行收编,根据规划,到2010年,国有大型煤炭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将达到山西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2]。

“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所有制结构问题的关注。纵观近年发生的“国进民退”现象,存在着较强的行业性和地区性。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规律。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现象,但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所有制结构变动对行业或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或者是关于经济波动与工业所有制之间的静态关系的研究。如田卫民、景维民对1978~2006年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考察,证明了工业总产值和非国有总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还验证了所有制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率变动的 Granger原因[3];路征采用了一个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研究地区经济增长与所有制结构之间的关系,且证明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所有制比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如果分时期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4];刘伟、李绍荣通过建立一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认为非国有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并指出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产业结构主要是影响经济的生产规模,而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影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5];张海燕、于珊采用1978年以来的数据,建立了工业总产值与非国有工业产值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认为二者之间已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估计了工业总产值及其国有和非国有成分之间的状态空间模型,发现二者之间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已经发生逆转[6];王红玲对工业所有制结构差异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与其所有制结构关系密切,且呈正相关关系[7]。

综上所述,已有的许多文献的研究都是采用静态的方法,而经济波动与工业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彼此不断发生作用的复杂过程。只研究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的影响,或者只研究工业所有制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都是片面的。因此,本文基于29个省份的数据,主要借助面板VAR方法研究经济波动与工业所有制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面板VAR方法能够分解出各个冲击对变量的影响,其综合了面板分析和VAR模型的优点,既能够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包括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也可以分析面对冲击时经济的动态反应,从而可以得到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影响因子,即只有一个变量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冲击反应,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的“纯粹”影响[8]。

二、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1.所有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所有制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自1978年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所占比重也逐步增加,从1978年的22.4%上升到2008年的79.31%,而与此同时,我国国有经济的比例却有所降低,如图1所示。

图1 国有、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实际 GDP增长率的变化(1978~2008年)

我国各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由图2可知,自1979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国有经济规模始终是小于中西部地区的,其中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图2 东中西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1979~2008年)

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本身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效率过低,其实这种情况在东、中、西部各地区均有体现,只是差异不同而已。刘小玄在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为基础上,对所有制变量和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影响企业效率的影响做了比较,发现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私营个体企业的效率最高,三资企业次之,股份企业和集体企业再次之,国有企业最低。另外,其对于等级制变量的效率比较发现,因较低隶属等级的非国有企业效率高于等级地位高的国有企业,结果导致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尽数丧失[9]。

第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也带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10]。如图3所示,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地区的各大省区率先进行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加快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且促使其成为推动各省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西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某些历史和政治因素,导致其非国有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且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故其经济发展远不如东部地区[11]。所有制变动既是市场化的表现,也是市场化的动力。

图3 东中西地区的经济增长(1979~2008年)

2.经济增长影响所有制结构的传导机制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旺盛。在面对同样的外部条件时,通常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要高于国有工业企业,因此,其发展也就优于国有企业[12]。

第二,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例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内陆地区转移过来的低廉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为非国有企业的生产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从而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3]。

第三,经济发达的地区,积累了较多的资本,从而有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影响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例如,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情况来影响所有制结构。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银行体系较为完善,金融体制集中度较低,金融机构类型较多,可以为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尤其是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这种宽松的融资环境对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极为重要[14]。

第四,从技术外溢方面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有可能积极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而国有企业在技术利用率上,不如非国有企业,因此,积极引进的其他地区先进技术和人才可以促进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从制度性因素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政策比较透明,对非国有企业的管制也比较宽松,从而有利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且可以使非国有企业更好地能发挥出其竞争力和创新力。

三、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面板VAR模型

1.模型和数据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来估计国内29个省份的工业所有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15][16],对应的每个省份i,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i=1,2,3,…,29,为截面标示;t为时间标示; j表示滞后的阶数;IOit表示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即用历年的国有企业工业产值比上工业总产值;GD Pit表示各地区经济波动,即用实际 GDP增长率表示;ε1,t和ε2,t分别表示所有制结构变动和经济波动的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以及考虑到重庆直辖市在1997年才成立,其统计资料不完全,因此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处理,另外西藏的数据也不完整,所以本文所包含的省份为除去重庆和西藏外的29个省区。再根据数据及资料的可得性,本文将时间跨度定为1978~2008年。所有数据均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各年各省份的数据整理所得。

本文选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具体而言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的11个省(市):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的8个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

2.对国有经济比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软件Stata10.0对各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得到其整体、组间和组内数据的均值、标准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整体数据是指IOit(共N T个),组间数据是指(每个个体在时间维度上的均值,共N个),组内数据是指IOit-(共N T个)。同时还统计了我国29个省份于1978、1998以及2008年的国有经济比重数据,且将它们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的国有经济比重是比较高的,平均值高达60.07%,其中最高值竟高至93.92%。同时,还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省份来说,其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值差别是很大的,最小的才27.70%,最高的却有82.73%;对于所有的省份来说,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幅度差异更大了,最小的只有20.98%,最高的甚至高达94.94%。

如表2所示,本文只给出了我国29个省份于1978、1998以及2008年的国有经济比重情况,可以看出,改革前各地区的国有工业经济比重差异不大,各省份的国有经济比重都在60%以上,占绝对主导地位。但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之后,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都呈现出下降情况,大部分已经降到50%以下,但是下降的幅度差异较大。

表1 对国有经济比重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 (单位:%)

(1)省份之间的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在1978年,我国各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整体偏高,大部分省份的国有经济比重集中在80%~90%,其中超过75%的省份有24个,比重最高的省份为甘肃,高达93.73%,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国有经济比重也均超过了90%,另外,国有经济比重最低的省份为江苏和浙江,分别为61.46%和61.34%,也均超过了50%。显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到1998年,即经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大部分省份的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其中,比重超过75%的省区只有10个,超过80%的省区也只剩4个,分别为贵州、甘肃、新疆和青海,而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份国有比重均已降到40%以下,国有工业经济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从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程度来看,下降幅度最大的3个省份为上海、天津和福建,下降幅度分别为47.42%、44.67%和43.16%;相反地,这阶段也有国有经济比重上升的省份,分别为贵州和青海,其上升幅度分别为2.68%和1.12%。由于各省份之间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各异,到1998年,比重高和比重低的省份间相差近60%,可见,省份之间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差异化态势已相当明显。

到2008年,除山西、黑龙江、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8个省外,大部分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均已降至50%以下,比重最低和最高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和甘肃,其比重分别为11.36%和78.80%,相差竟多于67%,从下降幅度来看,降幅最大的3个省份为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别下降了47.56%、36.81%和36.28%,与1998年的情况相比可知,部分非发达省份的非国有经济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一些落后省份的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地区之间的差异

从所划分的三个地区来看,改革前三者之间的国有经济比重差异不大,而到了1998年,东部省份的国有经济比重除北京和辽宁之外的省份都在60%以下,中部省份均在55%~80%,而西部省份则集中在70~85%,显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发展后,工业所有制结构存在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地区间呈现由东中西国有经济比重依次梯度递减、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特征;二是地区内部省份出现了所有制结构收敛现象,且收敛程度由东、中、西依次提高,东部内省份国有比重最高和最低差为36.04%,中部为22.89%、而西部为19.14%。

到2008年,地区间所有制结构呈现新的特征,首先是地区间的国有经济比重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内已有多个省份比重低于20%,而西部内大部分省份比重仍高达70%;其次是地区内国有经济比重收敛程度由东、中、西依次降低,东部内国有比重最高和最低差为36.35%,中部为40.63%,而西部为46.87%,表明了落后地区非国有工业经济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异化在增加。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结构差异化发展在省份间和地区间均有所体现,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国有比重越低,且所有制结构差异化发展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3.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本文对国有经济比重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变量分别进行了LLC单位根检验、Breitung单位根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 PP-Fisher检验。如下表3、4所示。

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比重是一阶单整的,而实际GDP增长率是趋势平稳的,故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表3 对国有经济比重的单位根检验

表4 对实际G DP增长率的单位根检验

4.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

利用Stata10.0对面板VAR模型进行估计,模型及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中的各估计系数可以看出,国有经济比重与实际GDP增长率两变量VAR(3)系统的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还是比较理想的,且两个变量的单位根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结构也稳定。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滞后几期,二者之间均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分别来说,对于国有经济比重,其滞后期对当期存在着正的作用,且随着其滞后期数越大,对其影响也随之降低,表现为系数绝对值的不断降低,而滞后期实际GDP增长率都对其存在着很明显的负相关作用,同样地,随着实际GDP增长率的滞后期数增大,对其影响也随着降低;对于实际 GDP增长率来说,国有经济比重滞后期值对其均存在着负相关作用,且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滞后期数的增大,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而滞后期实际GDP增长率对其存在着正向作用,这也是很显然的。

表5 面板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近年某些地区发生的“国进民退”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相关,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非国有工业企业首当其冲,而国有企业由于在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比重相对升高。不过,对这些地区来说,必须尽快对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做出应对,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扶持,才能避免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国有经济在增长的同时比重仍在降低,而非国有经济的数量和比重都在增加。其中,非国有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在很多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1)地区的工业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存在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经济增长越慢的现象;(2)二者之间存在着滞后三期的关系,且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可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发展环境颇好,而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欠佳,包括在市场准入或者投资领域上仍面临着诸多的限制,进而导致其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虽然有些产业,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让非国有企业经营,但是由于一些垄断经营的存在,非国有资本是很难进入的,加上一些产业虽早已对外资开放,但是对私营企业至今仍是紧闭大门,等等,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非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且快速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国有资本向战略性领域集中,同时打破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垄断。一方面,要积极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改革,加强其在基础设施、国防等公益性较强行业上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进而提高其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煤炭、石油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应扭转目前国有比重过高的局面,尽量打破国有垄断,让民营企业在这些行业发挥竞争力,从而提高行业运行效率。

第二,优化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投资环境,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首先,要健全法律制度,为非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要确保其在国民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已修改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故应拓宽投资领域,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进而扩大利用外资及提高其水平的机会,例如,将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向吸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项目。此外,要引导非国有工业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投资,提高抗风险能力[17]。

第三,加快产业跨地区转移,优化地区所有制结构。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较落后的地区,如鼓励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18],从而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进一步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1]王胜利.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30年变迁的解析[J].财经科学,2008,(6):1-8.

[2]李红兵.山西煤改五年轮回[J].财经,2010,(4):1-3.

[3]田卫民,景维民.基于经济增长的最有所有制结构安排——中国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8,(8):9-13.

[4]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区域经济理论,2008,(8):4-12.

[5]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1):3-9.

[6]张海燕,于珊.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所有制结构因素计量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4):225-229.

[7]王红玲.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差异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84-87.

[8]L EA Z,INESSA 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evidence from panel VAR[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46:190-210.

[9]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17-25.

[10]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J].经济研究, 2000,(7):16-23.

[11]冯阳,梁邦海,黄顺绪,等.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差异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55-59.

[12]沈坤荣.改革二十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1999,(2):86-94.

[13]郭克莎.所有制结构变动与工业增长质量[J].管理世界, 1998,(1):133-146.

[14]刘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外部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浙江金融,2009,(6):31-32

[1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建模:第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49-297.

[16]王群勇.Stata使用指南与应用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89-127.

[17]龚柏新.征信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08,(8):92-95.

[18]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The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VAR Model

DING Y ong-jian, Y AN Wen, HOU Tie-shan
(School of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It 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pplying panel 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based on the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since 1978.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different changes take place in all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ownership structure,and it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in the lagged three phases with economic growth;but with the increase in lag phases,their influence coefficient decreases.The empirical results can make explanations of the phenomenon of state-owned companies’expansion in recent years.

ownership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panel VAR model;state-owned companies’expansion

F062.9

A

1008-407X(2011)03-0027-07

2010-11-25;

2011-0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 Y00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0BJL0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UT10RW30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DUTHS 2007303)

丁永健(1977-),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鄢雯(1986-),女,安徽宣城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侯铁珊(1944-),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所有制比重
国有经济改革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经济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和经验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