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思考

2011-01-12 11:51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教育

黎 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的思考

黎 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装行业与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情况,对比国际服装教育,阐述了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应该走特色化、开放式、立体化的路线。首先要特色定位;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强调探究式教学、集群工作室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校企合作及结合民族及地域特点培养特色人才等。

服装设计;设计教育;特色定位;开放式;立体化教学

新形势下服装产业面临着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文化、服装科技含量及创新的竞争。我国纺织服装工业要从“中国制造”真正转变为“中国创造”,由大到强,必须全面提升中国品牌的综合竞争力。而目前中国服装产业整体而言,无论设计、人才还是品牌价值都与国际知名品牌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当今还是西方潮流占主导地位,中国服装产业缺少话语权。这一切对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全球化背景下服装设计教育必须要思考创新策略。

一、目前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服装业的发展,我国服装教育已经遍布各类院校,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办学的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教学与管理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发生了错位脱节。

(一)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

特色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国内的各类学校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设置上,出现了一哄而上,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非艺术类院校(综合院校、文理、理工科院校)办(或增设)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在国内已成为很普通又普遍的事情。各类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完全“标准化”,较少结合各自院校的学科背景,导致各类学校在服装设计的办学上特色极不鲜明。

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虽然做到了博士生、研究生、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分层,但是各类院校各自在培养定位方面没有针对人才类型定位,对各自培养人才未来的岗位针对性考虑较少。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和侧重点,均强调设计理论基础的培养,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各类人才没有各自的优势定位,就业时无所适从,也导致服装企业在人才选拔时缺乏方向性引导。

(二)封闭式、平面化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国内大多数服装设计教育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大班授课;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在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采用封闭式教学,向从未接触过国外市场及文化背景的学生灌输国际设计大师的时尚理念,对着国际品牌图片研究其设计风格,学生则模仿着一些流行概念画出一组创意性服装。整个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型”教学过程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乏与与企业和市场的立体联系。考核方式多参照理工科的考核方式,即采用论文质量和考试成绩衡量学生成绩高低。

对比而言,国外有工作室、理论课、讲座及企业实习等教学方式。例如法国时装设计院校与国际著名的时装品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维系着较为稳定的企业网络,每年为学生提供众多实习机会;每年均有本行业有名的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及设计项目,这些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了市场,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的错位脱节

服装设计作为艺术性专业,在国内高校一直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培养,美术基础成为衡量考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国内四年本科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约占50%多,课程设置上多倾向于理论性科目,重表现轻工艺,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市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联的较少,这也造成了人才的素质与产业的发展需求不匹配,毕业后较难快速地融入企业,去应对企业急需解决的设计问题。

而对比国外,课程设置更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动手能力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法国 ES MOD学校为例,其设计与制板专业,三年的专业课占总课时的80%,约为2280学时,其余的20%为素描、计算机应用、服装材料、市场营销、西洋服装史、时装流行分析、实习等课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素质全面的国内与业界一流的国家未来的创新服装设计师人才,其服装设计教育必须体现特色化、开放式、立体化的特点。

二、服装设计教育的特色化定位

(一)学科特色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 一流大学同时也是特色大学。各开办服装设计教育的高校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次, 在人才规格上要强调人才的独特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再次, 在学科建设上要结合各校自身的优势学科,来带动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特色发展, 以区别于其他高校。

(二)民族特色及地域特色

目前,中国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较多地借鉴了国外体系,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文化课程的比例较少。不可否认,从目前国家文化在整个服装领域所处的地位来看,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欧美文化,甚至日韩文化在服饰上也表现强劲。但是中华文化并非不堪一击,更非文化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服装领域的挖掘与开发不到位,或者只是简单继承而缺乏创新,再或是传播与推广的不当,使得本土文化在服装上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缺乏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未来服装设计教育要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并使其当代化地融入到设计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激烈竞争中立稳脚跟,开发的产品才能满足新生代的主力消费者需求。

另外,人才的培养较少考虑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地域性服装设计教学的思路,需要以当地服饰文化为依托,建立起相应的与地域性服装市场需求、地域性服装文化相吻合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教育只有认真、全面、客观地了解服装市场,将地域性特征和概念融人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形成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人才。

三、服装设计教育的开放式、立体化模式

(一)开放式、立体化教育教学理念

追求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办成特色性大学, 达到培养具有特色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树立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形成开放式、立体化教学理念——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式立体化教学理念

(二)建设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服装高等教育而言,我们的差距主要在于软件。教师是软件中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使服装教育保持长久的现代化。教师的总体素质反映在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服装是工业化的应用艺术,非常强调企业背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与企业的联系也非常少。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要强调实践经验培养,同时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否则很难赶上和超过欧美国家的服装教育。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按照创新服装设计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模块式的训练,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主要由工艺技术模块、设计创新模块、市场管理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组成。课程模块与学年分布如表1所示: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探究式”教学方法

设计的核心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整个设计领域中,创造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在激发想象力方面,国外的高校做出了很好的范本。以伦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代表的欧洲服装设计学校,是以鼓励学生自我创新为宗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对行业和专业有所突破。未来服装设计教学课堂应当采用提问、启发、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以探究式方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集群式工作室、项目驱动式教学

加强工作室集群式,教师咨询组按照“创意设计”、“结构工艺”、“市场管理”等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学和项目研究及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辅导,在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道德培养中起到言传身教作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注重过程,它有别于传统的过于注重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媒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诱导,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

表1 课程模块与学年分布

(3)校企联合“双轨制”培养

利用暑期或毕业实习机会,对公司运作实地体验和参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双轨制”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业适应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4)参赛促进教学机制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竞赛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流行与应用上实现市场化、国际化,进而达到更为大众化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专业水平,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五)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

结合服装设计的特色,加强大学生时尚创意园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由学生独立管理运行;加强与企业对接,指导大学生创业。争取企业为大学生“准老板”们提供指导,帮助大学生们敏锐地把握住市场动态,而学生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这样可达到双赢结果。除了企业外,学校老师也会跟踪指导,实行"二对一"的创业指导,通过网络终端销售的形式,在教师咨询组的带领下从品牌定位、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加工、终端销售及运营管理等各环节进行实战性或模拟性训练。

(六)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1)双语教学扩宽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市场历史条件下,高素质、具有全局意识和知识架构的设计人才是中国设计市场最缺乏的人力资源。反映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呈现就是双语或多语的教学。掌握一定的外国语言可以使设计者迅速、准确地掌握或者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信息,具有全方位掌控的能力和意识,形成广阔的视野。包括对所在国的国情、文化、风俗民俗、价值观、接受心理、政治生态、经济水平、媒体生态等相关因素的了解。

(2)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

欧美等国在时装设计、品牌管理和时装商业领域有着传统的优势,与国际著名的时装品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维系着较为稳定的企业网络;国际服装院校历史悠久,善于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目前欧美等国十分重视服装教育的国际化推广,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可以充分抓住契机,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手段,构筑与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等相关院校的多渠道、多层面合作教育模式,带动国内服装设计教育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是以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运营的服装专业人才为宗旨,并非是指单纯地使用国外的教科书或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必须通过国际化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充分了解国外的服装设计教育体系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四、结束语

服装设计集艺术性、科学性、应用性、生产性、经济性于一体,只有将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并熟悉市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借鉴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旧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艺术、技术、市场和管理四要素,才能使服装教学主动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服装类院校应加强服装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融合,努力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建立稳定的合作研发关系,以服务求支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内服装行业与时尚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加强社会联络和宣传,全面提升和扩大服装学院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 贺克.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装饰,2004,(3):88.

[2] 张喆.从法国服装教育看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6-47.

[3] 吴红.试析德国的高等服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2-24.

[4] 黄亚琴.服装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31-33.

[5] 郑丹彤,邹平.国外服装设计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借鉴[J].纺织教育,2010,(2):30-31.

[6] 周婷.论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8,(2).

[7] 李孝媛.服装行业与服装设计教育[J].文学与艺术,2002,(4).[8] 曹建宁.服装设计教育应适应服装产业的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4).

[9] Malene Leerberg, Vibeke Riisberg, Joy Boutrup. Design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sign as reflective practice: an educational challenge[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0, 18(5):306-317.

[10] Friedemann Schaber,Vicki Thomas.Knowledge Transfer:Industry,Academia, and the Global Gift Market[J].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2008,3(2):69-81.

[11] Margaret J M Campbell. Colour in Design:A Science and an Art[J].Review of Progress in Coloration and Related Topics,1984,14(1):43-49.

[12] E.J. MILTON SMITH.Art Teacher Training in Britain (1852–1985)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eeds[J].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1985,4(2):103-146.

[13] Jane Aston. Ambitions and Destinations:the Careers and Retrospective Views of Art and Design 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J].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1999, 18(2): 231-240.

Thinking On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LI Rong
(College of Garmen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In contrast to international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hinese fashion industry and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then bring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hinese fashion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First,Characteristic posi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module courses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n Open educational model and Tridimensional teaching idea should be introduced. Research Studio should be built to help teaching. Project-driven model is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in market.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can help to cultivate special talents, as well as to combine na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features.

Fashion Design; Art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Position; Open Education; Tridimensional Teaching

G642

A

1009-5160(2011)02-0023-04

黎蓉(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品牌运作.

湖北省高校教研项目(2008251).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