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松 张春瑞 李泽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通过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承接国际制造业各生产环节的转移,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在这个经济增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没有实现中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从微观层面看,竞争力强的企业主要利用初级资源生产服装、食品、消费类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产品附加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持续下降,产品附加值持续下降。这些微观问题反应到宏观层面上,就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要素资源的投入等现象。所以,中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如果继续把竞争优势集聚于原来的初级要素,反而会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①卢福财、罗瑞荣:《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产业高度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以中国第二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8期。。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期的背景下,国外需求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产业高度化,即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实质表现为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历史经验表明,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实现产业高度化,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产业高度化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与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问题,如果局限于制造业本身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事倍功半,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引入研究框架,所得出的产业升级政策才切实可行。
已有文献主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推动作用的存在性,没有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因而得出的政策含义也就只简单停留在“应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个层面,没有回答“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条件是什么”。本文基于提高中国制造业产业高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产业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演进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国际分工主要体现为产业间的分工,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高度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业之间结构比例关系,实现技术提高与附加值的增加,具体反映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构成和从业人员数量构成的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也稳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产业高度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分工环节上价值创造与效率的差异。企业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由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进而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高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最终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所以,产业高度决定了一国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强弱,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商业运作和社会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主要包括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Park与Chan(1989)、Shugan(1994)的研究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①②Park SH,Chan K S.A cross-coun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Economist,1989,Vol2,pp.199-212.。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增加生产迂回程度,使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性的获得成为可能,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最终实现报酬递增。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60%以上的增值与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环节相关。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自身很难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大量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理论判断③Karaomerioglu B.C,Carlaon B.Manufacturing in Decline?A Matter of Definition,Economy,Innovation New Technology,1999,Vol8,pp.175-196.,但这一机制的运行是需要条件的。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Lucas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不能与其所选择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经济增长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Acemogfu(1996)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和引进技术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从而找到了发展中国家没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证据④Acemoglu,D.A Micro 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reasing Returns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Vol111,pp.779-804.。我国学者邹薇与代谦(2003)、代谦与别朝霞(2006)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拥有技术而不拥有增长,关键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向着有利的方向演变,通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实现经济增长⑤⑥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密切相关,它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制造业生产过程,通过为制造业提供高级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推进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高度提升。这个作用贯穿于生产的各个阶段:首先,在生产前期,涉及到的生产性服务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运营、产品概念创意设计、市场定位调研、技术研发、模具设计服务等;其次,在产品的生产中期,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与知识,大多通过软件的形式嵌入机器设备工作母机,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质量控制、设备租赁、保养维修等都与生产性服务息息相关;第三,生产的后期,需要物流运输、销售品牌、出口服务等。此外,金融服务、会计咨询、人事管理、安全保险、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技术方向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现代制造业通过APS获得了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诀窍等关键性的中间投入,但这些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性。因此,作为各种资本中最具有能动性、对各类企业资源最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的人力资本,成为ASP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源泉。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假设1: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高度。
2.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专门的服务,具体包括设计研发,信息咨询及处理,财务、法律和金融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和后勤,广告营销等活动,使得制造业企业通过社会化分工,将规模不经济或者自身不擅长的服务环节外包出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首先,当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量较小、达不到最低规模经济水平,或者需求量时多时少、不可预见时,企业内部提供生产性服务环节的能力大量闲置、资源处于无效率状态,此时制造业企业可以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部化,以便更好地利用外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市场上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比内部化更好的服务,从而削减一些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薪酬、保险、福利和资本等经常项目的开支,同时将相应的经营投资风险转移给外部生产性服务提供商。其次,生产性服务环节的技术日趋复杂、知识日益专业化,银行业、建筑、环境、劳动关系、安全、运输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问题需要由专家高效处理。当制造业企业内部根本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资源,会出于互补性约束的考虑,选择外部购买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所具有的产品差别化,提高服务环节的生产效率与质量。第三,企业为了提高组织效率,通过服务外部化,实现组织扁平化,将经营活动收缩在更具效率的核心业务范围以内,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将产品做深做精,选择将服务环节外包。
社会分工的深化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效率将越来越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的属性①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第5期。。交易成本成为制约社会分工程度深化、生产迂回化程度增加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分工带来的好处大于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时,分工才能成为企业理性的选择。从服务业通过拓展工业分工体系所实现的内生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服务经济在内涵上就是由服务活动的介入、引导、衔接、协调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密黏合的社会生产网络,从而促进工业和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和经济财富快速增长。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所以,提出假设2: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高度。
3.经济发展水平。需求决定论认为,服务消费需求的变化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克拉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此后库兹涅茨提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弗朗西斯等人发现,服务需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长②程大中、汪蕊:《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之谜”破解:Pugno模型拓展及基于中国的数值模拟》,《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也就自然落后,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偏大、现代服务业比例较小、缺乏高质量的管理与技术服务业而不能满足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的创新信息、知识和机会有限,其本身改进生产效率的参与能力和互动性差。Riddle (1986)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增长模式将从以增加投入要素为主要手段向以提高效率为主要手段演变,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像粘合剂一样使这些环节形成纵横交错的多为网络关系③Riddle.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NY:Prager Publishers,1986.。市场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及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④苑雅文、罗永泰:《基于需求整合与开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假设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高度。
4、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从经济含义角度讲,空间具有非均质性,而且很多空间非均质性因素不能随意流动,生产要素集聚在这些空间并与其特有的因素相结合,就能形成特质性能力,使集聚的要素获得更多收益①何青松:《产业集群租金与集群演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188页。。作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行业,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都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是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在集群通过空间的邻近、组织的接近和社会关系的亲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新知识,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员工之间正式的合作建立集体学习机制,还可以通过人员的流动来促进知识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保罗·克鲁格曼(2000)认为,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更明显的集中倾向②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尤其是一些跨国服务企业需要全球化经营,集聚在知识密集型的国际性大都市,就会获得融入全球化网络的优势。所以,集聚因素是关系到服务产品附加值倍增能力的关键。Keeble D.和Wilkinson F.(1999)对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分散的同类企业进行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学习能力更强③Keeble D.and Wilkinson F.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Regional Studies,1999,Vol33,pp.295-303.。北京市中心商务区(CBD)集聚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商务服务和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生产服务性服务企业,这一事实也证实,集群中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更有效地为制造业服务。本文得出假设4: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高度。
基于上述假设,本文构造如下经验模型,以检验不同的交易成本、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服务业集聚度、是否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作用:
其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MIit、Pit、Eduit、TCit、ECit、LQit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的制造业产业高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交易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C为常数项,ui表示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即第i个地区特有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未观测到的影响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因素。εit包含了其他未纳入模型的随机误差影响因素。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并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5个行业来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这几个行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提升的作用条件可能不同,因此,分别以上述5个细分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解释变量(P)建立5个计量模型。
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在对原服务行业门类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为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测量的时序区间设定为2004-2007年4个年份,截面样本包括山东17个行政区划,共68个样本点形成的面板数据,其中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2004年的数据缺失,所以针对该行业的回归分析包含51个样本点。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原始数据由山东省统计局内部提供,计算交易成本、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基础与产业集聚度的数据来自于历年的《山东统计年鉴》与山东省各地市统计局网站。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以2004年为基期,对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消胀处理。
制造业产业高度(MI):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一国产业高度主要体现在产业价值的增值能力,为客观反映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一个地区产业高度的真实水平,参考卢福财与罗瑞荣提出人均GDP增值指数④卢福财、罗瑞荣:《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产业高度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以中国第二产业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8期。,本文利用公式(2)计算产业高度指数。相对而言,青岛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能力较强,所以,本文采用青岛为标杆地区。
人力资本(EDU):现有的人力资本相关研究大多选用教育变量来代理人力资本,本文选用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考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测算方法为:各地区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构成的百分比为权重,对受教育年限进行加权平均,文盲为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学为16年,研究生为19年。本文对该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交易成本(TC):国内大多数文献利用非国有企业GDP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测度该项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EC):中国目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所描述的标准,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此阶段中所内生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呈现出互动的特征,本文选取人均GDP度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产业集聚度(LQ):区位商可以考察国民经济各行业在空间上分布的相对集中或分散程度,用一地区某产业就业份额与该产业整个区域就业份额的比值表示,Eij代表i区域第j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Ej表示整个区域第j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Ei为i地区全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E为整个区域全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选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五个行业增加值代表生产性服务业。
本文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值为36.02,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存量”通过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提升产生了最大影响,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所依赖的“人力资本存量”最小。其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集聚特性比较重要,增加这些行业的集聚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作用。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集聚度则产生负面作用,但在90%的置信度下并不显著,所以,还不能由此得出“应该降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集聚度”的结论。第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政策环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可以更好地提升制造业产业高度,但从统计的显著性上看,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没有依赖交易成本的降低,这个结论与理论预期没有完全吻合。可能事实如此,也可能是由于本文选取的“交易成本”衡量指标存在不足而引起,由于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存在大批类似海尔、海信、济钢、济南重汽、齐鲁石化等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所以利用非国有企业GDP占整个GDP的比重来考察区域市场化进程的水平、进而衡量区域经济中的交易成本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表1 回归结果
续表1
生产性服务部门把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从而成为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与渠道。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提高了劳动与物质资本的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进了商品质量,所以,为了增加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产业高度,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本文的结论说明,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是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重要条件。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由于中心城市的人力资本、信息资源与资金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外围城市的土地等要素价格比较便宜,根据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力量促使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合理分工,中心城市专注于技术研发、信息咨询、资金融通、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总部管理、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物流贸易、投融资等价值链环节的服务与管理,并将制造业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外围城市。这样的区域经济分工不再是城市之间进行简单的产品分工,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从产品分工向功能分工转变,满足了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在经济发达、人力资本存量高、交易成本低的区域的发展要求,并同时获得了集聚经济的好处,从而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润滑剂”与“推进器”的功能,提升我国的产业高度与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