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 晨
十月革命中鲜为人知的中国志愿军
文◎赖 晨
十月革命的枪声打响了,在列宁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感召下,大量侨居俄国的中国劳工,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白军和外国干涉军进行顽强斗争。他们自愿聚集成一支支武装力量,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并肩而战,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俄内战爆发不久,在伏尔加河上游的一支武装引起了列宁的关注。他立即签署命令,将该部队编为苏俄红军第三军第29步兵师第225团,由原领导人任辅臣任团长。此团设有3个步兵营、9个连、27个排、81个班,还有1个骑兵营和1个机枪连,以及团部警卫连和军需处。就是这支部队成为了十月革命中国志愿军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军团,也是苏俄红军中最大的国际主义部队之一。
早在1908年,团长任辅臣就在哈尔滨秘密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14年,受组织委派,他以外交署员、华工总办的双重身份带领2000名华工来到俄国彼尔姆省的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从事挖石棉矿、伐木工作。十月革命爆发后,在任辅臣的动员和组织下,1500多名华工参加了苏俄红军。1917年底,为捍卫矿区,中国团首次与白军交战,攻其不备,一举歼灭,首战告捷。接着,从1918年春季到秋季,任辅臣率领中国团驰骋于东部战区的几个战场,展开大小战斗近百余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从此名声大振。10月初,中国团向气焰嚣张的高尔察克白军发动了猛烈进攻。一天拂晓,骑兵冲入白军盘踞的拉亚镇,步兵紧随而至,将装备精良、人数颇众的敌军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红军团的赫赫战绩,正如当时《共产主义者报》所评论:“中国军队是我们战线上最顽强的部队……中国团之所以有这样顽强的战斗力,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贞。”为表彰其卓越战功,根据列宁的指示,军事委员会颁发嘉奖令,授予任辅臣的中国团为“红鹰团”,并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
这年11月29日,红鹰团与白军在维亚车站鏖战了一整天。入夜后,疲乏的部队就住宿在军用列车上。但此时,附近一名富农连夜向白军告了密并为其带路,化装为红军的白军部队乘着夜色包围了列车,用机枪疯狂扫射。在任辅臣的带领下,战士们英勇应战,但终因战斗条件非常不利,红鹰团伤亡惨重,除少数人突围外,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任辅臣在左臂负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最后被白军用刺刀杀害在列车车厢上,年仅34岁。闻此噩耗,彼得堡红军总部无不震惊长叹。
“一战”爆发后,段祺瑞曾挑选出一支未拿枪的北洋精锐部队到俄国参战。实际上,这支部队并未投入战斗,而是替俄军挖战壕,或在后方工厂做工。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内战,处境艰难,这支部队便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踏上归国之途。1918年7月,他们到达莫斯科西南37公里的特罗伊茨克。然而就在这里,苏俄红军同白军高尔察克的杜托夫部及捷克军团正对垒激战。铁路遭到破坏,列车无法前行。中国军人准备徒步穿越哈萨克斯坦草原,沿当年土尔扈特部返国的路线回新疆。经两天两夜跋涉到达别洛茨克镇时,这支军队成为了红白双方都想据为己有的力量。为此,苏俄红军指导员瓦·康·布柳赫尔派出党代表尼·卡希林带人到中国军队中宣传,希望这些庄稼汉出身的中国军人能站到革命者一边,为推翻反动制度而斗争。血气方刚的中国军人被说服了,在张福荣(音译)的带领下,有1800人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尽管如此,苏俄红军还是顶不住对方的强大攻势,准备朝西北方向突围。但因白军攻击凶猛,血战多日后,突围显得更加艰难。8月19日,在托博尔河战役中,面对白军即将占领战略要点的紧要关头,张福荣奉命带领中国军人进行反击。这群训练有素的中国精兵端着刺刀,背着马刀,与白军展开了殊死肉搏,最后大获全胜,成功掩护了苏俄红军。这支中俄混合部队在克服艰难险阻后,终于在9月12日与昆古尔地区卡马河畔的红军主力会合。9月30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对中国军人进行了嘉奖。10月21日,列宁亲自签署命令,决定将乌拉尔至伏尔加地区加入红军的各支中国国际志愿队编组成“中国军团”,由布柳赫尔指挥,张福荣任军团长,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亲自代表俄共中央把军旗授予张福荣。
这是一支骁勇善战、不辱使命的中国军队。1919年10月至11月,在东线战场,中国军团击溃了白军高尔察克的部队。1920年6月,军团攻入华沙。8月至10月,在卡霍夫卡登陆场上,他们顽强阻击弗兰格尔部。战火硝烟中,无畏的中国战士敏捷地爬上敌军坦克,迅速把手榴弹塞进坦克内,与之同归于尽!如此攻势下,此处的弗兰格尔部队被全部歼灭。11月,在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斗中,他们和其他苏俄红军与力量十几倍于己的敌军激战四天四夜后,最终获胜。11月12日,红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入城时,中国军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与感激。但遗憾的是,在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斗中,军团牺牲了约5000名战士,张福荣本人身中7弹,但侥幸活了下来,余下的战士后来有的加入了苏联国籍,有的回了国,中国军团不复存在,但他们的功绩为中苏两国人民所铭记。
◎战争中扛运炮弹的中国劳工
1918年初,在北高加索的革命烽火中,中国独立营诞生了。当这支600多人的中国部队在北高加索重镇弗拉季高加索成立时,阿斯特拉罕边疆区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基洛夫曾亲临祝贺,面授红旗,并将一支毛瑟枪赠送给中国独立营营长包清山。
这支部队成为当时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所依靠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在国内战争时期享有盛名,被人们传诵为是“列宁从莫斯科派来的中国赤卫师”。中国独立营刚一成立,就立即投入到保卫弗拉季高加索的战斗中。1918年6月,弗拉季高加索被白军包围,与莫斯科的所有联系均遭中断,红军被迫撤离,形势十分紧急。危急时分,中国独立营承担起了主要的保卫任务。包清山利用空城计迷惑敌人,他带领一个连留在城内人烟稠密处巡逻,又派人率领第二连乘火车在多个车站行驶,并制造舆论称调来了1万多中国士兵增援,城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了。8月5日深夜,反动势力叛乱,在白军数倍于红军的不利情势下,中国独立营仍然坚持战斗,顽强抵抗,11天后叛乱终被平息。当时,仅20多名中国战士守卫着红军司令部大楼二楼,而敌军占领了一楼。双方对峙血战五天五夜后,敌军死伤者甚多,中国军人也一一倒下。当援军赶来时,只剩下了1名中国战士,而他们升起的那面红旗仍迎风飘扬着。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白军被赶走了,弗拉季高加索城终于重新夺回。俄内战时期,中国独立营转战于高加索的军事要道,驰骋在滚滚的捷列克河之滨。高加索山谷曾回荡着中国战士嘹亮的歌声,斯大林故乡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脚印,格罗兹内百日保卫战中更有他们英勇的身姿。遵照基洛夫的命令,这支队伍于1919年初夏改编为“中国营”,编入红军狙击团,开赴伏尔加河和顿河地区。
内战结束后,中国营解散,俄共领导人、当时北高加索军区司令伏罗希洛夫曾亲临看望战士们。而对于这支部队,苏俄政府如此评价:“包清山指挥的支队虽然在物质上得不到保证,远离家乡,忍饥挨冻,但毫无怨言地在北高加索山区完成了无数次战斗任务。不管是歼灭零星散匪或是打击装备良好的白军,他们都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典范,都是保护劳动人民权利的忠诚卫士的典范。”
十月革命后不久,在摩尔多瓦共和国境内蒂拉斯波尔附近森林伐木的450名中国劳工参加了苏联红军,组成第45沃伦斯克红旗步兵师中国国际营。该营的战斗足迹遍及整个乌克兰。1918年3月,在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以后,该营按照和约在从乌克兰返回俄罗斯时放下了武器,却在通过边境时突然遭到白军袭击,中国战士大部分牺牲了。其中逃过此劫的孙福元辗转来到莫斯科,并于5月在此组建了拥有500名华人的中国营,被编入莫斯科混成旅第21莫斯科苏维埃团后开赴南方作战。9月25日,该营在争夺诺沃皮奥尔斯克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南方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情报联络处在1918年11月15日的通报中这样评论:“第21莫斯科团500名中国国际战士,严守纪律,吃苦耐劳,作战英勇顽强。”
此外,在西伯利亚等地,华工战斗部队的建立也特别迅速,由于中国战士人数的急剧增加,1920年,远东共和国(为适应当时斗争需要而成立的、由俄共领导的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师——西伯利亚步兵第三师。在远东地区,还成立了一支支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国际部队,如中国国际部队、中国国际营、第74步兵团中国支队、第9步兵师第18步兵连、张川林连、第一巴夫罗格勒革命团中国志愿兵连、王易祖中国国际支队、赤卫军中国支队、孙季武领导的中国营等等,他们留下了一串串战斗的足迹,为俄国革命事业而热血奋战。
在十月革命期间,一些中国志愿军还见过列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华工得到了列宁的极大信任。当时,70多名华工曾在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担任列宁的警卫。他们不仅多次见过列宁,还教他用汉语说“您好,同志”、“吃饭”、“喝茶”等日常用语。列宁则和他们拉家常,并赠送俄语课本。来自辽宁的李富清就是其中之一,他担任过列宁卫队的小组长。苏维埃政权迁到莫斯科后,李富清上了前线,并于1923年被选送到莫斯科军事学院学习。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李富清和军校同学作为仪仗队,在列宁灵柩旁值岗护灵。还有彼得格勒工人赤卫军的王树山、单堂方等中国工人也曾多次见过列宁,并在工厂的群众大会 上听过他的讲话,深受鼓舞。
旅俄华人劳工自愿投身保卫十月革命的战斗,离不开苏俄布尔什维克党的引导和组织,但更主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这些华人劳工同俄国无产阶级一道,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英勇不屈地战斗,甚至牺牲生命。中国战士的严守纪律、吃苦耐劳、勇于冲锋、忠于职守,以及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受到了普遍颂扬。1977年11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在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祝贺十月革命60周年的电报中如此评说:“中国人民一贯支持俄国人民十月革命的正义事业,在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和捍卫十月革命成果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的许多优秀儿女同俄国无产阶级并肩战斗,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俄国十月革命中,有这样一群鲜为人知的战士——华人劳工,他们组成一支支英勇的志愿军队伍,跃马扬鞭,投身保卫苏维埃新生政权的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尽管因战争年代部分史料遗失,但从现有记载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然能够窥见战争烟云里中国志愿军的飒爽英姿,感受到那份炽热的战友情怀。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