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

2011-01-03 13:11张力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学运动员

张 凯,张力为

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

张 凯1,张力为2

缘起于欧洲的心理咨询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但东西方文化、竞技体育制度的差异,使得西方的心理咨询和训练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运动员。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运动心理学理念结合在一起,整合为兼具东西文化特征的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帮助运动员不断自我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实践在运动队第一线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思索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探讨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5个方面的契合:人生境界:中国哲学与运动员心理咨询目标之契合;知行合一: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途径之契合;自然之道: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内容之契合;身心控制: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训练核心之契合;术以载道: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之契合。

中国文化;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建设系统;运动员

关于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作为科学的心理学不过只是百余年历程,但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东西文化的先哲们。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无可避免的携带其母体文化的基因。文化是社会支持、问题解决、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的源泉。缘起于欧洲的心理咨询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根植于西方理性思想和基督精神,当我们学习、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时候,我们却无法移植渗透于咨询技术深处的西方文化。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昌盛,曾经一度遭到怀疑甚至摒弃的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国学热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也使得心理学工作者在借鉴、消化和吸收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5 000年而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中。

1 人生境界:中国哲学与运动员心理咨询目标之契合

1.1 中国哲学之道在于人的心灵提升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1]。中华民族5 000年文化演进与其古代教育密不可分,国家官方课程几千年保持的高度统一和延续,使得中国文化得以完整保留。课程设置从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孔子指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再到“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最后演化为四书五经,其教学内容均为中国儒家经典。20世纪之前的中国,人若读书求学,首先接受的是哲学方面的启蒙。儿童识字课本《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因此,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1]。在他们看来,从本质上看,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带着一定佛教和道教思想倾向的儒家信徒[2]。

与西方哲学从超自然到自然到社会再到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更加关注的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诚如冯友兰所总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1]。其核心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天人合一境界的理想人格,以期达成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儒、道、佛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它们的思想渊源各有不同,处世之道大相径庭,但均把心灵、社会和宇宙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加以思考和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与心灵相通,天道内在与人而存在。心灵对天道的把握,不是通过外求的对象性认识,而是通过内求的存在性认识。那么,中国文化关注的就是心理的自我超越,是以心灵的自觉来提高精神境界,体认自身更高的存在,实现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3]。无论是儒家的“止于至善”,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佛家的“缘起性空”,都在孜孜探究人是如何超越生物、世俗层面的“小我”,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我”自由境界。中国哲学之道在于理想人格塑造,在于人的心灵提升。

1.2 运动心理咨询的目标是运动员终生自我发展与完善

运动员寻求心理支持、心理帮助或者心理咨询,往往是从训练比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始的。

例如,一名曾经很辉煌的网球冠军选手最近在国外比赛中连续几场比赛成绩都不好,往往在预赛时就输了球。他自己认为训练得很好,也很有自信,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但这几次都是每到赛场就发挥不出来,场上打不出气势。我们的电话咨询首先从询问这种状态是否由技术、战术、体能三方面的问题引起而展开,这名运动员明确表示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技术、战术、体能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输的都是技术、体能都不如自己的人,上场后不能占据主动地位。针对这名运动员的具体问题,我们提供了7点建议:第一,需要降低期望值。第二,要想有气势,就需要把自己摆在低于对方的位置,去拼对方,从第一个赢球开始,咬牙,攥拳,叫喊,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气势。第三,要仔细想、仔细计划好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第四,关注自己能够把控的因素。第五,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第六,要认识到,挫折、失败也是收获,是前进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七,赛前练习,要多练自己的优点,因为要靠优点战胜对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信。

我们当时相信,这7条中,至少会有2~3条内容适合这名运动员的情况,对他有所帮助。但问题是:第一,这次咨询或许会让运动员感到有所帮助,但可以帮他解决可能再次出现的类似问题吗?我们对此没有把握。第二,这些操作性建议背后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对此需要思考。

思考的结果很明确,“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将心理训练的着眼点首先放在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上,放在他们一生的自我发展上,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和夺取优异的运动成绩。我们期待,运动员会在长期相处中慢慢体验到心理学工作者这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和一生发展的长期目标。”[4]运动心理咨询的目标与心理训练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需要考虑运动员长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运动心理咨询往往从训练比赛的具体问题开始,到了一定阶段,迟早要涉及到运动员的终极问题,即人生观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自我意象的问题,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问题[5]。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间,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也从初期的星星之火而渐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意识到心理技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意义,系统心理服务也更多地进入国家队、省队训练比赛中。心理学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运动员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使其达到最佳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二是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文化建设,帮助他们自我人格完善,有助其终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服务已经将运动员终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2 知行合一: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途径之契合

2.1 内圣而外王:中国古代成就君子之道路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因而,决定人们行为做事之术的是其人生态度之道,正可谓“术以载道,道以术显”,这如同心理学理论中的“认知”和“行为”。孔子在《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顺序的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修身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和根本,它与前面的“内圣”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王”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做事之前先要做人”,做人的前提则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又仰赖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理解。

儒家思想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文化叫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5],尤其是知识分子,自古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若要成就一番事业而为君子,必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以此奠定后面行为的基础。这种知行合一、知为先、行为重的观点,在道佛两家思想中同样存在。庄子的《逍遥游》全篇内涵,就是认为人生首先要具有高见和远见,而后才有事业的成功和美好的生活,禅宗更是强调先有见地而后修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正是对知行关系的最佳注解:最低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这里所言的“独上高楼”,深层次的寓意是他强调人首先要有更高的思想境地、目标视野,然后再经过执著奋进,才会有蓦然回首中惊觉成功的不期而至。这再次映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人生态度。

2.2 知先行后:心理咨询技术中的认知与行为

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中,认知和行为是两个同等重要的方法,心理学家常强调认知改变为先,行为修正在后。心理咨询和治疗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就是通过帮助来访者改变非理性的信念,重建合理信念,进而改变其行为模式,最终改善其人格特征。姒刚彦等人,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结合心理技能训练,在奥运会前对一名奥运选手进行了一年的心理干预[6]。通过与这名运动员进行多次对话和讨论,改变长期困扰该运动员的一些非理性观念,解决其低挫折容忍度的问题,帮助这名运动员最终取得了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银牌。这一典型个案服务中,心理学工作者正是先解决其思想认知问题,再辅之于心理技能的行为训练,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咨询和治疗效果。

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训练,既需要心理学理论学习和赛前情绪调节技能训练,以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在于日常运动员文化教育过程中,通达宇宙与人生之真相,攫取社会和生活之智慧,提升其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所致,运动员文化教育长期缺失,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使得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其精神境界提升的制约瓶颈。很多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场上出现的行为问题,其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误区所致。目前运动队的心理服务更多强调的比赛心理调节技术和方法的训练,自我心理控制能力的提高,而对于蕴含在心理技术和心理能力背后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重视不够,或教育效果欠佳。如何将运动员文化素养教育与心理训练相结合,构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建设的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技能训练体系,成为运动心理学家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3 自然之道: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内容之契合

Zhang L W和Zhang K在帮助中国运动员进行备战、参赛奥运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实践中认真反思,总结出运动员训练、比赛中需要不断应对的8对关系,即紧张与冷静的关系,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拼搏与淡定的关系,充满自信与放低位置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付出与得到的关系,比赛目标与人生目标的关系[7]。而这些运动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充满了辩证思想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找到答案。

3.1 物极必反

与强调对立二分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更强调对立中的统一以及矛盾双方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中国人常说“物极必反”,这4个字就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得失相间,利害相伴的。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道家的“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以及大家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阐述了在矛盾统一体内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带来的事物变化,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充满了辩证的智慧。

心理学在解释人们的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上讨论的最多的倒U形假说(inverted U hypothesis),蕴含的就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运动员在赛前如何将求胜心调整到最佳水平,赛中如何有效处理顺境和逆境,赛后如何正确看待胜利和失败,都可以从中国文化最基本范畴“阴阳”关系和辩证思想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3.2 活在当下

在现实中,教练员经常说“得冠军易,守冠军难”,很多运动员出了成绩以后反倒不会比赛了,背上了冠军这个沉重的包袱。运动员常常被以前一场失利的阴霾所笼罩,难以走出失败的沼泽。运动心理学家在做赛前情绪调节时,不断地告诫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打一枪,丢一枪”,“打一场,放一场”,即是不去关注和多虑已经完成的赛事,专注于眼下的比赛,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在进行的技术动作上。这与禅宗的“万古长存,一朝风月”相对应,放下执著、活在当下,这正是佛学思想对运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启示。

3.3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则,但却是被后人理解最多歧义的观点。孔子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的理解,历史上有两种:一是为无过无不及的常道,二是为适中、中用、合理的选择,现代学者更加认同后一种解释。儒家的中庸并不是我们经常误解的“墙头草”、“随大流”、“混日子”,而是指凡事不能走极端,要适度,“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在人际交往中,面对来自不同利益要求的群体,儒家思想主张要积极的协调处事,用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

由于中国竞技训练制度的特殊性,运动员生活环境和普通人群有很大差异,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也比同龄人群更加复杂。在平时训练生活中,他们要处理好与教练、领队、队友、家人、对手等多种关系,特别是和队友的关系,常常既是场下朝夕相处的同伴,又是赛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何处理这样微妙的关系和生活琐事,中庸之道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造就了璀璨的文化,浩如烟海的思想典籍中孕育了丰富的心理咨询内容,上述的“物极必反”、“活在当下”、“中庸之道”,仅仅是从影响国人最深的道、佛、儒三家思想中各取一点试做说明,尚有太多宝贵的心理学思想亟待从中国文化中整理发掘,这也应该成为中国学者为世界心理学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4 身心控制: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训练核心之契合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中“圣人”所需具备的品格,而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质。“圣”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底下一个人字,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8]。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注重身体—精神的控制和调整,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最终都是期望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宁静。《大学》开篇第一段则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佛教主张修行的持戒、入定、开启智慧过程,都是强调调控身心宁静的重要性。

在竞技赛场上,运动员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自我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思想,集中于动作赛程;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控制自己的身体,精确完成每一个动作。“但往往在残酷的大赛中,运动员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冬奥会,冰壶队长的反省)。在运动员心理训练中,自我控制始终是训练的核心,而这一点正与中国文化的核心相契合。

5 术以载道: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之契合

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1]。先哲们对心理生活的阐释,不仅仅提出了思想体系,同时也提出了精神生活的践行方式,既有见地的开悟,又有修为的精进。儒释道三家,都在系统阐述人生境地的同时,拥有各自一整套完善的修为方式,正是通过这些现实可以操作的方法,先哲们才达到至臻的人生境界。

运动员在赛场上需要心境平和,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才能将技战术发挥到最佳水平。而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很多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行方式中得到借鉴。如佛家认为人生烦恼得以解脱,需要依靠人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戒,就是按照佛家的戒律行事,防止行为、语言和思想“三业”的过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于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疗法;定,就是专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可以通过诵经、持咒、数息、禅定等方式训练,以达到排除杂念,专心笃定,身心寂静;慧,就是通过持戒、入定而开启的智慧,观达宇宙与人生之真相,根绝无明之烦恼,心灵得以解脱,相当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儒家自我调节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而是指自己,通过不断的反躬内省,使自己能认识到平常被忽略的自我的觉知,深刻体会到自己行为的动机和需要,检讨自己行为的优劣得失,促使自己不断的得以提高。从这点上说,自省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把握或自我控制的含义[9]。

6 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的构建

6.1 中国高水平运动队心理服务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6.1.1 心理技能训练与文化素养教育脱节 心理学工作者在运动队服务实践中,经常听到总局领导、领队和教练这样的观点:能够取得世界冠军乃至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一定是其达到了至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指其技战术水平,更是指其思想人生境界。然而,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所致,运动员文化教育长期缺失,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使得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其精神境界提升的制约瓶颈。目前运动队的心理服务更多强调的比赛心理调节技术和方法的训练,自我心理控制能力的提高,而对于蕴含在心理技术和心理能力背后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重视不够,或教育效果欠佳。如何将运动员文化素养教育与心理训练相结合,构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建设的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技能训练体系,成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运动心理学家开始去探索的问题。

6.1.2 心理教育系列课程缺乏 中国目前竞技体育制度下,运动员长时间高强度进行训练比赛,难以保证接受系统的心理文化教育,传统的系统课程教学无法应用到运动队现实中来,运动员更需要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快餐式教育。如何针对运动员心理建设的实际需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挖掘整理对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利资源,与运动心理学专业理论相结合,构建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建设系列课程,以及相关阅读文献的编制,是运动员心理建设亟待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6.1.3 运动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需要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于西方,目前中国心理咨询方法与心理训练技术主要是学习、借鉴甚至移植外国经验。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国人与外人在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上差别很大,再加上不同的竞技体育制度,运动员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一些借鉴于西方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运动员。如何将运动心理学中国本土化,构建适用于中国运动员的心理教育模式与方法,已经成为一些实践在运动队第一线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思索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6.2 构建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的初步设想

我们设想,运动员的心理建设应该是一个有着3级层次的教育体系(见图1):位于该体系底部的第一层次是技能定向的基础心理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掌握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位于该体系中间的第二层次是知识定向的运动心理学知识教育,旨在帮助运动员了解心理调解技术与方法背后所依据的运动心理学基本原理;位于该体系上部的第三层次是境界定向的文化教育,旨在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4个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思想看待运动生涯和人生发展,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运动员心理教育不能单纯强调调节技术和控制能力的训练,关键是要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争取最佳运动成绩,并不断自我完善,完成终生发展的人生任务。

图1 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

我们还设想,这一教育体系应该纳入整体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之中并通过系统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加以实现。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爱德华·贾吉.世界十大宗教[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黄济民,陈光磊.中国心理文化的心理健康功能[J].教育评论,2005(1):80-83.

[4]张力为,毕晓婷.中国艺术体操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6-9.

[5]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宗教、道德与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6]姒刚彦,李庆珠,刘靖东.改变“低挫折容忍度”的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价:一位奥运银牌运动员的个案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2):240-252.

[7]Zhang L W,Zhang K.Dialectics in self control:Eight relationships athletes have to face in their dail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M].Beijing: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Press,2010.

[8]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

[9]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Doctrine and Method:What Chinese Culture Can Contribute to Athletes'Psychological Training and Consultation

ZHANG Kai1,ZHANG Liwei2
(1.School of P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Sport Sciences,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originated from Europe is a kind of foreign products to Chinese people.Because of value system difference and professional sport syste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show some limitations when they are applied to Chinese athletes.Chinese sport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the athletic team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ways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modern sport psychology ideology into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athlete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which bear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covered the following topics:1)Doctrine of life:agreement on the go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goal of athlete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2)Consistenc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agre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ays of athlete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3)Tao of Nature:agree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ents of athlete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4)Control of mind and body:agre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re of athletes'psychological training.5)Methods being ways to show doctrine:agre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ethods of athletes'psychological trainings.

Chinese culture;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psychological training;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ystem;athlete

G 804.8

A

1005-0000(2011)03-0196-04

2011-03-15;

2011-04-26;录用日期:2011-04-30

张 凯(1969-),女,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Email:zk6903@vip.sina.com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学运动员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多找几个名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