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的辩证法:帮助运动员处理8对关系的基本思想

2011-01-03 13:11张力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运动员比赛

张力为,张 凯

自我控制的辩证法:帮助运动员处理8对关系的基本思想

张力为1,张 凯2

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进行自我控制并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西方运动心理学帮助运动员进行自我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心理技能训练,而中国运动心理学帮助运动员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除了心理技能训练之外,还包括帮助运动员进行认知层面上的提升。讨论如何应用辩证思想帮助运动员处理训练、比赛中与自我控制问题相关联的8对关系,即紧张与冷静的关系,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拼搏与淡定的关系,充满自信与放低位置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付出与得到的关系,比赛目标与人生目标的关系。最后指出:辩证思想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也是帮助运动员应对各种难题、困境,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达到平衡发展、稳定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自我控制;辩证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运动员

编者按:自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和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以来,新时期中国运动心理学30年来不断发展,其重要标志乃是从20世纪80至90年代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学术传统、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过渡到21世纪10年代开始认真思考中国运动心理学如何为世界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问题。本刊此次以“优秀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为主题发表3篇论文(分别是: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望闻问切——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社会—文化脉络初探;自我控制的辩证法:帮助运动员处理8对关系的基本思路),核心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出发,探索构建优秀运动员心理建设(心理训练)系统的途径。

我们常在想,外国人有的,中国人要有;外国人没有的,中国人也要有,就像中国乒乓球队那样,这才是我们做学术的目标。我们不能停止在言必称欧美的层次上。这3篇论文希望吹起一个号角:用我们自己的理念和研究,争取为世界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3篇论文定有许多纰漏,但它们体现了我们认真的思考、真切的实践和长远的设想。我们期待,这种探索能够在西学东渐的漫长历程中点燃“中国创造”的激情。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调控过程,特别是指抑制短期冲动以追求长远的更大目标的心理过程”[1]。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自我控制对于完成当前任务和人的长远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自控自强的发展过程。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运动员自控自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借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运动心理学时,了解和认识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西方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与“训练”之间加入“技能”一词,寓意深刻。他们使用“技能”一词[2-6],旨在强调心理调节能力恰如跳远、投掷、腾跃、挥拍、传球、跳水等技能一样,是后天培养的,可以塑造的,需要系统磨炼的[7-14]。之后,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帮助运动员自控自强的工作中,刻意强调心理技能训练与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同[15],认真、大量地采用了从西方引入的目标设置、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模拟训练、生物反馈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有科学理论依据,可操作性强,有量化评价指标,确有成效。但是,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受益的同时也发现,西方心理技能训练的理念与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不能解决运动员所有自控自强方面的挑战,例如,放松训练和注意集中训练并不能完全解决运动员经常面对的得失考虑、利益权衡问题。这时,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考虑,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帮助运动员解决训练、比赛中自控自强的难题[16-28]。他们在实践中的探索发现,中国文化传统中孕育和体现的辩证的思想、整体的思想、平衡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往往是帮助运动员自控自强的良药。

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30年来慢慢经历着心理训练理念的变迁(见表1)。他们面对的严峻挑战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如何为中国顶级运动员备战、参赛奥运会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二是如何在移植、借鉴西方心理技能训练理念的基础上,对心理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发展作出新贡献。本文将从这2个问题出发,探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平衡思想和中庸思想融入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可能性。

运动员在自控自强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所有运动员都会遇到的挑战包括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训练时的进步与退步,人际关系中的付出与得到等;不同项目遇到的特殊问题可能会是艺术体操中动作质量与艺术表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中的起跳与落地,乒乓球中的近台与远台等。不难看出,这些挑战往往表现为既相互依存又矛盾对立的成对关系。因此,需要帮助运动员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理解、把握和平衡这些关系。

辩证法dialectics源于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的艺术。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但无论对于古希腊哲学家和康德,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都意味着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一种宇宙观。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坚持一分为二、辨证统一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有共同之处,如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但与强调对立二分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更强调对立中的统一以及矛盾双方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事物的变化与发展[29]。“阴阳”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一阴一阳”不是两点论,而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太极图”更是直观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辩证宇宙图式[29]。中国人常说“物极必反”,这4个字就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得失相间,利害相伴的。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道家的“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以及大家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阐述了在矛盾统一体内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带来的事物变化。

本文将根据运动员在备战、参赛奥运会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分析和讨论如何用辩证思想处理好8对重要关系以达到自控自强的目标。这8对重要关系是:紧张与冷静的关系、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拼搏与淡定的关系、充满自信与放低位置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得到与付出的关系、眼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处理这8对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根据当前任务转换关注重点;第二,保持两者关系的张力与平衡。

1 紧张与冷静的关系

紧张是运动员赛前最常见的情绪体验[30]。多数运动员在比赛时都会感到紧张。高压力下受到新异刺激,加之某些项目的高危险性(例如体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赛前自然会感到紧张,有时甚至是极度紧张。

新异刺激包括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播音员的广播(国外的赛事广播员比赛期间会不断忽悠观众Let us make some noise for our U.S.(Canadian)team!)、观众的喊叫、不熟悉的场地、因救治摔伤运动员造成比赛延迟等可归入外部刺激,关于结果的思虑想法、受伤的恐惧等可归入内部刺激。

紧张表现在3个方面:生理的表现包括想上厕所、肌肉发紧、心跳加快、目光呆滞等;情绪的表现包括忐忑不安的感受、失控的感受等;认知的表现包括对新异刺激的关注、对结果的关注、敏感性的增加、注意范围的缩小、注意方向的失控等。

镇静也表现在3个方面:生理的表现包括呼吸平稳、肌肉放松或紧张适度、目光坚定等;情绪的表现包括平和感、控制感等;认知的表现包括将注意指向工作任务或应对策略、思维比较敏捷、思维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

运动员通常都深知赛前镇静的必要性,但不了解紧张的必要性。其实,紧张是正常现象,有利有弊。紧张的积极效应包括注意范围的缩小,注意时间的延长,全身能量的动员,疼痛感、疲劳感的减轻等;消极效应则有注意方向调整的困难,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下降,精细肌肉控制能力的下降等。运动员赛前一点都不紧张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一定是好现象。儒家“中庸”的“中”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中道为贵”(the golden mean)颇为相近。“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31]。因此,运动员大赛前适度的兴奋,可控的紧张,往往是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必由之路。

帮助运动员应对紧张的有效方法是包括:第一,帮助运动员理解紧张和平静的辩证关系,理解达到紧张和平静动态平衡的必要性,理解平静不是静止,而是有控制的紧张。理解所有人赛前均会出现紧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手可能比自己还紧张。第二,帮助运动员找出比赛前做好哪几件事就可以使自己保持在“紧张,但可控”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些事可能是听音乐转移注意,可能是成功、正确的成套动作的表象,可能是详尽周到的参赛程序。这些赛前准备可能会因人而异。第三,帮助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准备活动、参赛程序、出发策略、与教练员的沟通等),忽略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裁判、抽签等)。第四,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积极的自我谈话等方式,正本清源,扫除杂念。所谓杂念,常常是对因比赛胜负而生的名利得失过多关注并难以转移这种关注,因而产生担忧、害怕和焦虑。

2 简单与复杂的关系

牛顿曾说“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简单与复杂都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情境,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简单和复杂可以相互转换。科学似乎就是不断将简单的事务复杂化和复杂的事务简单化的过程。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解决潜变量和观测变量的关系以及计算中介作用、调节作用而引入结构公式模型或者为了解决嵌套数据问题而引入分层线性模型,是典型的将简单事务复杂化的过程。在物理学研究中,将能量、质量和光速的复杂关系用E=mc2这样的公式表达出来,则是典型的将复杂的事务简单化的过程。

在训练和竞赛中,运动员也经常会遇到需要将简单的事务复杂化和将复杂的事务简单化的情况。例如,运动员大赛前的准备周期长,工作细。通常,运动员都会在大赛前如奥运会前制订比赛方案。比赛方案也称比赛预案,是针对比赛的每个准备环节和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建立相应的思维对策和行为对策,包括比赛程序活动预案和比赛突发事件预案。比赛程序活动预案指在常规流程中应采取的对策,如赛前一天、赛前晚上、赛前准备活动、第一轮比赛结束等环节中想什么、做什么。比赛突发事件预案指遇到特殊事件时应采取的对策,如上场时间改变、天气变化、队友失误、赛前训练状态不佳时应采取的对策。一名运动员参加2010年冬奥会的比赛突发事件预案部分内容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了巨细无遗的准备。在制订比赛方案和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细节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细节的准备越周全、越复杂越好。把所有可能都想到了,准备到了,就可以做到有备无患。但是,这不等于在赛场上、在临起跳前、发球前、罚球前需要考虑得这样冗长,这样复杂。相反,关键时刻往往是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导致果断,复杂导致犹豫。因此,这名队员在我们的帮助下,又制订了关键时刻即上场前的心理准备要点,(1)暗示语:相信自己,I can do it!果断,冷静!(2)控制我能控制的!

表2 一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运动员2010年冬奥会的比赛方案:比赛突发事件预案部分(节选)

处理简单与复杂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计划要详尽,准备要复杂;但是,执行要果断,行动要简单。关键时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环节,做到细致准备,重点关注。当然,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技术战术体能特点和比赛特点,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因运动项目而异。

3 拼搏与淡定的关系

拼搏是竞技运动中的高频词,主要有2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比赛中放下包袱,鼓足勇气,拼命一搏;第二层含义是指在训练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第一层含义的实例如容国团的名言。196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中国队在3∶4的不利情况下,容国团淌下了眼泪。女队员丘钟惠见了就问他,他回答说已负了两局,随即激动地说:“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振奋精神,挥拍上阵,力挫素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日本队员星野,以5∶3战胜日本队而首次问鼎斯韦思林杯,开启了中国乒乓球雄踞世界乒坛半个世纪的神话。从此,容国团的“人生难得几回搏”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运动员的格言,鼓舞着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战绩。第二层含义的实例如庄晓岩的名言。奥运冠军庄晓岩曾说,“当一个好运动员,就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流别人流不完的汗,咽别人咽不下的气”。

相形之下,淡定似乎并不是竞技运动使用的高频词,可能只在比赛的心理准备中才会用到。但是,淡定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比拼搏还重要。《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思想是在告诫,个人的行为或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了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强调平和淡定有如下3个涵义。首先,平和淡定意味着在比赛前将比赛看作是人生的历练,看作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即便是奥运会大赛,也不过是人生漫漫长路的一步,它既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后一步。无论成败与否,都可以从中获取经验,使自己成为更成熟的人,更高尚的人。第二,平和淡定意味着在比赛中关注过程,关注动作,关注自己,屏蔽关于结果的想法,注销关于失败的担忧,控制关于荣辱的念头;意味着努力适度,避免欲速则不达;意味着以不变应万变,以自己镇静、平和、笃信、坚定的不变心态去应对随时可能突发的不利条件,即把控自己,以最佳心态面对非最佳条件。只有这样,才有更大可能在比赛中达到流畅状态(flow)。第三,平和淡定意味着在比赛后面对成功与失败时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窗外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后集一八五)总的来说,拼搏与淡定是一张一弛的关系。“拼搏与淡定”与“执著与放下”密切关联。执著于事情本身,才能有每一次的拼搏;只有能够做到放下现实的利益,才能做到淡定安然。

国人说“执著”,常为褒义。而佛教认为一切执著都是烦恼的根源。这里所说的执著,一个是我执,执于一己之见;一个是法执,执于既有的知识观念。人正是因为有太多自我利益的得失牵挂,才会有无尽的烦恼与恐惧。《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说得很深刻。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牵挂太多,才会患得患失。《金刚经》上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让人们放下。这里的放下并不是放下要做的事,而是放下妄想、分别和对现实功利的执著。美国奥斯卡金奖影片《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中国《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都是因为能够放下所有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而只是执着于事情本身,才能够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也才能获取更多的人生财富。

4 充满自信与放低位置的关系

“自信是一生的话题”。张山曾在自己的奥运会比赛方案中引用了佛祖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32]。罗雪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全世界可以不相信你,你却不能不相信自己”,“我谁都不怕,但我相信谁都怕我。”[33]。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中,两跳如果得了264分的高分,自信的运动员会说:“这就是我!”而不那么自信的运动员可能就会暗自怀疑:“我能跳得这么好?我还能跳得这么好吗?”而怀疑是叛徒,是自我超越的叛徒,最终会断送通往胜利的可能。我们在比赛中常常简单这样的现象,在羽毛球比赛中,一局中连赢了6分,第7分输了;射击:连打6个10环,第7发打了9环。除了可能的技术战术体能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原因是那种怀疑自己、等待丢分的心理在暗暗作祟[34]。这些都说明,对于任何水平的运动员来说,对于任何级别的比赛来说,提高和保持自信从来都不会是多余的话题[14]。

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另一方面,放低位置,保持低调,往往也成为赛前心理准备的重点。中国的老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似乎总能鞭策运动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成绩面前,在进步面前,在突如其来的胜利面前,应当迅速把高昂的头放低,以便继续攀登。看看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他们总是在低着头,默默地、艰难地前行,直到最终到达顶点。因此,训练比赛中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志向高远的人,是那种心存梦想且埋头攀登的人。《道德经》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者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守柔处弱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思想,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可以“居善地”,“心善渊”(老子·第八章),真正守柔,才能真正强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所以才会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也会不断遇到充满自信和放低位置的矛盾与挑战。处理这对矛盾的原则是:第一,根据对手的情况确定强调的重点:对于强大对手,要强调提高自信;对于弱小对手,强调放低位置。第二,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强调的重点:胜利后,强调放低位置;失败后,强调提高自信;弱势上升期,强调提高自信;强势保持期,强调放低位置。第三,根据比赛的情况确定强调的重点,做到毛主席所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5 有形与无形的关系

竞技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外显性、公众性。比赛是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公开地展示个人潜能。它不像大多数学校考试,那是以文字符号的方式隐蔽地展示个人潜能。换句话说,比赛是一种有形的展示,考试是一种无形的展示。

尽管竞技比赛体现于有形,但比赛背后的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却是场上准备与场下总结的交织,有形训练与无形训练的融合。这里,所谓有形训练,是指技术、体能训练计划之内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训练;所谓无形训练,是指技术、体能训练计划之外以其他活动为主的训练,包括运动队常见的写训练日记,开比赛准备会和总结会,开技术研讨会,看录像等。运动员往往更加重视有形训练而忽视无形训练。

无形训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式训练计划之中的活动,看似练身,实则练脑,或者是训练身脑的配合。运动员所有的运动动作都是随意运动,依靠大脑的运动中枢进行指挥和协调。无形训练的重点是思维训练、脑力训练,是有形训练的扩展和延伸。例如,中国乒乒球队在集训中安排有定期的技术研讨会,集体观看外国主要对手的技术录像,进行详尽的技术、战术分析,作为制订训练计划和比赛方案的基础。中国乒乓球队那些令对手眼花缭乱的技术发明和战术创新,都是冥思苦想或灵感萌发的结果。再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安排集体观看重放的技术录像,及时总结当天训练中技术上的优点缺点。一名老队员在训练刚一结束精疲力竭之时,主动要求调阅录像,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一名年轻运动员则有在训练之余反复观看过去奥运会、世锦赛比赛录像的习惯;另一名年轻运动员对制订奥运会比赛准备方案精益求精,四易其稿,写了3 487个字。可以说,无形训练是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队员显得尤为重要。优秀运动员必须依靠无形的训练,依靠无形训练和有形训练的结合,才能产生令人震撼和不断超越的力量。

6 外因与内因的关系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但二者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恰如古语所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同理,一场比赛的胜负,既有外在环境的影响,更有内在自我的决定,如何理性看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每一位运动员都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关于内外因的关系问题,运动心理学多在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主题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能力和努力)来解释比赛成绩。Hall、Church和Stone的研究表明,国家级举重运动员都属于内控型的人,但老运动员较新手相比更偏内控[35]。Celestino、Tapp和Brumet对男子马拉松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内控性与成绩排序之间存在微弱但可靠的正相关[36]。Luff、Porat和Tenenbaum对7~11岁的男孩的研究发现,和普通组儿童相比,高身体潜能组儿童更倾向于内控[37]。

一般而言,内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外因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技术改进、战术选择、体能分配等,是明显的内部因素,具有更多的可控性。关注这些内部因素,更容易使人产生控制感。天气、场地、裁判、对手、观众、灯光、雪质等是外部条件,是不具有控制性的因素和不容易产生控制感的因素。有些因素,看似明显的外部因素,但也包含内部因素,如教练,是明显的外部因素,但如何与自己的教练进行沟通、配合,则有内部因素的成分。

辩证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有两个原则。第一,对于比赛的心理调节而言,始终应当以关注内部因素为主,这是更容易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心理定向。第二,对于外部因素,特别是不利的外部因素,则应采用坦然接受(雾大,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别无选择)、对等认知(雾大,但所有运动员条件对等)、顺应(船到桥头自然直)等认知方法加以应对。Cox认为,即使内部归因优于外部归因,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外部归因都是消极的[2]。例如,如果一个队被吹犯规的次数是对方球队的两倍,那么队员将输球解释为裁判判罚失当,会带来减轻压力的自我保护作用。

7 得到与付出的关系

在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都容易理解得失相间、得失平衡的道理,即我们常说的“有失才有得”、“先失而后得”,“No pain,no gain”。运动员在训练中付出得太多太多,不亲身经历,难以真真切切地了解他们个中的甜酸苦辣。运动员站在领奖台时举起的奖杯,是平时奋斗中的泪水、汗水和血水铸成的。例如,作者曾亲眼所见,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温哥华冬奥会的最后的备战训练中,13名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运动员中就有两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严重受伤(如十字韧带断裂),梦断训练场和比赛场,其中一人还不得不在2011年2月第二次进行手术治疗。如表3所示,备战、参赛奥运会的运动员面临的许多心理困惑中,付出与得到的关系问题是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在得失计较、利益权衡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有一种看重得到、看重眼前利益的倾向,运动员也是如此。运动心理咨询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运动员理解得失相间、利益平衡的道理,克服不合理信念,降低期待值,以合理期待取代不合理期待,以预防没有达到高期待值产生的心理落差。

表3 奥运会参赛队员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38]

例如,针对表3中的第二类问题“为什么耕耘了却得不到收获?为什么付出了而得不到回报呢”,我们在咨询中着力帮助运动员:1.正确认识付出与得到的先后关系:只有先付出,然后才有得到;2.正确认识付出与得到的数量关系:只有大付出,才有大得到;常常会出现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回报的情况,不能期待每一种付出都会有相应的得到;3.正确认识付出与得到的潜在关系:付出的是青春年华(容易看到),得到的是自我成长(不易看到)。这些道理,虽然易懂,也需要反复强调,才能为运动员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惑。

为了提高团队凝聚力,我们曾经给某队运动员留了一个作业:请(不记自己姓名地)写出你的一名(或几名)队友最令你欣赏的优点。有一个结果出人意料:一名队员分别写下了所有队友(12名)的优点,同时,写她的优点的队友(6名)也是最多的。这个结果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启动这一良性循环的,首先是我为人人的精神。如果一开始就强调人人为我,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得到的将是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8 比赛目标与人生目标的关系

运动员经常会与得失、胜负、进步与后退、成功与失败打交道。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的训练,一闭眼又要面对的比赛,周而复始,伴随着整个运动生涯,没有止息。比赛中跌宕起伏、令人窒息的气氛,比赛后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待遇,都让运动员不得不关注当下任务和现实利益。运动员的目标,具体而明确,就是日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然后,这些计划又会指向更长远的目标,即以4年为周期的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这就是比赛目标。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有什么追求呢?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之后呢?对此,运动员不到退役前往往不会考虑那么广阔,那么久远。

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肩负着两个重要任务。第一,是要帮助运动员认识到:运动生涯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和组成部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运动经历是为了更加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今后更漫长的人生道路积蓄智慧和力量。第二,是要帮助运动员觉知、理解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我们要帮助运动员理解:青少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运动员的同龄人(小学、中学、大学)在学校的课堂接受系统教育以寻求自我发展,运动员则是以训练比赛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两条路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途径。人生的目标不仅在于获取金牌、鲜花、奖金,更在于在成功面前学会进取,在失败面前学会执著,在选择面前学会果断,在困难面前学会坚持,在荣誉面前学会感恩,在获得之前学会付出,在集体之中学会奉献,在成果面前学会分享,在责任面前学会承担……。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是没有止境的,参加奥运会是人生的里程碑,但这即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Windows带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启示是:你有永远开启不完的视窗;你总是有机会开启另一扇视窗;你无法确定将要打开的下一扇视窗是否会更加精彩;你完全有可能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扇更精彩的视窗。因此,可以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不断开启新的视窗,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上。只有这样,生命或生活才具有不断更新的意义。

9 结 语

归纳以上讨论的8对关系,可以看出,前6对关系侧重运动员比赛准备的具体心理调控,后2对关系侧重运动员长期发展的宏观辩证思路。当然,运动员不断面对的挑战绝不仅仅是这8对关系的把握与平衡。作者仅是根据自己近期的运动员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实践,提出一个帮助运动员提高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框架或思路。

辩证地看待、理解和处理训练比赛中的问题,就是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理解和处理各种关系。辩证思想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也是运动员应对各种难题、困境,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达到平衡发展、稳定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1]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Cox R H.Sport psych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5th ed.New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2.

[3]Hackfort D,J L Duda,Lidor R.Handbook of research in applied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5.

[4]Horn T S.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M].3 rd ed.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8.

[5]Tenenbaum G,Eklund R C.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M].Boboken,NJ:John Wiley&Sons,2007:287-309.

[6]Weinberg R S,Gould D.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9.

[7]李京诚.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9-221.

[8]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5-294.

[9]殷恒婵.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26-360.

[10]翟群,曾芊.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1]张力为.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66-205.

[12]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16]刘淑慧.当代中国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6-453.

[17]刘淑慧.论射击运动员比赛中心理的内适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87-91.

[18]刘淑慧.射击选手再夺奥运冠军的心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5):1-3.

[19]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等.一个奥运冠军的诞生——记射击运动员邱健的奋斗历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80-83.

[20]石岩,孙继龙.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设置理论、问题与策略[J].体育科学,2008,28(11):36-34.

[21]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10):43-48.

[22]姒刚彦.青少年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85-186.

[23]姒刚彦.中国应用运动心理学家的理论与实践——原野上的树与果[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4]张凯,张力为.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人运动心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25]张力为,毕晓婷.中国艺术体操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6-9.

[26]张力为,张忠秋.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北京奥运会的心理干预[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3.

[27]张忠秋.中国跳水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论坛上的报告[R].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8]Zhang L W,Zhang K.Dialectics in self control:Eight relationships athletes have to face in their dail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sian Games Science Congress.In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16th Asian Games Science Congress.Beijing:Beijing Sport UniversityPress,2010:209.

[29]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0]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9.

[3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2]赤道祥根.一分禅[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33]张力为.中国运动员奥运夺冠经典案例心理分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4]刘淑慧.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5]Hall E G,Church G,Stone M.Relationship of birth order to selecte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ly ranked Olympic weight lifter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0,51:971-976.

[36]Celestino R,Tapp J,Brumet,M.Locus of control correlates with marathon performance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79,48:1 249-1 250.

[37]Luff D,Porat J,Tenenbaum 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 yourng gymnasts [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6,63:59-64.

[38]张力为.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21-725.

Dialectics for Self Control:Approaches to Help Athlete Cope with Eight Relationships

ZHANG Liwei1,ZHANG Kai2
(1.School of Sport Sciences,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process of athletic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s a process of self-control and self-development in nature.From perspective of Western sport psychology,the major method of helping athletes administer self-control is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From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port psychology,the ways to help athletes perform self-control include both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 and cognitive improvement.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apply dialectics to handle eight relationships related to self-control,which athletes have to cope with during thei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These relationships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nsion and calm,simple and complicated,fighting spirit and quiet mentality,confident and modest,tangible training and intangible training,internal focus and external focus,pain and gain,short term goal and long term goal.It is pointed out that dialectics is human wisdom at the highest level as well as the basic guideline for helping athletes cope with difficulties and dilemmas and it can reach effective self-control and achieve balanc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self-control;dialectics;psychological training;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athletes

G 804.8

A

1005-0000(2011)03-0185-06

2011-03-15;

2011-04-26;录用日期:2011-04-30

张力为(1956-),男,四川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自我观念、心理疲劳。Email:liweizhang@hotmail.com

1.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北京100084。

猜你喜欢
心理学运动员比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