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社会幸福的基石

2011-01-01 00:00:00黄建海
民主与科学 2011年2期


  今年全国各地的“两会”频传民生幸福指数,一时间幸福指数大有盖过GDP之势。比如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幸福指数不仅挂在政府官员的嘴上,而且白纸黑字上了政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政府自我加压,让“幸福”正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
  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指标有多个,其中不乏物质财富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笔者以为,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早已今非昔比,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国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为紧迫和强烈,也因此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年教育备受诟病,除了高考改革非议不断,其实,更为基础的深层问题是教育的公平。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笔者特别注意到他所提到的第三点:“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既表达了中央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也阐明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两者的统一。
  另据报道,日前全国总工会最新发布了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所取得的大量事实和数据,全总在报告中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从而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民工荒和留守儿童现象折射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民工荒早几年就开始出现,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的民工荒呈明显的全面蔓延态势,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从东南沿海到内地,到处都爆发全面招工难,而且势头非常凶猛。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深圳节后招工仅宝安一区缺口就达20万,深圳一家连锁超市计划招聘200人,结果只招到4人。宁波一家电器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希望招收300名员工,结果当天的招聘会上,只和12人达成了初步意向。2月9日,杭州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了1万多个职位,结果只来了600个求职者。种种迹象表明,民工荒已然形成。
  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人们时常提及的几大原因,比如收入偏低、工作条件差外,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以为可能恰恰是这一问题构成了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劳务工输入地从一开始就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问题,那么或许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会不大介意工资收入的多少,因为孩子能在城市接受较好的义务教育,这正是许多农村家庭所希望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打工收入低于期望值;另一方面子女也不能随父母读书,结果造成数千万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一旦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就会形成社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逐渐步入“问题儿童”行列,个别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不仅如此,留守儿童现象还滋长了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显然,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再像父辈们那样,甘愿以牺牲家庭幸福和子女教育来换取所谓的打工收入,他们更看重家庭的安定、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的幸福。这就是导致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的一位河南打工小伙子的说法颇具代表性。26岁的魏东伟在义乌某电子厂已经工作了6年,今年回到了老家河南鹿邑。春节刚过,义乌方面承诺把他的工资加到2600元,可魏东伟根本就不为之所动,他铁了心要跟4岁的儿子在一1O/GQ6/rdkpa8VczR60ClN1H1D9f+/1e75xsC99yFz8=起。为什么这样坚定,魏东伟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能让娃再跟我一样,宁愿少挣点,也要培养好他!”
  原来“2009年春节回来了,已经快2岁的儿子不认我们,”魏东伟说,“晚上想把儿子抱到我们床上睡,他大哭大闹都不肯。”
  今年春节回来后,魏东伟发现儿子的性格变得很古怪,“好像心里充满了仇恨一样,对任何事情,只要一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而造成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无法跟在父母身边上学。显然,如果说此前这些年,留守儿童现象主要给自身和他们的家庭造成直接伤害,个别危及社会。那么今天,由留守儿童引发的民工荒,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全局的和深刻的。这也就是说,教育公平这一潜藏在民工荒和留守儿童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美国“开端计划”的启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关方面先后实施了两项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项目,一个名曰佩里计划,一个名曰开端计划。
  佩里计划始于1962年。1962年至1965年先后共招收123名3至4岁,家庭处境不好的儿童。把同等智力水平的孩子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前后共58名孩子,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并做家访;另一组为对比组,前后共65名孩子,没有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与家庭访问。此后,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直至成年,掌握他们在各年龄段的发展与表现,比较其异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在其日后发展的许多方面都胜出对比组。比如实验组的孩子在学习成绩、文化水平、大学升学率、乃至就业率等诸方面都远比对照组表现要好,在犯罪率和不良行为方面,实验组孩子比对比组的孩子要低出许多。
  课题组给出的结论是: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远的,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大有裨益,正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支持下,议员们纷纷表示支持发展公平的学前教育。
  受佩里计划的启发,美国从1965年起又推出开端计划。开端计划的初衷之一,就是鉴于佩里计划的规模太小,研究成果不足以令人信服,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于是开启了这项全国性计划,以家境贫困的3至4岁孩子为主要对象,免费向他们提供学前教育与保健服务。
  后来,美国教育家对1967年至1972年实施的11项开端计划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所得主要结论是:学前教育能极大地帮助穷人家的孩子提高智商与小学学习成绩,减少少儿精神障碍,提高升学率,降低犯罪率,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佩里计划的正确性。
  开端计划兴起于美国的民权时代,是“反贫困之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注意到1/5的美国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中,他们在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美国政府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对策是增加教育机会,对贫困家庭孩子实施补偿性学前教育,从而打破这个“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
  我们常听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其实,学前教育恰恰是所有人的人生起跑线,因此准确地说法应该是这样的:不要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教育公平的起点上,特别是那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上,尽可能做到人人平等,就会大大弥补因家庭出身和生活贫困而造成的社会裂痕,消弭存留在这些儿童内心世界中对社会的不满。所以说,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学前教育公平。
  有专家对开端计划实施40年来的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发现开端计划实现了以下社会效益:从服务对象上看,开端计划以贫困儿童为主要群体,为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使他们享受到了与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孩子同样的学前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从社会福祉来看,开端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家庭的经济独立及社会稳定。开端计划不仅针对贫困儿童,也为他们的家长提供教育机会,如帮助家长完成高中学业及提供职业培训等。开端计划之所以这样做,是充分考虑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家长的继续教育,培植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有了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有了保障。德国教育家福录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对孩子而言父母的榜样是头等重要的教育力量。
  
  目前美国开端计划仍在持续,迈入新世纪以来,开端计划的改革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主要动向是结合《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继续保留家长在开端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权益;为了保证开端计划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追加政府投资,如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财政预算分别为73.5亿、76.5亿、79.95亿;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开端计划注重学前教育与正规学校教育的衔接,进一步缩小贫困家庭孩子与中产家庭孩子学业上的差距;还有就是,尽可能使更多的孩子成为开端计划的受益者。据说从2007年起,不仅扩大了贫困儿童的范围,还把居无定所的儿童也包括在内,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三、“上海经验”正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结果
  
  所谓“上海经验”是人们对上海首测PISA取得第一好成绩这一现象的提炼。从数据构成特征来看,上海学生在所有参赛国中,高分段学生数较高,但更可贵的是低分段学生数最低;同样重要的是上海学生成绩的取得,与其家庭背景和出身关系不大,在所有参赛国中比值最低;校际间、区域间乃至不同生源构成之间的差异最小、均衡度高,这说明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是上海基础教育在整体上,高质量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上海经验”的灵魂就是坚守教育公平的原则,坚定地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
  早在1994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上海就确定了相关的教育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更是确立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淡化所谓的名校和精英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对郊区县、农村以及财政困难等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这期间主要实施了“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等数项基础工程,使所有学校经过3个3年努力全部达到无差别、无歧视的“硬均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硬均衡”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实现了全市范围的“一个都不能少”。紧接着2008年上海市又启动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3年行动计划”,关闭了200所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将所有学生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读书;同时通过购买学位的办法,将151所民办学校“收编”为正规军,为此政府每年给予这些学校校均100万元补贴。截止目前上海已经100%解决了与父母同住子女的教育问题。据说,在“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将首次以常住人口而不再以户籍人口作为教育资源配置基准。
  这些年上海人之所以孜孜以求地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就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而教育公平又是教育质量的前提,没有教育的公平教育质量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人口而言,教育的公平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上述美国佩里计划和开端计划的研究结果证实,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补偿性的义务教育,能够成功地化解出身不利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大地降低了问题少年的产生,提升了这部分儿童的社会认同度,从而提高这部分民众的幸福感。
  显然,教育公平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是无差别、无歧视地针对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孩子。正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选民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依然只面向‘上海户籍学生’,那么试想20年后,这些非户籍学生会因其受教育权被剥夺而在成年后对社会产生不满。”
  为此上海人特别在意非户籍人口对教育的感受,他们认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普及教育不是廉价的,而应当是更加均衡的教育”。事实上,过去许多地方都犯过这样的错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家孩子应该享受高标准的义务教育,而农民工子女应该接受低廉的教育,早些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形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根据薛二勇先生的研究,“上海经验”有以下几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成功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成功地改变了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结论的意义是对单一的精英教育和所谓的优质教育观念的颠覆,如果一所学校只是把眼光盯住所谓的尖子生和优质生源,对处境不利学生视而不见,或许它有高的升学率,但它仍然算不上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成功的学校之所以能改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改变他们的人生,原因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坚守教育公平,也就是做到教育的硬均衡。“成功的国家(地区)不仅善于提高教育标准,而且也善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成功地达到优质教育标准”。这一结论表明,追求教育的卓越与教育公平并不矛盾,只是我们在注重培养尖子生的同时,不要忘了还有更多的贫困学生需要特别的关照,需要给予他们许多补偿性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公平,使得教育质量在整体上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要追求教育卓越,另一方面要追求教育公平,二者并行不悖。”虽然家庭出身、社会处境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抹平与弥补学生先天教育的不足,不过前提是教育本身要公平”。然而理论上的公平与事实上的公平往往具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远不到位。笔者以为除了宣传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行政与法制两个层面,同时加大教育公平政策措施的推广力度,比如日前全国总工会所提出的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从而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建议,就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在各地强制推行。只有这样坚持行政与法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可望取得实质进展。
  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指数也高;同样的道理,无论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无论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只要享受了教育的公平就等于分享了全社会的幸福。
  教育公平是教育质量的前提,教育公平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正如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所说:“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幸福的基石。
  (作者单位:深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