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当有网友问到“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有哪些考虑”时,温家宝说:“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可能人们都有不同,我也曾经讲过关于如何使人有尊严和幸福,我不想再重复过去的话,我只是说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2月28日《人民日报》
所谓幸福,准确地说,应该叫“主观幸福感”,就像温总理所说的“舒心安心放心信心”,都是一种心情和感受,听后让人感到温暖人心。记得有一首诗中这样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想,当“幸福”这个词成为当前各级领导口中的热词的时候,说明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决策更加地贴近了它原有的出发点。
幸福必须以尊严为前提。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曾这样阐述:“追求人的自由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良心。”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思维习惯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人民的幸福,比如说,政府做了哪些让民众幸福的事,小到工程建设,年节慰问,大到GDP,人均消费指数等等,但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幸福,是由人民说了算的,不是说你做了什么让我幸福的事我就幸福了,而是我自己认为幸福才算幸福。试想,面对跋扈的权力,人民连尊严都不保,何来幸福?因此,幸福需要权力的谦恭与自抑。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人民的政府!才能为人民创造幸福,才能使“舒心安心放心信心”拥有制度基础。
当然,幸福不是光着身子晒太阳,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更不是只讲享受而不去奋斗,而是要在充分尊重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工作、收入、福利保障、医疗、教育……等等这些是否给力,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是否“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就是幸福的基础和底线。因此,让人民幸福,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积极努力,更多地增加促进幸福的因素,尽力地消除制约幸福的因素。
当前,各地都陆续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提高人民收入、保障人民权益到公正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平等公共服务,等等。这些与“让人民幸福”相匹配的各项措施都更加具体,而且注重细节全面,如果缺少对人民幸福的真心关切,真正重视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想,当所有的检验标准以人民的幸福为基准点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就一定能“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人民的幸福生活便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