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受到的深刻教育,使吴阶平以后无论是在怎样复杂和艰难的情形下,从来没有失去做人的原则,没有让恶劣的环境吞噬灵魂。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周恩来从1973年10月开始又连续出现血尿,癌细胞再度抬头。而癌症复发的痛苦远远比初期发病要严重得多,出血量也多得多。
吴阶平指导医疗组一边尽力控制病情的恶化,一边等待中央对进一步治疗的批准。到1974年3月,周恩来又做了一次电灼手术。
吴阶平和几十位专家讨论、研究了多次,大家的结论是一致的:必须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方案被批准之前,依靠每周两次输血来补充大量流失的血液。
望着周恩来日益消瘦的面颊和每天大量的血尿,吴阶平心急如焚。他是泌尿科的专家,又是医疗组组长,看着自己最关心、最敬爱的人遭受病魔的折磨,却不能马土为他解除痛苦。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吴阶平精神上的负担也一天天加重。
然而,周恩来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拼命地工作,会见外宾,召开会议,密切关注国际形势,每天平均工作16到18个小时。周恩来明确对医生们说,我配合你们的工作,你们也要配合我。医生们都明白,对于一个健康人也是超负荷的工作,对周恩来的身体是极大的损害,但却无能为力。与此同时周恩来还要谨慎防备政治烟幕后射出的一支支冷箭。
1974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更明确提出了要批“周公”,批“宰相”,批“现代大儒”。稍有常识的中国人都能领会到这些借古喻今的批判矛头所指,人们会在心里询问:“周公”是谁?而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参加一些“批林批孔”的群众大会,在会上检讨,表示国务院对于“批林批孔”跟得不够紧云云……
一边忍受着癌细胞的折磨;一边拼命忘我的工作,不分昼夜;一边承受着含沙射影的攻击、谩骂,周恩来心力交瘁。从医学角度来看,吴阶平很清楚心理和精神因素对一个癌症患者的病情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他眼睁睁看着周恩来所受的精神折磨,束手无策。
终于,在医生们的暗示下,周恩来亲自提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接受手术治疗。没有几天,毛泽东批准了他的总理的恳求。医生们立刻开始做准备。
1974年5月30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结束后,直接来到了和中南海一墙之隔的305医院。几个小时后,周恩来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手术由吴阶平亲自主持,很顺利。几天后,周恩来就能活动了,血尿也消失了,癌症得到了暂时的控制。如果单单是膀胱癌,一切治疗尽管艰难,但还是及时的。真正令医生们担忧的是周恩来的体质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他身体里的各种疾病随时都可能总爆发。
周恩来的健康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都针对他的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有的是偏方、土方。国外朋友也推荐新药和经验方。对这些新药、偏方、新的治疗方法,由肿瘤医院负责进行调查研究、试验辨别,许多工作吴阶平也参与其中。
同时,周恩来在病中仍然一刻不忘百姓的疾苦,细致地过问了个旧矽肺病的防治情况、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人口增长、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地图的制作等工作。其中不少是周恩来在病榻上交待吴阶平与有关部门联系、调查的。而这一切使吴阶平的工作量加大了好几倍。他每天也需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甚至是24小时不停。在此期间,他还陪同病体虚弱的周恩来飞往长沙。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这次著名的长沙会谈,确定了对于中共历史有着极为重要意义的四届人大主要领导名单。
人们常常会感觉到,凡是与周恩来关系密切,受到周关心爱护或在工作中得到周恩来耳提面命的人,在许多时候总无形中将周恩来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向,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周恩来的不同侧面。与周恩来交往、工作长达20余年的吴阶平更是有意地让自己汲取、拥有周恩来的许多优秀的品质。这当中除了正直、自我牺牲、献身人民等伟大的人格外,更有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中保持清醒、理智的力量。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必须把这一切埋在心里,不能让它们左右自己的情绪、思维;他要保持清醒、客观地来指挥、应对一切。然而,没有把痛苦写在脸上的他健康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工作中晕倒了两次。
1975年夏季,周恩来患颅部带状疱疹(颅神经带状疱疹)。当时医学上只知这种疱疹很痛苦,并没有认识到疱疹不仅是身体虚弱的表现,还会造成肿瘤扩散。
周恩来的膀胱癌原属一般常见的尿路上皮细胞癌,但到1975年秋天却转化为鳞状上皮细胞癌。这是远比尿路上皮细胞癌恶性大的癌。虽然这种癌对放射治疗敏感,也用了放射治疗,却终未能挽救周恩来的生命。死后检查证明,周恩来已患多种独立的癌瘤(不是一种癌的转移)。
1975年9月20日,因病情恶化,周恩来又一次被推进手术室,这是两年来他所承受的第13次手术。
这次手术后,周恩来安静地躺在床上,很少说话了,但他神志十分清醒。邓颖超每天都来看望垂危的丈夫,夫妻默默相对。后来邓颖超回忆,周恩来曾对她说,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邓颖超回答,我也装着很多话没说。当时,双方都知道,最后的诀别不久就会残酷无情地出现在面前,然而他们把没有说的话终于埋藏在各自的心底,永远地埋藏在心底了。
这段时间,吴阶平和医疗组的医生们日夜守护着他们的总理。
1976年l月7日晚11时,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微微睁开眼,看见守候在床边的吴阶平,清楚地说:“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
这成为周恩来一生中最后一句话。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溘然长逝。
在以后的岁月里,吴阶平提及此事每每深有感触:“周总理一生关心别人,就在大脑已经很少有活动能力的时候,关心的还是他人。”
从70年代开始,吴阶平的家里就一直悬挂着一幅周恩来12寸的黑白照片,一幅永远也不会褪色的黑白照片。他的书橱里放着1975年周恩来赠送的一架石英钟。悲痛之余,吴阶平庆幸20多年来能够一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深刻的教育”使吴阶平以后无论是在怎样复杂和艰难的情形下,从来没有失去做人的原则,没有让恶劣的环境吞噬灵魂。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摘自《吴阶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