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4 — 0164 — 01
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于2003年启动,属政府主权外债。其指导思想是改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提高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救治能力。
一、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
(一)提供了更新资金,改善了医疗设备。长期以来,由于财政状况以及各医疗单位发展的不平衡,各医疗单位流动资金匮乏,公益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个别专业医院,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16.7%,事业收入在同行业相对较少,由于设备购置资金无法解决,设备陈旧、落后、没有相应技术医务人员的状况一直较为严重,特别是2003年全国突发性的“非典”疫情,使我们深刻感到了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性。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公共卫生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的现状。专用设备由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6.2%,增加到95.6%。提高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救治能力。
(二)检验、诊治项目和技术有所突破。日元贷款的使用使我市疾控中心在开展病毒性传染病、强传染性疾病的样品分离培养与保存、呼吸性粉尘的检测、免疫分析等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微生物实验等方面有了突破,为查找不明原因疾病病因、确定传染源、追踪传播途径及控制疫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项目由原来的144项增加到170项,比引进设备前提高了11%;根据地域特点的需求能开展的工作由过去的28项增加到35项,比引进设备前提高了5%。增加设备后可以独立开展高危传染病等隔离区疾病的诊治,达到了省收治“非典”病人指定医院的要求;重症病房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开展监护工作;对肝炎患者进行自身免疫抗体检查,确定患何种免疫性肝炎的类型;开展了出血时间、特殊用药输液速度等新的服务项目。
(三)部分设备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引进的设备主要用于传染病检测,并广泛开展了水质检测、医院消毒、HIV检测等项目的检验检测;有凝血分析仪等3台日贷设备用于临床,开展出血时间、特殊用药输液速度等项目,当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培养了专业人才。利用日本贷款有关部门组织安排人员培训三批,培训人员13人,主要学习了SARS、HIV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病媒生物防治技术、以及流感病毒检验、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确证检验、疫情信息管理、传染病的现场控制和处理及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培训。部分专业医院由于引进了新设备,自行组织有关人员到北京佑安医院等地就电子内窥镜、重症监护、艾滋病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五)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利用日资引进的设备主要是生化项目的检验和检测,增加了检测范围和检验精度,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特别是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相应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利用外资成立了“非典”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购置救治设备,提高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救治能力,通过引进设备,增强了医疗服务质量、拓宽了服务范围,使原来需要到外地诊治的病在本市得到了治疗,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使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直接经济效益不高,设备利用率较低。本次购置的设备主要是生物检验检测设备,而真正投入使用、使用频率较高、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都是些基本设备,只占购置设备的10.5%,其他涉及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高科技含量检测是没有收费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麻诊的流行性监测、艾滋病的跟踪防治等社会公益事业是没有